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下面再談這一時期的"銀賤錢貴"問題! 〖螒c后期以前,全國除個別地區、暫時性的出現"銀貴錢賤"現象外,總的情況是"銀賤錢貴",即低于政府規定的1∶1000 的銀錢比價,制錢八九百文甚至七百多文即可換銀一兩。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復雜,但主要原因,是外國廉價白銀的大量流入,造成銀錢比價低,政府仍始終以固定的1∶1000的銀錢比價衡量錢值,便顯得"錢貴", 進一步說,這種銀錢比價中的"錢貴"概念,并不等于錢自身之貴,更不能以所謂錢少而貴說明這種銀錢比價中的"錢貴"。實際情況是錢的鼓鑄投放量并不小,只是錢之鑄造量趕不上大量白銀流入量的增加,所以銀錢比價始終在1∶1000的線下! ∶鞒笃谝院,外國的白銀不斷流入,且呈遞增趨勢,很多學者都注意到這一問題,并作了不少研究。清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隨后收復,全國,解除海禁,對外貿易發展,乾隆中變四口通商為一口通商后,并未能減少外國對華貿易量,且不斷增加,(注:詳見拙著《清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99頁。)所以白銀內流量也一直在增加。關于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學者們也作過不少考察, 據彭信威根據外國資料所作的估計, 道光以前的140年間,大約有幾億兩之多。(注: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7、883、854、825頁。) 對于當時的所謂"錢貴",清政府官員也只是直觀地認為是錢少而貴,因而主張加大鼓鑄量。雍正繼位伊始,朝臣便集議指出:"錢價騰涌, 總緣制錢尚少……錢多而價自平", (注:《清朝通考》第4981頁上。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本。)因而增卯鼓鑄,且以收買銅器、減少制錢含銅量來解決銅源之不足。乾隆以后,進一步加大京局鼓鑄量,并令地方各省復爐、增卯,由乾隆四年至三十三年,福建、陜西數省復爐,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多省,皆令增爐加卯,(注:見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219《戶部·錢法·直省鼓鑄》,及《清朝文獻通考》第4994-5022頁。版本同上。)其中云南7 個鑄錢局鑄爐多時達116座。中央二局,乾隆七年、十六年、 二十五年三次加大鼓鑄量,比雍正年間增加了近一倍(77卯:152卯)。 這一時期云南產銅正旺, 自乾隆初至嘉慶十六年,年產量一直在一千萬斤以上,只7個年份為900多萬斤,(注: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史資料》第1卷,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49-351頁。)也為京局、 地方鼓鑄錢文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幣材。至乾隆三十五年時,由于"官錢廣鑄流通",已是"邇年錢價平減",(注:《清高宗實錄》卷503之末。卷857,乾隆三十五年四月甲戌條。)因而乾隆三十六年以后,由于一些省份已"錢價平賤",鑄錢最多的云南已銀一兩換制錢一千一二百文,中央開始令一些省局減卯或停爐,直到嘉慶元年才全部復爐。中央寶泉、寶源二局只是減卯,嘉慶四年"全復舊卯",至嘉年十一、十二年又增加卯數(見前表)! ≌怯捎谇逭潭ǖ刈非1∶1000的銀錢比價, 在白銀不斷流入增加的同步過程中,不斷增加制錢鼓鑄量,銀與錢這兩種貨幣都呈遞增趨勢,在社會中的流通量都大量增加,這也是乾隆之時的物價較康熙時成倍增長,呈現較緩和的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這與"幣荒"、"錢荒"的結論恰好相反。上文所謂"官錢廣鑄流通",以及民謠所誦"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之語,(注:昭@①《嘯亭雜錄》卷1 《純皇初政》,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頁。)也說明當時社會上制錢流通量之大,而不是錢荒,更何況社會上還流通不少私鑄銅錢。 考察清代是否存在"錢荒"、"幣荒",不能只看錢幣制錢的數量,更主要的,還要看銀的數量,以及它是否滿足社會需求量。因為在清代,擔當貨幣職能的主幣已是銀而不是錢,這與明中期以前及元以前的各王朝時期大不一樣。只要白銀基本滿足了社會需求,擔當了主幣職能,即使是錢少,也不是真正的錢荒或幣荒,而是"零錢"少的問題。實際上這一時期銀很多而非不足。更何況錢也多,乾嘉時期,以制錢所體現的物價指數也比康熙時期大為提高,康熙初1公石的米價是制錢600文左右,乾隆后期已漲至2000多文,(注: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7、883、854、825頁。)除了人口增多抬高了米價外,也說明當時制錢之多而造成其實際上的貶值,而不是幣少錢荒或錢少而貴。 字庫未存字注釋: 。愧僭譃槟居壹舆B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2185.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