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北海故事:太液漪瀾雖遲待 金山消息已侵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故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手搖船、紅領巾、白塔、做完的功課,"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聽便知唱的是北海,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短暫的黃金時代,城中心最容易去到的有"海"的公園,共和國的花朵,陽光、涼爽的風和閃亮的日子。

以前關于北海,知道的就這么多。甚至,關于它是距今850周年、"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城御苑"這件事,也好像是這次才知道。網上,有關它最新的新聞是這個??

5月18日,北海公園漪瀾堂景區整修一新,開始向市民免費開放。這是該組古建筑群建成266年來,首次以"景區"(之前皆為"經營"區域)身份,向公眾開放。

漪瀾堂位于瓊華島北側,是建于清乾隆年間的古建筑群。近60年來,這里絕大部分建筑被仿膳飯莊占用。直至2018年4月18日仿膳飯莊騰退出漪瀾堂,對漪瀾堂的全面整修隨即展開。

"仿膳撤出漪瀾堂建筑群,使得北海瓊華島景區南北軸線徹底打通,瓊華島北坡的園林風貌得以重新恢復,這是北海公園推進申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北海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漪瀾堂:光緒恭奉慈禧賞冰嬉之所

"漪瀾堂"取意《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是清代帝后讀書、休息、垂釣之所。

據《北海景山公園志》,漪瀾堂、碧照樓、道寧齋、遠帆閣及長廊,位于瓊華島北麓,背依瓊華島,面臨太液池。臨湖環山,在此可賞太液池開闊水面和北岸風光。

乾隆皇帝曾在《塔山北面記》中,描述過漪瀾堂的盛景??"南瞻?堵,北俯滄波,頗具金山江天之概"。亦曾有詩云:"太液漪瀾雖遲待,金山消息已侵尋。"這里所言"金山",乃指鎮江金山寺。金山寺廟依山而造,從山腳到山頂,層層的樓宇將山包裹起來,山體寺廟渾然一體。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返京,隨即以"金山江天"為原型,對瓊華島進行設計規劃。

他在北面的山坡上建起月牙形雙層復廊,貫通瓊島。東自倚晴樓城關起,西到分涼閣城關止,上有延樓60間,下有臨水長廊60間,總長約300米。與東西兩坡的建筑群筆斷意連,形成"屋包山"之勢。高聳的白塔居中,以白塔為中心,若干小型建筑點綴于北坡,如"眾星拱月"。

漪瀾堂景區由三組院落構成:中心院落為漪瀾堂,為乾隆帝讀書之處;西面為道寧齋,為皇帝與御用文人吟詩詠文之地,院內有鄰山書屋、抱沖室、得性樓等建筑;東面為晴欄花韻,是看戲房,院內有大戲臺、紫翠房和蓮華室。碧照樓在中段游廊東側,遠帆閣在中段游廊西側,樓為兩層,為登高賞景之所。

漪瀾堂外就是北海著名的"一池三山"之太液池,水域面積廣闊,達38.9公頃,占全園總面積近三分之二。在古代,太液池平日里是帝后們游湖賞荷的休閑佳所,到了冬天湖面冰凍之后這里就成了滿清軍士們最好的冰上運動演練場地。

這項冰上運動就是冰嬉。據《宋史?禮志》記載,當時的皇帝就喜歡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后苑里"觀花,作冰嬉"。明朝時,冰嬉就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到了清代,冰嬉更是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乾隆時期,冰嬉運動被正式定為"年例"和"國俗",每年舉辦一次且在乾隆帝的統治下從未間斷過。即使在1786年乾隆帝的生母仙逝治喪期間,乾隆帝也沒有停止這項年例。因為他裁定冰嬉是肄武(正式的軍事活動),而不屬于治喪期間應該停止的娛樂活動。

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17世紀初開始逐漸統一中國東北地區廣袤疆土。他們所在的區域冰雪期長,人們生產、生活都很難離開冰上活動,幾乎每一個滿族人都或多或少有冰上活動體驗。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由滿族政權組織的冰上活動,早自公元162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遼陽的太子河上親自主持了一次冰嬉迎春會。迎春會上舉行了男女冰上賽跑和男子冰上搶球等比賽活動,最后還在太子河的冰面上舉行了迎春大筵。

