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論三國時期的荊州問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網上諸兄:針對三國的荊州問題一直是大家的討論中心,也為此把關羽扣上了個“草包”之名,現我在這里系統地闡述一下我的觀點。這篇是我的心血之作,希望大家無論如何要多多支持!我在這里前行謝過了1在闡述觀點之前,我先引用《孫子兵法》中《九地篇》一文。原文:“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自戰之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往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睂O子把軍事地理分為九種,并提出了九種對待原則。他說:“按照用兵的原則,軍事地理上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諸侯在本國境內作戰的地區叫散地。進入敵國不遠而易返的地區叫輕地。我方得到有利,敵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區叫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地區叫交地。同幾個諸侯國相鄰接,先到達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地區叫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眾多城邑的地區叫重地。山林、險阻、水網沼澤這一類難于通行的地區叫圮地。進軍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人可以以少打多的地區叫圍地。迅速奮戰就能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全軍覆沒的地區叫死地。因此,處于散地就不宜作戰,處于輕地就不宜停留,遇到爭地我方應先行占據;如果敵人已先期占領,則不要強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斷絕聯絡,進入衢地就應該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糧草,碰到圮地就必須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計脫困,處于死地就要力戰求生!蓖ㄟ^孫子所說,我們再來看荊州問題。從地理位置來看,毫無疑問,荊州對曹操來說只是爭地;而對劉備和孫權而言,既是爭地,又是衢地。說荊州是劉備和孫權的衢地,是因為他們雙方必須要讓出一些利益給對方,以對抗北方強大的曹操。并且上述三方的主要謀士都對荊州闡述過自己的觀點。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保ㄒ姟度龂。蜀書。諸葛亮傳》)。魯肅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曹操的謀士荀文若對曹操說:“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復舊京,南監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見《三國志。魏書。荀文若傳》)。從上述三人的言論可知,劉備若得荊州,就可以從荊州和益州夾擊中原,實現“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標。孫權若得荊州,便可依長江天險,鼎足于江東,抗衡于曹操,進而謀取天下。曹操若得荊州,便可雄據長江上流,乘長江而下,吞并東吳,一統天下。因此這就注定在荊州問題上,三方必須有一場龍爭虎斗的。
由于在赤壁之戰后,曹操戰敗,被迫放棄了荊州的主要爭奪戰(指明的),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退回了北方。從軍事態勢來看,曹操在荊州上由原來戰略進攻改為戰略防守,而孫劉聯軍則轉入戰略反攻階段。經過一年多的浴血作戰,東吳大都督周瑜攻占了荊州重鎮南郡(即我們所俗稱的江陵),而劉備則趁此時機放棄了江夏,向荊州南方發展,并奪取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至此,荊州八郡分別被曹、孫、劉三家共同擁有:曹操占有南陽、章陵二郡;孫權占有江夏、南郡;劉備則占有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三家瓜分荊州,對孫、劉兩家各有不滿意之處。就面積而言,劉備所得要大于孫權;但從地理位置而言,孫權則全據荊州境內的長江,占領了荊州的軍事重地。劉備當然不甘心孫權全據長江,孫權也不滿意劉備占有那么大的地盤,兩家重分荊州在所難免。當曹操勢力退回北方,孫劉聯盟外部壓力減輕時,孫劉兩家重分荊州的好戲也就開始了。因此荊州問題又主要是圍繞在劉備和孫權這間所展開的。孫劉重分荊州,主要有三次。第一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四年(公元209年)。“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于油品,改名公安!保ㄒ姟顿Y治通鑒。漢紀。建安十四年》)孫權讓劉備領荊州牧,是對事實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承認。《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一個“推”字就充分表達了劉備、諸葛亮利用劉琦的巧妙。劉備是劉表集團成員,也是劉表死前的托孤重臣,劉琦是名義上的漢帝所立的荊州刺史。如今劉琦已死,劉備接任荊州刺史便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既不用上表朝廷,又不用孫權任命。孫權只不過承認了這個事實。并且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劉備表孫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眲涑姓J孫權徐州刺史的地位,以換取孫權對劉備是荊州刺史的承認。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花花轎子人抬人”。第二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孫劉結盟的第二年,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為由,要去京口(今江蘇鎮江)親見孫權,要求都督荊州。所謂“都督荊州”,就是要進駐江陵,占據南郡。而當時孫權內部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以周瑜、呂范為首的反對派。在周瑜這位戰略家眼里,劉備既有共抗曹操的一面,也有威脅自己的一面,而且他認為來自劉備的威脅之害要大于抗曹之利!皠湟詶n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能虎之將,必非久屈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保ㄒ姟度龂。吳書。周瑜傳》)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因此他主張最好能殺掉劉備,即使不殺也要軟禁劉備,不放他回去。另一種是以魯肅為代表的贊同派。他說:“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保ㄒ姟度龂。吳書。魯肅傳》裴注引《漢晉春秋》)。魯肅認為:第一,曹操的勢力實在太強大了,東線拒有合肥,西線拒有襄陽,如果東吳單獨抗拒,無疑要承擔巨大的壓力;第二,東吳初戰荊州,恩信未洽,根基不穩,而劉備久在荊州,士眾歸心。讓劉備守荊州,可以分擔曹操西線襄陽的軍事壓力,而東吳可以全力在東線與曹操作戰。孫權在反復權衡了雙方的意見,覺得“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猝制”(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便同意了魯肅的主張。
