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清中期以前的鑄錢量問題??兼析所謂清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清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清中期以前鑄錢量并不少,似不存在"錢荒"問題,當時的"銀賤錢貴",與白銀的擴大使用、不斷內流有關,政府不斷鑄錢以追求人為的銀錢比價,還曾造成銅錢的大量增加,成為制錢貶值的原因之一!娟P 鍵 詞】制錢鼓鑄量/錢價【 正 文】  在清代貨幣問題的研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清代的前、中期始終處于"錢荒"狀態中,主要表現為"銅幣供應嚴重不足,導致錢價長期居高不下,即所謂’銀賤錢貴’。"(注:《清代錢荒研究》,載《社會戰線》1990年第2期。)筆者感到似不存在這種現象, 清代的這一時期鑄錢量并非少而嚴重不足,銀賤錢貴也不是由于錢(即銅錢)少而造成。僅談初步看法,敬請同好指正!     ∫弧 ≌J為清代鑄錢量少存在"錢荒"現象,在以下兩方面有所忽略! 〉谝,論述"錢荒"所引用的史料有誤,進而導致所的鑄錢量很小。這條史料來自《清史稿》卷124《錢法》, 是用來說明順治朝鑄錢量之少的,原文是:  定制,以紅銅七成、白銅三成搭配鼓鑄。錢千為萬,二千串為一卯,年鑄三十卯。這段話所說的"白銅三成"應是"白鉛三成",把鑄錢材料弄錯,可不去管它。以下"錢千為萬"一句文理頗不通,只要看《大清會典》或其"則例"、"事例"及《清朝通考》諸政書的錢法部分,便可知應是"錢千為串",指一千個制錢為一串,以下"二千串為一卯"則應是"萬二千串為一卯",是指鑄錢量最大的單位是以"卯"計,一萬二千串為一卯。若敘述正確,應是"錢千為串,萬二千串為一卯",《清史稿》這段話在"萬"字之前落了個"串"字,以致誤導今人將一萬二千串為一卯作二千串為一卯計算,僅為原額的1/6,順治朝所定的年鑄三十卯的36萬串也即3.6億文錢(制錢一個為一文,一串為1000文), 也就成了"年鑄30卯是60000串,合6000萬文",僅0.6億文了! 【痛苏f明,這一萬二千串之一卯,是戶部寶泉局的一卯錢數,且為約數,實際是康熙后期以前,每卯為1.288萬串,以后為1.248萬串,或1.2498萬串。工部寶源局的一卯,為戶部寶泉局的半數,是6 千串左右,以康熙末年計,為6240串。以上在《清朝文獻通考》的卷14、卷16中有載。而地方鑄錢局,每卯鑄錢數也各不相同,普遍比中央二局少。  第二,誤將中央鑄錢數當作全國鑄錢總數,沒把地方各省的鑄錢數統計進去,且沒有利用清代鑄錢量最大的乾隆時期的數字,也未對乾隆時期的鑄錢數量作考察與統計! ∏宕蔫T錢分為中央鼓鑄和地方各省鼓鑄。中央鑄錢機構為,戶部的寶泉局和工部的寶源局,二局各設鑄錢爐若干座,連年按卯鼓鑄。地方則每省各設錢局鼓鑄! 撌銮宕X荒的學者說:"能夠查到的清代前中期鑄幣量最多的年份是雍正十年,’鑄錢六萬八千四百三十六萬二千有奇’,合6.8 億文",這是《清史稿·世宗本紀》的數字,這一數字實際是雍正十一年的(因《清世宗實錄》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結尾所記正好是這一數字,而雍正十年之數是9.1017112億文,這也是《清史稿》之一誤), 用來說明當時鑄錢量,從時間上說倒也可以,關鍵是這年鑄量的6.8億文, 僅是中央寶泉、寶源二局所鑄之錢。乾隆朝所修《皇朝文獻通考》卷14說得很明確:  (康熙)五十年以后,(寶泉、寶源)二局卯數、銅斤遞經增定,至康熙六十年間,兩局各三十六卯……寶泉局每卯用銅……鑄錢一萬二千四百八十串;寶源局每卯用銅……鑄錢六千二百四十串。每年共為錢六十七萬三千九百二十串云"。寶泉、寶源二局這"六十七萬三千九百二十串",正合6.7億文。 同書卷15雍正十二年還記:  戶、工部議定:見在寶泉局正額四十一卯,寶源局正額三十七卯。向例,寶泉局每卯用銅鉛十二萬斤,寶源局每卯用銅鉛六萬斤。每銅鉛百斤鑄錢十四串四百文。據此,雍正十二年以前,寶源、寶泉二局年額鑄即達78卯,為74.256萬串,合7.4億文,也是中央年鑄錢數,而不包括地方各省所鑄。 如果再算上地方各省所鑄的總數,其數額將大大超過這六、七億文的年鑄量。  