后來,努爾哈赤于天命年間(1616-1626)征服巴爾虎特部落的戰爭中,麾下佛古烈將軍帶領自己的擅冰軍隊七百里馳援,打下最艱巨的戰役。捷報傳來,努爾哈赤重賞了佛古烈將軍,同時開始重視冰上運動的操練,冰嬉更是成為滿清軍隊冬季軍事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那時起由東北到關內,從宮廷到民間,冰嬉大為盛行,到了乾隆時期更是成了"國俗",它既是娛樂活動,也是軍事操練。

按清代規定,每年冬至到三九,在西苑三海進行校閱八旗溜冰;实蹠谖奈浒俟俚呐阃,乘坐冰床御駕親臨觀看。漪瀾堂就是當年乾隆皇帝以及之后的光緒皇帝恭奉慈禧太后觀賞冰嬉的主要場所之一。

仿膳:與北海淵源始自民國十四年

民國建立后,北海公園又成為最早開放的天然冰場。每逢冬日,冰面上紅男綠女,"化妝競走,亦足矣傾動一時"。在那個年代,來北;且患浅r髦的事情。

北海由"皇城御苑"演進為對社會開放的公園,最早提議者為許世英。

民國五年(192019年),時任內務總長的許世英首次提出將北海辟為公園,對社會開放,并在國務會議上提出"開放北海公園議案",提出園內修道路、開辟園門、暗設電燈、購置花木等由市政公所先行撥款,開放后常年開支以票價及租金收入為補助。內務部通知京都市政公所,撥出了經費2萬元。但由于"時局倏變",開放未成。其后民國六年、十一年、十四年,此議又被多次提出。

民國十四年(1925年),內務總長龔心湛主張開放北海,經臨時政府段祺瑞批準,交由京都市政公所辦理開放事宜。1925年8月1日,北海正式對外開放。

北海自對外開放之日起,就具備了吃、玩、娛樂諸多功能。當時在漪瀾堂開設有中餐館,道寧齋開設有西餐館。

但比之更出名的是位于太液池西北岸的"仿膳茶社"。"在九龍壁的前面,松坡圖書館的東側,華藏界的西面有一片空地,1925年在那兒建了一個仿膳茶社,是由在清宮當過差的趙仁齋召集了曾在御膳房的廚師孫紹然、王玉山等做些清宮茶點和簡單的飯菜,例如有名的'清宮四大抓'就是王玉山的傳授。豌豆黃、蕓豆卷等也都是御膳房的點心。"老北京人趙珩老師在自己的《百年舊痕》書中這樣回憶。"仿膳的茶座也是我小時候常去的,感情特別深。下午喝茶后也常在那里吃飯。在那里我見過很多舊京耆宿,比如說傅增湘、葉恭綽、袁克定、夏枝巢等。那時文史館就是隔壁的靜心齋,所以這個茶座老人比較多。50年代普通民眾也去,周日會人滿為患。仿膳也是藤椅鐵桌,上面有卷窗,下雨趕緊拉上。夏天用來遮陽非常風涼,聽著蛙鳴蟬唱,享受著習習清風,十分愜意。"

自此,"仿膳"二字,1925年起即在北海,與北海淵源直至今日。

據介紹,1955年公園管理處在漪瀾堂開設飯莊,作外賓招待室使用。1959年至1960年,公園對漪瀾堂、道寧齋、碧照樓、遠帆閣、晴欄花韻等建筑進行大修。修繕完工后,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位于北海北岸的仿膳飯莊搬遷至漪瀾堂,在此經營清宮菜肴及冷熱點心等,直至2018年4月18日仿膳騰退漪瀾堂。

"我們對仿膳飯莊經營期間添建的200多平方米的餐飲配套房、圍廊進行了拆除,同時拆除影響古建筑安全的供暖系統、排油風道,并廢除原有的供電系統、燃氣管線等,重新設置了供電系統,使漪瀾堂、道寧齋重新恢復,具備了展覽的基本條件。"北海公園黨委書記呂新杰介紹。

