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東北抗日聯軍,對于這支英雄隊伍的主要領導人楊靖宇,今天的人們已知之甚少,正如《我的抗戰》“白山黑水”篇中所說:“所有的故事我們似乎都聽說過,但又似乎都不太了解。”
那么,歷史上真實的楊靖宇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是如何與日本精銳之師關東軍在林海雪原里周旋的?又是如何戰死沙場的呢?
從中原到東北
楊靖宇其實并不姓楊,他是回族,本名馬尚德,1905年2月生于河南確山李家灣一個地主家庭。早年入私塾讀書,后進確山小學讀書,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業學校。
楊靖宇4歲時父親就已去世,他是這個家庭的繼承人,如果老老實實地在家守著這份產業,一輩子也不會愁吃愁喝。但在學校里就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的楊靖宇卻在當地領導農民暴動,搶地主家的糧食和棉花,表現得非常勇敢,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河北作家梁斌在長篇小說《紅旗譜》中曾塑造了一個青年革命者張嘉慶的形象,此人出身地主家庭,善使雙槍,外號“張飛”,我覺得張嘉慶身上就有楊靖宇的影子。
楊靖宇后來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地下工作,因為在當地知名度太高,所以組織上派他去上海學習,后出關去撫順從事工人運動,此間他化名“張貫一”。“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出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隨后又擔任了哈爾濱市委書記和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底,楊靖宇根據省委指示到吉林磐石一帶巡視,恰好當地黨組織領導的游擊隊受到挫折,楊靖宇便主動留下了領導改編了這支抗日隊伍,“楊靖宇”這個名字就是此間開始使用的。這支游擊隊后來發展成為東北抗聯第一軍,楊靖宇的命運始終與其緊密相連。
20世紀30年代中前期,楊靖宇以自己領導的這支游擊隊為基礎,聯合其他各路抗日武裝,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楊靖宇擔任軍長兼政委。1936年,東北抗日部隊統一改稱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的部隊改編為抗聯第一軍,此時是抗聯的全盛時期,共有11個軍,3萬多人。在抗聯的隊伍里,既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也有原張學良時期的軍警人員和地方武裝,還有部分呼嘯山林的“胡子”,但這些人員有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抗日。
1936年夏,中共滿洲省委撤銷,東北地區相繼成立了南滿、吉東和北滿省委,東北抗日聯軍也按活動區域先后組成三個大的方面軍,分屬三個新成立的省委領導。其中第一路軍下轄抗聯第1軍和第2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共6000余人,歸南滿省委領導;第二路軍下轄抗聯第4、5、7、8、10軍,周保中任總司令,歸吉東省委領導;第三路軍下轄抗聯第3、6、9、11軍,李兆麟任總司令,歸北滿省委領導。
東北抗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戰斗,牽制了數十萬日軍,消滅日本關東軍數萬人,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林海雪原里的日子