根據以上考察,筆者還認為,康熙、雍正兩朝實錄(每年年末一卷之卷末)所載每年鑄錢數的幾億文(康熙朝2.4億文-4.4億文,雍正朝4.9億文-10億文),都是中央所鑄,而未包括地方之數, 彭信威認為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錄所載每年鑄錢數為北京寶泉局一局所鑄之數,恐亦不確。(注:彭信威《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7、883、854、825頁。)第一,康熙、雍正兩朝中央統計之數應為寶泉、寶源二局,且寶泉一局也不會有那么多。第二,順治朝從順治四年至十五年,年鑄量為10億文至26億文之間,其數過大,更不會是寶泉一局。也不會僅是中央之數,即使是作為中央和地方總數,以當時銅源情況來看,此數都令人懷疑,與前后之差別也較懸殊,有待進一步考證。另外,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四年,實錄每年僅作幾十萬文(49萬至67萬文),亦不確,應是幾十萬串,當是以"串"作單位,因未寫"串"字,因而比康熙六十一年以前及雍正四年以后之年鑄量相差了1000倍。明了清代鑄錢數量,尤其是道光以前之年鑄量,需要對中央、地方分別考察。中央部分,雍正以前實錄有載,此處不作列舉。乾隆以后,實錄每年之末不再記錄。現據政書所記各時期的階段性鼓鑄卯數,計算出各時期年鑄串數、文數,列為下表,重點放在乾隆朝。           寶   泉   局年代階段   年鑄卯數    史料根據      折合串數                        (單位:萬串)乾隆七年至   61卯    《清朝文獻通考》     76.2378乾隆十五年         第4999頁上乾隆十六年   71卯    同上,第        88.7358至乾隆二十         5008頁中 四年      乾隆二十五   同上,第5013頁     94.9848乾隆二十五 年至三十七   下;光緒《大清會年至乾隆  年76卯,    典事例》卷214《錢  乾隆三十八五十八年  三十八年    法·京局鼓鑄.    年以后93.6      以后75卯乾隆五十九 經常變動     光緒《大清會典    37.494至年以后至嘉 大致在30卯    事例》卷214《錢   93.735之間 慶四年  -75卯之間    法·京局鼓鑄》.嘉慶五年           同上.嘉慶九、十以后至嘉   89.5卯     兩年曾減為75卯、   111.696 慶后期           72卯,至十二年               又增至89.5卯.               王慶云《石渠道光后期   113萬串     余紀》卷5      113萬串               《紀戶部局鑄》           寶    源    局    年鑄總數年代階段   年鑄卯數  史料根據   折合串數  (單位:萬串)                   (單位:萬串)乾隆七年至  61卯   《清朝文獻通考》 38.1189  114.3567乾隆十五年        第4999頁上乾隆十六年  71卯          44.3679   133.1037至乾隆二十 乾隆二十一年   同上   乾隆二十一  乾隆二十一 四年   后為81卯  第5008頁中 年后50.6169 年后139.3527      81卯(乾隆 光緒《大清會典乾隆二十五  二十五、 事例》卷890《工  50.6169年至乾隆   六兩年) 部·鼓鑄局錢》.  乾隆二十七年  平均五十八年   70卯(乾隆         后43.743   138.36       二十七年       以后乾隆五十九 幾次變動    同上   18.747至   56.241至年以后至嘉 大致在30        43.743之間  137. 478之間 慶四年  -70卯之間嘉慶五年以后至嘉  86卯      同上   53.664    165.36 慶后期            王慶云《石渠道光后期  53萬串   余紀》卷5   53萬串   166萬串           《紀戶部局鑄》此表需要說明的是道光后期,由于中央也常停鑄,所以不會達到年鑄166萬串之數!