在漪瀾堂院子里,北海公園基建科科長崔慶云告訴記者:"地面殘缺的補齊,建筑上的彩畫做了物理上的清洗。你看這個地面是新做的,原來他們做了一個石影背,我們給拆掉了,這兒還有一個仿制的垂花門,歷史原貌中也沒有,我們也拆了。"

下一步將要進行的,是恢復漪瀾堂景區的原貌。"比如漪瀾堂過去有疊水瀑布,漪瀾堂后面的山上還有很多著名的建筑,比如像延南薰等一些非常著名的亭臺樓榭,這次我們都要恢復起來,它會成為北海又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北海公園園長,|如是說。

遺產保護:中國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先人們對自然的理解

作為北京城中心的公園,史上北海每一有關"開放"的消息都讓民眾歡喜。

"北海自1925年一直開放,但是到了1971年在沒有任何布告通知的情況下突然就關門了。'文革'中是不開放的,變成只有中央領導才能去的地方。直到1978年3月才重新開放。"這是趙珩老師的回憶。

1993年到北海工作的田慧麗是北海第一代英文講解員,她印象中老員工們告訴她的當日重張盛況:"賣票的人收錢撕票忙到根本抬不起頭來,收到的硬幣用臉盆裝。"

2019年,公園對有"乾隆小花園"之稱的靜心齋景區進行全面修繕,從文物建筑、橋梁到水系、疊石,歷時兩年。2019年12月31日起免費開放,迄今每日一開門,靜心齋門前等待入園的游客都第一時間排起長隊。

目前,繼5月18日漪瀾堂、道寧齋景區向游人開放之后,北海還有一處非常著名的古建??大慈真如寶殿,對外稱"楠木殿",整個殿都是用楠木做的。該殿歷經兩年的修繕,也馬上就要竣工了。

"這一系列的修繕開放,都是北海在進行遺產保護當中一步一個腳印的具體工作,沒有什么虛滑跟弄虛作假,該投錢修就投錢修,修完了就原狀陳列、原狀開放,告訴游人北海的歷史,和我們對北海歷史保護的承諾,這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園長如是說。

,|園長1989年前后在頤和園工作,完整經歷了頤和園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整個過程,對于此中的甘苦和難度感觸頗深:"古典園林,特別是山水園林,講求的是登高而望遠。過去的古典園林,它的天際線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北京的園林,你可以這么說,有幾個還有美好的天際線呢?這我覺得是歷史的發展留給我們的遺憾。從另一個角度,它也折射了現代文明對于園林,特別是對東方古典園林一種侵蝕。天際線的消失,使園林漸漸地失去了詩意。我覺得現在恢復天際線或恢復部分重要古典園林的天際線,應該引起我們有關部門對于遺產保護這一塊兒的重視。如果說不重視這個,光是著眼于園內,北,F在已經成為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一盆水了。它的難度可想而知,它沒有張力了。"

"中國的皇家園林,是中國的帝王們對自然的理解",祝園長告訴記者,"乾隆這個人特別有意思,他造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的時候,是沒有圍墻的,周邊幾百畝幾千頃的稻田,他起名叫耕織圖,他把園林置于農桑之中。后來慈禧跟光緒在造園子的時候,時代在變遷,他們筑起了圍墻。一下兒登高佛香閣以后,往西一看,感覺就不一樣了,因為有道墻了。乾隆那會兒是沒有墻的,清漪園往西一直到西山腳下,他的這種情懷,是咱們中國天地人的情懷,F在呢,好像你有這情懷也沒這機會了,這種天人合一的狀態,其實現在很多地方都不復存在了。那讓我們的子孫如何感受到中國園林的意境?"

"所以說遺產保護真正的意義在哪兒,我個人覺得,它是在保衛文明,保留和保護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關系。要沒有這個東西,它有什么意義?很多外地的園子說'給我們一個'遺產'稱號吧,沒準遺產單位能撥點錢,我們就可以怎么著怎么著',我覺得好像太粗淺了。其實保護人與自然的這種紐帶關系,這才是遺產保護最重要的出發點。"祝園長最后強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0105.html

相關閱讀: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