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基本觀點包括: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2、理一分殊,認為萬事萬物各有 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為理一;3、存天理、滅人欲,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叭擞笔浅鼍S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
宋明六百年儒學之發展,世人稱之為“宋明理學”,宋明理學之“理”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道理、理論或義理。對其若不中肯定位,即顯空泛,而難以抓住其實質,更不能了然其與先秦儒家之關系。
宋明理學是“性理之學”,它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與宗教的合一。(此宗教非西方拜神之宗教,乃是宗本性或本心之教化之宗教也。)這種“性理之學”不僅僅是程伊川、朱子開出的“性即理”,還含有“本心即性”的“性理”義,此乃陸象山、王陽明開出的“心即理”。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心性之學”。
這種心性之學,即是內圣之學。內在于個人自己,自覺地作圣賢工夫、作道德的實踐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圓滿人格之學問也。內圣之學在先秦儒家已彰顯成定局,經宋明儒者六百年之發展與弘揚,益發展至極高之境界。內圣之學也可以稱之為成德之教,“成德”的最高目標是成圣、成仁、成大人,其實際意義是將個人有限生命擴充至無限圓滿。
這個“成德之教”僅學問面而言,亦可稱之為“道德哲學”,其中心問題有二:一者討論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據,此即心性問題;二者道德實踐如何下手的問題,此即工夫問題。道德哲學只有兼顧這兩方面始能完備。在心性問題上,心性不僅作為道德實踐之本體,亦是宇宙生化之本體,一切存在之本體(依據)。這樣,道德哲學中自然又引生出一道德的形而上學。
“道德的形上學”由道德的進路來接近形上學,從而對一切存在作一“本體的陳述”與“宇宙論的陳述”。在西方,康德只建立了“道德的神學”,他并沒有積極地意識到且充分證成“道德的形上學”,但康德的意志自由,物自身,以及用美學判斷來溝通道德界與自然界之思想,就含有“道德形上學”的趨向。宋明儒者依據先秦儒者“成德之教”之弘規,其弘揚的“心性之學”正涵一“道德的形上學”的充分完成。這也是牟宗三先生對宋明儒學的基本定性和定位。所以說宋明儒學不僅僅是一籠統的道德學說,而且它還是一真正意義上的形上學,這就使得宋明儒學在人類文化中之位置得到真正肯定,也為我們了解宋明儒學打開了新的視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3858.html
相關閱讀: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