妒嘤洝匪浰茷楫敃r戶部則例的額鑄數。地方的情況比較復雜。各省設局不一,少者僅省局1局, 多者在該省府、州也設有鑄局,如湖北省,除省局寶武局外,襄陽、荊州、鄖陽也曾設局。設局最多的是云南省,最多時達七、八個。各省省局以外之鑄局不固定,常增減、合并,且多數省份并非常年每月連鑄,又有增、減卯或停鑄現象。所以,地方上每年鑄錢的總數量已不易作系統統計。尤其是前幾朝。現僅據零散史料,將資料比較集中的乾隆二十年左右、道光二十幾年地方各省年鑄額作大略的勾稽。見下表。 省份及鑄局   年代   年鑄錢量    史料根據             (單位:萬串)四川 寶川局 乾隆二十年  25.9    《清朝文獻通孝》萬有                    文庫十通本(下同)                    第4995頁下、5005                     頁中、5011頁上.貴州 寶黔局 乾隆二十三年  18.625   同上第4996頁上、                    5001頁上、5012頁下.江蘇 寶蘇局 乾隆五年以后  11.1699   同上第4997頁上.福建 寶福局 乾隆五年以后  4.8533   同上第4996頁上.浙江 寶浙局 乾隆五年以后  12.8613   同上第4998頁上.湖南 寶南局 乾隆二十年   10.8379   同上第4998頁上、                     5011頁下.湖北 寶武局 乾隆十八年   17.38    同上第5009頁中.廣東 寶廣局 乾隆十四年后  3.4488   同上第5006頁下.廣西 寶桂局 乾隆十四年后  9.6     同上第5007頁下.江西 寶昌局 乾隆九年以后  6.9888   同上第5001頁中.山西 寶晉局 乾隆二十三年  4.09    同上第5019頁下.陜西 寶陜局 乾隆十六年后  12.14    同上第5006頁中、                     5008頁下.云南 寶云局、乾隆二十八年  76.6175   同上第4981頁中、東川局二局、               4989頁下、5000 頁下廣西局第7局                、5008頁中、5009頁                     上、5011頁下、 5016                     頁上.直隸 寶直局 乾隆十年以后   7.28   同上第5002頁下。新疆 葉爾羌 乾隆二十四年   50萬文  同上第5012頁下!             『0.05萬串                     光緒《大清會典事山東、安徽、         停鑄    例》卷219《錢法· 直河南、甘肅                省鼓鑄》.總計             221.8425               萬串,合               22.18425               億文省份及鑄局   年代       年鑄錢量   史料根據                 (單位:萬串)四川 寶川局 道光二十幾年    19.4143   唐與昆《制錢通                        考》卷3頁18.咸                        豐上海聚珍仿宋                        印書局.(下同)貴州 寶黔局 道光二十幾年     8.9773    同上頁22.江蘇 寶蘇局 道光二十幾年     11.1821    同上,頁14.福建 寶福局 道光二十幾年     4.32     同上頁25.浙江 寶浙局 道光二十幾年     12.96    同上,頁16.湖南 寶南局 道光二十幾年     4.8054    同上,頁23.湖北 寶武局 道光二十幾年     8.442    同上,頁17.廣東 寶廣局 道光二十幾年     3.456    同上,頁19.廣西 寶桂局 道光二十幾年     2.4     同上,頁20.江西 寶昌局 道光二十幾年     4.2037    同上,頁15.山西 寶晉局 道光二十幾年     1.7472    同上,頁24.陜西 寶陜局 道光二十幾年     9.474    同上,頁18.云南 寶云局、道光二十幾年     17.0568   同上,頁21.