五丈原前,諸葛亮等什么
《三國演義》中,有一次十分精彩的相互辯難,這是夷陵之戰后,吳蜀重新修好時,孫權送走蜀國使臣李恢后,又派張溫去成都回訪。諸葛亮鄙視張溫以口舌之辯而恃才傲物,特別召來益州飽學之士秦宓。交談中,秦宓以所學知識為政治服務,有問必答,最終的落腳點是,西蜀政權是正統。張溫數度辯難都處于下風,竟然拿出了殺手锏:“日生于東乎?”想以此自然現象來證明,東吳才是中國的正統政權。秦宓針鋒相對地回答說:“雖生于東而沒于西。”此話的政治意義十分明白:雖然東吳有皇帝,但必然要為西蜀消滅。這故事是真實的,《三國志》中亦有記載,諸葛亮特地召來秦宓,就是要在打嘴仗中勝過對方。
可惜的是,自然現象同政治斗爭并沒有表里聯系,徒作口舌之爭爾!卻不能改變西蜀日漸沒落直至滅亡的命運。諸葛亮主政期間,雖然明察到西蜀危急存亡的緊迫形勢,然而卻舉止失措,不但未能挽救局勢于即倒,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星殞五丈原時候,他是帶著無可奈何的心情溘然而去的。
諸葛亮一生自視甚高,青年時就自況以管仲、樂毅,是出將入相的全才;劉備死后,治理蜀國的政績也日見彰著,南征孟獲的勝利,似乎又檢驗了他的軍事才干,鼓舞了他率領部隊進攻曹魏的信心。在做了兩年半的準備之后,遂置西蜀同僚的反對于不顧,于建興六年(公元 228年)春,率領十萬軍隊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北伐前夕,漢中軍事大本營東邊的西城(今陜西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竹山縣)、房陵(今湖北房縣)三郡已合并成新都郡,魏國郡守由西蜀的降將孟達擔任。諸葛亮多次寫信去加以引誘。孟達因賴以立身的靠山魏文帝曹丕及尚書令桓階、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相繼亡故而惶惑不安,誠恐有不妄之災,在諸葛亮的策反下,遂決定叛魏歸蜀。這樣一來,不僅漢中大本營東邊多了層屏障,而且隨時可從東邊北攻魏國的南陽,以策應諸葛亮北伐?上еT葛亮心胸狹窄,討厭孟達反復無常,又擔心將來成為西蜀的禍患,竟在策反成功后,又派遣郭模偽降魏國的魏興太守申儀,利用申儀與孟達的不和,有意泄露孟達投降西蜀的消息。司馬懿獲得密報后,率軍急行到西城,殲滅了這場未遂的叛亂。諸葛亮自斷右臂的結果,使第一次北伐失去了牽制魏國的策應。
諸葛亮在孟達這支力量的處理上,直弄得讀史之人瞠目結舌,一個政治家臨大事時,竟然受情緒支配而不顧大局的需要,用“出賣”手段自剪羽翼,卻不能兼容并包,甚至連借力打力都予以排斥。冷靜地想想,即令孟達極不可靠,待投降西蜀后,也有許多方式冷處理,何以臨陣出此下策!既然“出賣”了,那就坐山觀虎斗好了,何以在司馬懿攻打孟達時又發兵救援?在一件事情的處理上,從策反到出賣再到救援,短短時間內態度居然反復了三次,真的不可思議了。曹操也曾遇到比孟達更為“可惡”的人物,這就是張繡。在官渡之戰進行之中,降而復叛的張繡再次請求投降,曹操不顧南陽大敗的慘痛,大度地捐棄前嫌,以極為熱烈的態度迎接張繡的到來。官渡之戰中,張繡是立功最多的一個,之后,又在攻打袁譚的南皮之戰中立有大功,遂被曹操封為破羌將軍;對他的賞賜,也是諸多將領中最多的一個.雖然東邊的西城已失,西線的這次北伐在思想上、戰略上、軍事訓練上,以及糧食及其他軍用物資上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幾年來的頻繁外交,與東吳破裂的聯盟已經修復,益州東邊已無后顧之憂。出師時,諸葛亮親率十萬主力從勉縣出發西經陽平關、武都而轉向西北方向的祁山(天水西南),令趙云、鄧芝率偏師沿褒斜棧道翻過秦嶺佯攻關中眉縣,這是名副其實的聲東擊西。
劉備死后,魏國原以為西蜀已經沒有了當得起責任的領袖人物,不在意其存在,因之整個西線的防御十分薄弱,關中防務交給了少不更事的夏侯?。甘肅隴上一系列軍事要沖,也僅只有郡守掌握的地方守軍,并沒有任何機動兵力。當得知西蜀趙云、鄧芝部攻略眉縣以南時,魏國竟將這支疑軍當成了西蜀主力,大將軍曹真于是“舉眾拒之”。偏師牽制發揮了巨大作用,諸葛亮所率主力在隴上頻頻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以上引文均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在涼州遭到攻略時,魏明帝曹睿(音)御駕親征坐鎮長安,加封左將軍張合(音)“督諸軍”軍銜西上增援。
