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三大杰出政治家中,孫權有好幾個“之最”:他壽命最長,活了71歲;主政時間最長,執掌東吳政權長達52年之久;去世最晚,死于252年,謚大皇帝,廟號太祖,是中國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死后唯一被謚為“大皇帝”者,被譽為“千古大帝唯一人”。
孫權承繼父兄之業,年未弱冠而坐擁江南。期間孫權善度大局,策略靈活;蚪挡伲蚵搫,一切皆隨時局而變,孫權深諳列國競爭之妙,終成一方霸業。歷史學家陳壽這樣評價孫權:“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
他善謀大局,是個很有作為的軍事戰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為其用,甘為其死,豪俊之士均愿與之共成大業;他善于用威,專斷大政,在政治、軍事思想、用人、拓疆土、開發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很有作為。致使競爭對手曹操也不無感慨地贊揚他:213年正月,曹操再次親率大軍南侵,據《三國志蜀書》和《吳歷》記載:“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编叭粐@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另一敵對方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也不得不夸孫權善于用人:“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孫權領導下的孫吳政權之所以能夠雄踞江東,與魏、蜀鼎足而立,固然有其“地利”,即北控大江、西扼三峽之險,然而更重要的是憑借“人和”,即孫氏父子在開創吳國基業時善于籠絡人才、使用人才,內部團結一致,從而“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舉賢任能是孫氏父子割據稱雄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在孫權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知弟莫如兄,孫策在臨終時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三國志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孫權也深深地認識到,為確保江東,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誓苡帽娏,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三國志吳主傳》引《江表傳》孫權語)
善于用人是孫權的制勝武器。孫權用人不拘一格,不分親疏,且能用人不疑。呂蒙原是一名小校,一次孫權閱兵,看到呂蒙為數不多的軍卒步伐整齊、精神振奮,便破格提拔呂蒙。后來呂蒙英勇善戰,曾助孫權打敗關羽,奪取荊州。公元221年,當劉備舉傾國之兵進攻東吳時,孫權派諸葛瑾前去說和。有人認為諸葛瑾必將一去不返,孫權卻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果然,諸葛瑾公私分明,不久便回吳復命。而陸遜本是一介書生,未有戰功。在孫劉大軍開戰后,經呂蒙推薦,孫權對陸遜賦以大權,大膽提拔。陸遜不負所托,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正是孫權的知人善任,破格用人,才使得孫吳政權一直是人才濟濟,沒有出現蜀漢后期人才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史書記載:“孫權善撫將士,能得臣下死力,將士都愿以身事主!睂O權不僅會用人,而且還善容人,有“忘其短而貴其才”的雅量,全面評價下屬,調和他們之間的關系,發揮他們的長處。呂范性好威儀,其居處服飾奢靡,有人舉奏他“服飾僭擬王者”,然而孫權深知呂范為人忠誠,多立戰功,“不怪其侈”。甘寧粗猛好殺,但甘寧“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孫權不計較甘寧的缺點,對甘寧格外厚待。甘寧深受感動,作戰更加勇敢。凌統性情暴躁,曾過失傷人,因屢建戰功,一直被任為親信大將。凌統死后,孫權將其二子收養宮中,“愛待與諸子同”。周泰出身寒門,其部下朱然、徐盛等老將心不服。孫權在宴請諸將時讓周泰脫下上衣,露出每次作戰留下的傷痕,并把著周泰的手臂流涕說:“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不惜軀命,被創數十,膚如刻畫,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隨后又讓周泰帶著兵馬作前導。于是徐盛等稱服。大司馬朱然病重,孫權白天減食,晚上不睡覺,派人送醫藥食物,相望于道。朱然病死,孫權“素月及舉哀,為之感慟”。呂蒙患病,孫權將其迎置內殿,不惜賜千金募求名醫,“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
孫權不僅親賢愛士,更善于采納下屬的勸諫,向臣下認錯,反躬自責。虞翻一一列舉孫權過失犯顏諫爭,孫權很不高興。在一次酒宴上,虞翻伏地佯醉,孫權大怒,拔劍要殺虞翻。大司農劉基當即諫阻。孫權不僅認錯,而且下令左右:“自今酒后言殺,皆不得殺!蔽簢|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稱臣,孫權決定派張彌、許晏持金玉珍寶,出使立淵為燕王。張昭及朝中大臣認為公孫淵不可靠,堅決勸阻。孫權不聽,張昭一怒之下稱疾不朝。后來,公孫淵果然殺死使臣,沒其軍資。孫權登門向張昭認錯,“深自克責”,張昭不得已,才又參加朝會。陸遜為孫權廢太子事再三上疏抗爭,孫權多次派人指責陸遜,致使陸遜憂憤而死。數年后,孫權對其子陸抗說:“我先前聽信讒言,對你父親的忠信產生懷疑,很對不起你們父子。”
更難能可貴的是,孫權高度信任自己選定的統帥,絕少親赴前線指揮,而是交給屬下去完成使命。其中,決定東吳命運的大戰,即有周瑜指揮的赤壁之役、呂蒙指揮的荊州之役和陸遜指揮的彝陵之役。
孫權本是極有雄心壯志之人,但更能韜光養晦。群臣曾勸說孫權在江東稱帝,但孫權拒之未應。當時曹操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處于漢帝皇叔尊位,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因而曹、劉在政治上都具有優勢。孫權自知不及,不愿過早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圖。直至公元229年,曹劉死后,東吳的政局比較穩定,孫權認為條件具備,才稱帝登基。
229年稱帝后,孫權下令修筑蓄水水利工程,開鑿破崗瀆運河,以解決灌溉和運輸問題,發展江南的水利事業。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同時孫權也很重視海外貿易,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衛溫等航行到達夷州(今中國臺灣),這是我國古代有關大陸人到中國臺灣的最早記錄。242年又派聶友等航行到朱崖(今廣東徐聞)、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加強了兩島和大陸的聯系。當時的東吳船隊還去過許多國家,東至朝鮮,南至今天的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等地,西至印度、阿拉伯等,極大地促進了中外的交流。
很不幸,雄才大略的孫權晚節不保,史稱晚年的孫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嫡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靶远嘞蛹桑跉⒙,暨臻末年,彌以滋甚”,使本已凸顯的內部矛盾更加復雜化,其身后的吳國最終淪落為黨爭劇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最終也沒能避免滅亡的命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3076.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