東川局二局、廣西局第7局直隸 寶直局 道光二十幾年      6.0756   同上,頁14.新疆 葉爾羌 道光二十幾年      0.1722   同上,頁27.山東、安徽、河南、甘肅總計                 114.6866                   萬串,合                  11.46866億文         說明         此數為額鑄,                    當時因減鑄,                    實際所鑄當                    比此數少得多.說明:此數為額鑄,當時因減鑄,實際所鑄當比此數少得多。  以上所考察的數字,中央的年鑄額比較系統,康、雍、乾、嘉四朝也基本是其實鑄之數。地方各省年鑄總額,乾隆二十年左右之數,應是實際鼓鑄量,不會僅是規定額數,因當時正處在銀賤錢貴時期,清政府正令各省加大鼓鑄量以平抑錢價,且當時滇銅正旺,鑄料沒有問題。道光二十幾年之數,只是額鑄數。王慶云《石渠余紀》卷5 敘述:"案今(道光后期)《則例》,各省局出錢歲額,除山東、河南、安徽、甘肅久已停爐,余省歲其出錢一百一十一萬余串。自銀價愈昂,錢本愈貴,大半皆停爐,余省歲其出錢一百一十一萬余串。自銀價愈昂,錢本愈貴,大半皆停爐減卯",其所說的道光后期《則例》所記"各省局出錢歲額"的111萬余串,也應是額鑄,而非實際鑄額,因當時"銀貴錢賤",各省"大半皆停爐減卯"。不過本文所考察的,主要是道光初年以前的銀賤錢貴時期的鑄錢量,所以有乾隆二十年左右之數,已能說明問題! 「鶕陨蟽杀砜疾斓臄底, 乾隆二十年左右, 地方各省年鑄221.8425萬串,中央以戶、工局各年鑄71卯的乾隆二十年左右133.1037 萬串計,則年鑄總量為354.9462萬串,合35.49462億文。乾隆二十年,全國總人口為1.85612881億人,(注:《清高宗實錄》卷503之末。卷857,乾隆三十五年四月甲戌條。)人均19.12文。 若以乾隆二十一年中央所鑄139.3527萬串計,則該年總鑄量為361.1952萬串,合36.12億文, 人均19.36文。這一數字,是論述清代錢荒所用之數字順治八年人均1.4文、康熙元年人均3.7文、康熙六十年人均4.3文、雍正十年人均6.4文的13.83倍--3.03倍。其絕對數量,乾隆二十一年的36.12億文,是前舉論述錢荒問題之最高額6.8億文的5.3倍,多29.3億文。清代,中央兩局幾乎年年鼓鑄,如果再加上中央及地方歷年積累之鑄錢,其社會流通量及人均數將大大超過上述數字! ∫陨纤鍪乔r期的鑄錢量,其順康雍時期某一階段中央與地方鑄錢總量,因資料缺乏,尚未作統計,更談不到社會實際流通量及人均數。其實,僅以人均制錢數,也不能說明是否存在錢荒問題,以下分析嘉慶后期以前的"銀賤錢貴"的問題,附帶對此略談看法。
二  下面再談這一時期的"銀賤錢貴"問題! 〖螒c后期以前,全國除個別地區、暫時性的出現"銀貴錢賤"現象外,總的情況是"銀賤錢貴",即低于政府規定的1∶1000 的銀錢比價,制錢八九百文甚至七百多文即可換銀一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復雜,但主要原因,是外國廉價白銀的大量流入,造成銀錢比價低,政府仍始終以固定的1∶1000的銀錢比價衡量錢值,便顯得"錢貴", 進一步說,這種銀錢比價中的"錢貴"概念,并不等于錢自身之貴,更不能以所謂錢少而貴說明這種銀錢比價中的"錢貴"。實際情況是錢的鼓鑄投放量并不小,只是錢之鑄造量趕不上大量白銀流入量的增加,所以銀錢比價始終在1∶1000的線下! ∶鞒笃谝院,外國的白銀不斷流入,且呈遞增趨勢,很多學者都注意到這一問題,并作了不少研究。清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隨后收復,全國,解除海禁,對外貿易發展,乾隆中變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后,并未能減少外國對華貿易量,且不斷增加,(注:詳見拙著《清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99頁。)所以白銀內流量也一直在增加。