楊靖宇有文化,有頭腦,又熟悉東北地區的地理環境,他雖然沒有系統學習過軍事,卻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抗聯成立后,楊靖宇采用“敵合我分、敵進我退、乘敵之虛、各個擊破”的游擊戰術,與關東軍作戰數百次,基本上沒有失手。據一些抗聯老戰士回憶,那時東北樹高林密,楊靖宇了解到日軍在哪里活動,就提前率部設伏,敵人來了就分散,敵人過去就開火,打完就走,日軍連個人影都見不上。就是依靠這樣靈活的游擊戰術,楊靖宇和東北抗聯牽制了數萬日偽軍隊。
1936年底,為了擴大游擊區,楊靖宇率領兩個師向熱河方向發起了西征,一路到達本溪、沈陽附近,并在摩天嶺戰斗中殲滅日軍400余人。但當楊靖宇部抵達東北南部的遼河一帶時,正值隆冬季節的遼河居然出乎意料的沒有封凍結冰,缺乏渡河船只的西征軍被日軍追上,傷亡慘重。全面抗戰爆發后,為牽制東北敵軍,配合關內作戰,楊靖宇在南滿和老嶺山炸毀鐵路隧道;他還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消滅偽滿軍隊300余人。楊靖宇率領的抗聯隊伍成為日本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也成了關東軍的重點“討伐”對象。
日偽軍在對抗聯血腥“討伐”的同時,還采取了許多辦法,切斷抗聯與老百姓的聯系。據抗聯老戰士回憶:“當時,老百姓都往山里送糧,抗聯的口糧基本有保障;過春節老百姓還給我們送來一大口凍得硬邦邦的肥豬,戰士們用大鋸一段一段把豬拉開,分給各個單位;還有百姓送來幾條香煙,每個人分一兩盒。”但從1938年起,日偽開始推行歸鄉并屯的“集團部落政策”,強迫居住在抗聯活動區的老百姓離開原居地,搬到日偽指定的地點,組成由日偽軍警直接控制的大村落。歸鄉并屯以后,百姓只有在春秋種地時節才能出來,到了漫長的冬季,抗聯連老百姓的人影都見不著,更別提購買糧食和給養了,東北抗聯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在這種情況下,楊靖宇率部進入長白山區建立密營,堅持戰斗。所謂密營就是“森林里秘密宿營地”,是當年呼嘯山林的東北胡子們首先開始使用的,所以至今東北一帶的老百姓仍稱呼這類場所叫“土匪窩子”。東北地區的嚴冬長達5個月之久,氣溫常在零下40—50度,要想野外生存就必須建有越冬的場所;同時,部隊休整、傷員療養、糧食供給和后勤保障,都需要有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密營。
楊靖宇經常使用的密營叫蒿子湖密營,位于吉林東南部,屬長白山原始林帶。這里山高林密,溝谷縱橫,怪石嶙峋,異常隱蔽,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大川,步入其中,只見小川縱橫交錯,分延四周,地形復雜相似,不熟悉情況的人很快就會迷失方向,人稱“迷魂陣”。1949年后,有關部門來蒿子湖密營考察抗聯當年戰斗生活的情況,考察報告中如此寫道:
整個密營由兵舍、廚房、倉庫、藥房、磨房、槍械所、哨所等組成,其中,楊靖宇所居住的密營是用原木刻成的戧子,密營戧子建于一處東西寬15米,南北長16米的平臺山麓上,現已自然坍塌。楊靖宇密營東西長8.5米,南北寬7米;墻基高15厘米,寬70厘米,木土墻中,有直徑約70厘米的朽木柱殘跡。東南6米處,有一條小溪,溪邊有一口木刻的水井,是當年抗聯戰士的飲用水源;戧子東側3米處,有一突出的山包,將密營遮掩,是一處絕佳的天然屏障。山包的密林旁,有一圓坑,圓坑內由木桿鋪地,是警衛哨兵的掩體。
日偽想盡一切辦法破壞楊靖宇的密營,但始終都沒有得逞,直到楊靖宇的愛將、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叛變,形勢開始對楊靖宇及部隊變得極為不利。
程斌是楊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素有“小楊靖宇”之稱。日軍將他母親抓獲,以其母性命脅迫他下山投降。1938年7月,程斌率所部115人投敵,據說此時敵人內部有兩種意見,一是全部斬首示眾,二是保留使用。最后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的意見占了上風,他決定成立程斌警察大隊,將這批抗聯叛徒全部留用。第二天偽警務廳還特地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岸谷隆一郎當場將自己的軍刀贈給程斌。