這次北伐實質是一次偷襲,一旦魏國機動部隊調上來之后,以西蜀區區的十萬之眾,要展開進攻就沒有了可能,勞師遠征的一系列弊病已暴露無遺,隴上復雜的地形,更會為魏軍利用!秾O子兵法》曰:“弱敵之堅,強敵之禽也!边@時的西蜀部隊,如不能主動撤退,將會面臨覆滅的危險。
可是還沒有等到諸葛亮認識到形勢十分不利,非撤軍別無選擇的時候,兩個意料不到的失敗已提前到來。其一是,趙云、鄧芝部在遭到軍事失敗的同時,又因為疏于防范,軍隊遭遇了山洪沖擊,只好繞棧道撤回漢中。其二是,馬謖東下打援時,竟“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所破”(同上)。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好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遂告失敗。這一次北伐,西蜀除死傷大批將士、丟失大批輜重外,“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屬七千人來降”(見《晉書·宣帝紀》)。七千精壯軍人是怎樣的數字?是西蜀總人口的一百三十四分之一,平均全國二十六個青壯年男子就一個人投降!這些損失,不僅《三國演義》,就連《三國志》都隱瞞了,卻將收姜維一事作以渲染。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撤兵回到漢中稍事休整后,立即開始了第二次北伐?紤]到魏軍在隴西加強了守備,子午道、儻駱道與涼州相去甚遠,北出秦嶺后又易遭魏軍三面合圍,褒斜道被趙云燒毀,一時還無法修復,惟一可供選擇的就是陳倉道了。陳倉道南起漢中西端的陽平關,北至關中西端的陳倉即今天的寶雞,中間須經略陽、青泥嶺、鳳縣、大散關,大致走向與現在的寶成鐵路陽平關北段相重疊。諸葛亮選擇這條路線時,除了以上的原因外,還基于以下的考慮:其一,陳倉扼控隴上與關中的咽喉,依山(秦嶺)臨水(渭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能奪取陳倉,復出隴右時,就無魏國大軍援救之憂,而隴上的地方守軍無法與蜀軍主力相對抗。其二,當時的陳倉城很小,郝昭部僅有千余兵力在此駐守,不難攻破。
蜀軍公元228年冬出師,至陳倉時已是翌年春天;蜀道之艱難當不難想像。諸葛亮不曾料到,早在去春時,曹真就認為:“亮懲于祁山,后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雙守陳倉,治其城!(見《三國志·曹真傳》)尚未出兵的前一年,就被對方準確計算并加固了城防,應該說,勝負之數在不曾交戰前就已確定。果然,諸葛亮十萬大軍圍城攻打陳倉二十余日不能攻破,只好因糧盡而撤退。只是在撤退中設伏斬了魏將王雙,使得這次失敗略有些許的光彩。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三次北伐。與其說這是一次主動的進攻,莫如說是被迫出兵以解除益州北邊的威脅。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復失,魏國已在隴上加強了軍力,武都、陰平距西蜀江油關(今平武南壩)不遠,江油關一旦有失,涪城(今綿陽)這一成都的最后屏障就會直接受到魏國大軍的威脅,成都與漢中之間的金牛道也會被攔腰截斷(鄧艾奇襲成都時,就取陰平小道這一捷徑)。大概是出于這種擔心,這次出兵時,諸葛亮令將軍陳式進攻祁山之南的陰平(今甘肅文縣西)、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魏涼州刺史郭淮率兵迎擊,諸葛亮率大軍乘虛進攻北邊的建威(今甘肅西和),郭淮自料兵少難敵,撤軍退守祁山一線加強布防。諸葛亮奪得武都、建威兩郡后,遂撤兵返回漢中勉縣。這次雖然未吃敗仗,但是別說奪取涼州,就連戰略目標亦未曾窺視,所以自古以來,人們仍然視之為失敗。