關于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學者們也作過不少考察, 據彭信威根據外國資料所作的估計, 道光以前的140年間,大約有幾億兩之多。(注: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7、883、854、825頁。)  對于當時的所謂"錢貴",清政府官員也只是直觀地認為是錢少而貴,因而主張加大鼓鑄量。雍正繼位伊始,朝臣便集議指出:"錢價騰涌, 總緣制錢尚少……錢多而價自平", (注:《清朝通考》第4981頁上。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本。)因而增卯鼓鑄,且以收買銅器、減少制錢含銅量來解決銅源之不足。乾隆以后,進一步加大京局鼓鑄量,并令地方各省復爐、增卯,由乾隆四年至三十三年,福建、陜西數省復爐,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多省,皆令增爐加卯,(注:見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219《戶部·錢法·直省鼓鑄》,及《清朝文獻通考》第4994-5022頁。版本同上。)其中云南7 個鑄錢局鑄爐多時達116座。中央二局,乾隆七年、十六年、 二十五年三次加大鼓鑄量,比雍正年間增加了近一倍(77卯:152卯)。 這一時期云南產銅正旺, 自乾隆初至嘉慶十六年,年產量一直在一千萬斤以上,只7個年份為900多萬斤,(注: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史資料》第1卷,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49-351頁。)也為京局、 地方鼓鑄錢文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幣材。至乾隆三十五年時,由于"官錢廣鑄流通",已是"邇年錢價平減",(注:《清高宗實錄》卷503之末。卷857,乾隆三十五年四月甲戌條。)因而乾隆三十六年以后,由于一些省份已"錢價平賤",鑄錢最多的云南已銀一兩換制錢一千一二百文,中央開始令一些省局減卯或停爐,直到嘉慶元年才全部復爐。中央寶泉、寶源二局只是減卯,嘉慶四年"全復舊卯",至嘉年十一、十二年又增加卯數(見前表)! ≌怯捎谇逭潭ǖ刈非1∶1000的銀錢比價, 在白銀不斷流入增加的同步過程中,不斷增加制錢鼓鑄量,銀與錢這兩種貨幣都呈遞增趨勢,在社會中的流通量都大量增加,這也是乾隆之時的物價較康熙時成倍增長,呈現較緩和的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這與"幣荒"、"錢荒"的結論恰好相反。上文所謂"官錢廣鑄流通",以及民謠所誦"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之語,(注:昭@①《嘯亭雜錄》卷1 《純皇初政》,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頁。)也說明當時社會上制錢流通量之大,而不是錢荒,更何況社會上還流通不少私鑄銅錢。  考察清代是否存在"錢荒"、"幣荒",不能只看錢幣制錢的數量,更主要的,還要看銀的數量,以及它是否滿足社會需求量。因為在清代,擔當貨幣職能的主幣已是銀而不是錢,這與明中期以前及元以前的各王朝時期大不一樣。只要白銀基本滿足了社會需求,擔當了主幣職能,即使是錢少,也不是真正的錢荒或幣荒,而是"零錢"少的問題。實際上這一時期銀很多而非不足。更何況錢也多,乾嘉時期,以制錢所體現的物價指數也比康熙時期大為提高,康熙初1公石的米價是制錢600文左右,乾隆后期已漲至2000多文,(注: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7、883、854、825頁。)除了人口增多抬高了米價外,也說明當時制錢之多而造成其實際上的貶值,而不是幣少錢荒或錢少而貴。  字庫未存字注釋:  。愧僭譃槟居壹舆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2185.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