程斌對岸谷隆一郎的不殺之恩感激涕零,據關東軍檔案記載,程斌投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帶領日本人摧毀了蒙江縣(今靖宇縣)境內的70多個抗聯密營,這些貯存糧食、布匹、藥品和槍械的秘密宿營地是抗聯的補給生命線,一夜之間,楊靖宇部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
楊靖宇之死
由于密營被破壞,楊靖宇只好帶1400多名官兵轉戰長白山區。進入冬季后,戰士們缺衣少食,渴了抓把雪,餓了吃些樹皮和草根,沒有鞋穿,就用破麻袋片和破布把腳包起來在雪地里行軍。原來日軍不敢在山林里過夜,所以抗聯戰士白天再艱苦,晚上也可以得到休整和轉移,但自從程斌投敵后,他帶“討伐隊”白黑連續追蹤,使抗聯處境分外艱難,也使抗聯的人員和戰斗力大減。程斌對楊靖宇十分了解,據說單憑猜測就能知道楊靖宇下一步會去什么地方,楊靖宇的處境越來越被動,部隊損失嚴重。
1939年后,東北抗日形勢更加嚴峻,日軍將北滿的抗聯第二、三路軍大部殲滅后,又集中兵力對楊靖宇部晝夜圍追堵截。為保存抗戰實力,楊靖宇決定將隊伍化整為零,分散游擊,以免被全殲,他自己帶60余人東進。據日軍行軍日記記載,身高近兩米的楊靖宇,跑起來雙手擺過頭頂,像鴕鳥一樣在雪地里飛奔,身材矮小的日本兵根本追不上他,600多人的日軍“討伐隊”,最后因疲勞掉隊的竟然有500多人。
1940年1月21日,楊靖宇部警衛旅參謀丁守龍被偽通化省警察大隊捕獲,隨即變節,楊靖宇的隱蔽位置、兵力情況被日軍獲知。2月1日,楊靖宇警衛員、特衛排排長張秀峰攜大量經費和一些絕密文件投敵,致使日軍完全掌握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和意圖,張秀峰從小跟隨楊靖宇,兩人情如父子,他的叛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15日,日軍將楊靖宇包圍,楊靖宇高聲要日軍派人來談,程斌警察大隊中的日本警官伊藤應聲起身,楊靖宇隨即開槍,伊藤胸部中彈負傷,楊靖宇乘機擺脫追兵突圍而去。2月18日,楊靖宇身邊僅有的兩名警衛員下山買糧犧牲。2月23日,楊靖宇在蒙江縣保安村附近被日偽軍團團包圍,此時,他已斷糧五天,患重感冒且雙腳嚴重凍傷,身邊無一兵一卒,只隨身攜帶著一支駁殼槍和兩支科爾特手槍,以及230發子彈。
《東邊道治安肅正工作》是偽滿時期偽通化省對抗聯作戰的一份內部檔案,此文檔詳細記錄了楊靖宇犧牲前的情況:
右翼隊隱蔽地接近到了他(指楊靖宇)前方三十米的地點。西谷隊長下令暫停射擊,雙方交換了下面的話語。
“君是楊司令嗎?”
“是的,我就是楊司令。”
“我們是通化的警察隊。在我們的部隊里面,曾經是君之同志的程(程斌)、崔(崔胄峰),都擔任著警察隊的指揮。安參謀(指叛變的原抗聯第一路軍參謀長安光勛,此時在通化警務廳討伐隊總部下屬政治工作班擔任班長)也在總部工作。若是君能歸順,岸谷廳長必會熱切相迎,F在這個地方,要逃脫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著去死呢?考慮一下歸順可好?”
“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犧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個人。雖臨難,但我的同志們在各地轉戰,帝國主義滅亡之日必將到來。我將抵抗到底,無須多說,開槍吧。”
說著,(楊靖宇)開始用兩支手槍朝我們射擊,這邊也隨即開始迎戰。我方致命的一彈擊穿了他的胸部。他雙手向上高舉,隨即倒在地上,再也不動了。
擊中楊靖宇的是他的部下、抗聯叛徒張溪若,新中國成立后,程斌等人被政府處罰,但不知什么原因,張溪若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84665.html
相關閱讀: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