第三次重分,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經過三年多艱苦作戰,攻下成都,占據了益州,實現了跨有荊、益的戰略計劃,同時也使孫權感到了不安。孫權覺得,北有強大的曹操集團的同時,西面又崛起了一個跨有荊、益的強大軍事集團。說不定哪天,由于形勢變化,自已就會受到上游這個盟友的攻擊。只有全據長江,孫權才能感到心中踏實。于是建安十五年,孫權令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前往成都,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沒有同意,孫權得知后大怒,說:“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意思是說,劉備分明不想歸還荊州,用空話欺騙我們,拖延時間。孫權決定用強硬的方法收回荊州。于是他先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官吏,前往赴任。但這些官吏剛一到任,就遭到劉備的守將關羽的驅逐。孫權更加惱怒,他令大將呂蒙督率鮮于丹、徐忠、徐規等兩萬兵進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調魯肅率一萬兵屯巴丘抵御關羽,自己則前駐陸口任總指揮。劉備聽說后,親率五萬兵到達公安前往增援,又讓關羽率三萬兵進駐益陽(今湖南益陽縣)。孫權聞訊,急忙調呂蒙還助魯肅,呂蒙與大將孫皎、潘璋待人與魯肅合兵一處,與關羽相持于益陽。正在這劍拔弩張的時刻,卻傳來了曹操進攻漢中的消息。如果曹操攻占了漢中,就會直接威脅到劉備在益州的安全。因此劉備怕益州有失,于是和孫權講和。雙方達成協定:以湘水為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東吳,而劉備則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我們可以看出,三次重分荊州,孫、劉兩方的分岐一次比一次大。其實在第二次重分荊州時,周瑜就曾經提出要西取巴蜀,而劉備則借口“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愿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披發歸于山林!保ㄒ姟度龂。吳書。周瑜傳》)為由,不讓當時領兵的孫瑜經過。雙方在公安一帶布置兵力,隨時準備開打。就在這時,周瑜在巴丘突然病逝,使得原本極為緊張的局勢一下子松馳了下來。雙方各自收兵,各守國界。獨占荊州其實是孫吳方面由來已久的一貫立國方針。其實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比“隆中對”還早7年的時候,魯肅就向孫權獻策“鼎足江東”之計。他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猝除,”唯有“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及,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倍笥衷诮ò彩辏ü208年),魯肅又對孫權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江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瘓也!保ㄒ姟度龂尽菚。魯肅傳》)。
同年,東吳大將甘寧也對孫權說:“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指操(指曹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一破祖軍,鼓得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保ㄒ姟度龂尽菚。甘寧傳》)赤壁之戰后,周瑜曾向孫權獻計道:“今曹操新折釁,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指奮威將軍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據操,北方可圖也!保ㄒ姟度龂。吳書。周瑜傳》)。呂蒙在接任魯肅之職后,也曾秘密向孫權獻計道:“令征虜(指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GUDOO兄在他的一文中講到如果不是關羽盡提大軍,北攻襄陽,孫權完全可能會攻打徐州。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孫吳在處理徐州問題時的重視程度,遠沒有他們在荊州問題的重視程度為高。孫權曾經詢問過呂蒙是否應該攻取徐州,呂蒙當時就明確地指出:“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鋒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保┮姡ā秴蚊蓚鳌罚。呂蒙的意思很明確:“如今曹操遠在可北,又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勢力,下忙著幽州、冀州方面的事,無暇東顧徐州。顧里的守備當然不堪一擊,進攻那里自然容易得手。但是徐州地形平坦通暢,無險可依,對曹操的鐵騎來說正是他們的用武之地。就算今天我們取得了徐州,曹操沒過幾天就又會前來爭奪,即使我們用七、八萬人去防守,仍不會感到高枕無憂。不如西取關羽,完全據有長江,就可以大張我國國勢!皩O權要聽過呂蒙的建議后,認為呂蒙講得是最有道理的。所以才會同意不惜破盟的代價,奪取荊州。讓我們再來看看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對待荊州是怎樣看的。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是這樣講的!扒G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無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目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妙策論。它的預見性、科學性、系統性、策略性、思想性無不閃耀著耀眼的光芒。(我有時甚至認為它和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具有同樣的學術地位)。但是在其中卻存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跨有荊、益”和“東和孫權”同時存在。我們從孫吳的立國方針就可以看出東吳對荊州志在必得的決心,而且在赤壁之戰時,孫權手下最主要的謀士張昭就說:“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曹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有之矣,勢不可敵!保ㄒ姟度龂萘x》第四十三回)這雖然是張昭害怕曹操之言,但也說明如果誰得到荊州,誰就能在對東吳的戰斗中取得優勢。孫權怎么能允許讓劉備一直站在自己的上游,威脅著自己呢?而且當時劉備的副軍師龐統就曾經提醒過劉備。他說:“荊州茺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啊币姟度龂。蜀書。龐統傳》)龐統認為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矛盾的焦點,是危險之地,因而在規劃總方針時從不提及荊州,甚至連荊州在經濟上的地位也加以否定?上錄]有采納龐統當時的意見。事實也正如龐統所言,關羽因荊州而全軍覆沒,而東出意欲報仇的劉備也在彝陵一戰中被打得鎩羽而歸、片甲不留。當然如果僅從魏、蜀兩國斗爭角度來看,諸葛亮兩路夾擊中原的戰略部署無疑是非常高明的,但兩路夾擊中原所牽扯的不僅僅是蜀、魏兩方,還必須把吳國牽扯進去。要兩路出擊,就必須占有荊州,而占有荊州必然會與東吳的立國方針發生不可調和的沖突。只要蜀漢據有荊州一天,聯合孫吳就是一句空話。而“東和孫權”又是“隆中對”整個戰略方針中不可或缺的外交策略。因此諸葛亮的“隆中對”就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我個人認為:如果孫吳占有荊州、揚州、交州;蜀漢占有益州、漢中、司隸雍州、涼州;而曹魏占有中原徐州、豫州、兗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以及遼東,這樣才是真正的三國均勢。諸葛武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75968.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