諸葛亮三次北伐后,魏大將軍曹真上表魏明帝說:“鑒于西蜀連續出兵侵犯邊境,應該乘機主動討伐,幾路大軍齊頭并進,可大獲全勝!(見《三國志·曹真傳》)曹睿(音)采納了曹真意見,于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八月,由曹真率兵從長安出發,分兵走子午道和褒斜道南下;由司馬懿率兵從西城出發,溯漢江西上,并于南鄭(今漢中市)會師;其他幾路大軍或走褒斜道,或從武威同時進攻。其戰略意圖十分明顯,要奪取漢中盆地,端掉諸葛亮的大本營,并進而奪取益州。這次志在必得的漢中爭奪戰,卻因三十多日的大霖雨沖毀了棧道,魏軍只好撤退了。這就是華歆在《止戰疏》中總結批評的那一次主動進攻。
建興九年(公元232年)春,諸葛亮從勉縣出發進行第四次北伐,目標依然是涼州,并包圍魏軍賈嗣、魏平于祁山。由于勞動力極度缺乏,諸葛亮使用了木牛運輸糧食與其他的軍需物質,而且動員軍人搶奪天水一帶百姓的小麥以供軍用。魏國派遣司馬懿統率車騎將軍張合(音)、后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涼州刺史郭淮等反包圍過去。司馬懿出師前已掌握了諸葛亮的性格弱點,料定其必然采取的軍事方針,指出“ 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后芟麥”(割百姓小麥,見《晉書·宣帝紀》),并沒有突襲天水和埋伏打援的奇謀,所以指揮大軍晝夜兼行壓迫過去。諸葛亮不敢利用敵軍倍道兼行的疲勞,立足渭水之北發動進攻,而是望見魏軍主力壓過來之后,立即向南撤兵了。至于諸葛亮大破魏將費曜、郭淮之說,僅《魏晉春秋》有記載,《三國志》、《晉書》都不曾采錄。兩軍在天水以東斂兵依險,未曾有大的戰斗,但蜀軍的糧食已成了嚴重問題,當時又值夏秋之交的霖雨天氣,在漢中負責運送的李平束手無策中,別出心裁地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趕到前線,假傳后主劉禪的口諭令其回軍。撤退中被魏軍窮追不舍,戰死和被俘的蜀軍將士數以萬計,撤退到甘肅木門道時,設伏射殺了魏車騎將軍張合(音)后,才擺脫了司馬懿的糾纏。
建興十二年(公元235年),諸葛亮在準備了三年之后,開始進行第五次北伐,率十萬余大軍出褒城北上,沿褒斜棧道翻過秦嶺,出斜谷(今西湯峪)。遺憾的是,他的戰略意圖令人難以讀明白。按理說,出眉縣以后,應立即渡過渭水向東北進軍,搶占武功這一戰略要地,利用眉縣、武功做后方扼控關中西部,利用廣袤的渭北高原作戰略展開。利用當地的人力物作戰略補充,軍事上可立即主客易位。魏軍則必須為四面堵截而疲于奔命,兵力亦難于集中?墒侵T葛亮并沒有這一計劃,而是屯兵渭河南岸五丈原?紤]到前幾次北伐中糧食難以為濟的窘迫,一方面在眉縣秦嶺北麓分兵屯田,一方面以流馬從漢中向前線運糧,十萬大軍龜縮于西湯峪山口的狹小區域,準備同魏軍持久作戰。
諸葛亮這次的行動計劃,又為魏軍統帥司馬懿料定,正如他給胞弟司馬孚信中所說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劃中,破之必矣!(見《晉書·宣帝紀》)翻譯成現代文則是:“諸葛亮志向很高遠,但是認不清形勢,抓不住機會;謀略很多,但是總處在猶豫之中,不能當機立斷;雖然窮兵黷武,但是卻不懂兵行詭道,沒有奇謀……”
既已掌握了諸葛亮心理和性格弱點,司馬懿自然要針鋒相對地打亂敵方的部署,他沒有給蜀軍正面留下活動空間,而是渡過渭水,在南邊背水結營,深溝高壘,以逸待勞。諸葛亮雖做了持久作戰的準備,但勞師遠征,利在速決,當然不能空耗到師老氣墮時被敵人乘虛攻擊。見司馬懿步步緊逼而又不出戰,情迫之中,諸葛亮派使者送去了婦女穿戴的衣物加以羞辱,意欲激怒司馬懿出兵交戰。對深謀遠慮的司馬懿來說,這不過是小兒科,絕不會不忍小憤而亂其大謀,而是接過來放到一邊,心平氣和地問蜀使:“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蜀使答道:“三四升!苯又謫柤爸T葛亮公務,蜀使回答說:“二十罰以上皆自省覽。 ”司馬懿則說:“飯少事繁,諸葛孔明其能久乎!”顯然,在這場心理戰中,諸葛亮又落于下風。諸葛亮在欲戰不得、掠地不能中支持了一百多天,終病死于五丈原軍中,按其生前安排,長史楊儀率大軍回撤漢中。途中雖不曾遭魏軍追擊,但楊儀與魏延卻在漢中北邊虎頭橋一帶發生了血肉紛飛的內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3078.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