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遼東遺恨:熊廷弼王化貞時期有機會滅掉后金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薩爾滸之后,王化貞熊廷弼時期,大明還是有機會剿滅后金的。至少在戰略上有很大的勝算!然而最后華夏九州還是被后金占領,可悲

  自明金交戰以來,明朝先是撫順、清河失陷,中經薩爾滸之戰,大明由攻轉防御。此時后金已經占據遼東大部分土地,而遼東難民四處逃散,逃散路線大致分三條

  1渡過遼和向西 2渡過渤海入山東 3渡過鴨綠江逃入朝鮮。

  這三條路線中以第三條路線的難民為數眾多。

  而大明官員方面顯示戶部郎中傅國想王化貞提出戰略意見:“奴犯我必從撫順路,不數日而抵三岔,廣寧威矣,徑也。然后三路,我宜反主客勞逸之勢,多方誤之。如聲盲以大兵渡三岔東討,而出偏師先嘗其鎮江、寬,鎮江、寬距彼穴七百里,彼必不防,虛無人,我可以數十騎,恐以大兵,縛其守,下其城,為直趨鴨綠者。彼自不得不以分兵以救,而又以半眾備我之趨三岔而東者,則力兩分而中虛。我乃以全力,東北出黃泥洼,間道直搗其穴。彼從鎮江反,兵可十日方至,而我從黃泥洼抵其穴,僅兩日耳。黃泥洼故西虜甌脫地,我多與虜金錢假之,彼萬不意我之出此也。比其兩路之戌反,而穴已夷矣。彼進退無據,我前后夾擊,是我以我虛挑彼實,而以我實沖彼虛,所神宜者二。神此二術也,不更舉矣。”(取自傅國《遼廣實錄》、

  王化貞有實施這個戰略意圖,又接到些后金情報。然后派遣毛文龍帶領二百人從遼西進入遼東,對后金實施后方騷擾,有意圖奪取鎮江,達到從東面牽制后金軍隊的目的,讓后金軍力不敢輕易進犯河西。(鎮江就是現在的丹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地圖,看看丹東這個位置,朝鮮入貢要走這里的,而且臨海,海上軍備物質走這里也很便捷。很是重要!)

  而后毛文龍經過多次小戰收復了海上的很多島嶼。這時正是出在奪取鎮江計劃的初始階段,進展順利。天啟元年七月十九日毛文龍率軍奪取了鎮江。

  對于這方面的史料,看毛文龍給朝廷的塘報,其中難免會有自己夸大戰功的嫌疑,因此列舉后金方面的記載,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七月二十日,鎮江中軍陳良策,與民私通與大明島中將毛文龍,令堡外民吶喊,詐言敵來,誠中人聞之皆潰。良策乘亂執城守游擊佟養真,殺其子佟豐年并從者六十人,叛投毛文龍。其湯站、險山二堡民,亦執守堡官陳九階,李世科以叛。帝聞之,命四王、二王率都堂、總兵、副參等官,領兵三千,斂鎮江沿海居民于內地;命大王、三王領兵二千,移金州民于復州!

  而毛文龍也算是實現了王化貞戰略的第一步。如果繼續按照戰略發展的話,就是毛文龍著急遼東逃亡朝鮮的數萬難民,在鴨綠江東面建立“敵后根據地”聯絡朝鮮,通過登萊、天津海運糧草,牽制后金,不斷的騷擾后金。使后金處于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

  可是毛文龍奪取鎮江這件事情卻引發了熊廷弼和王化貞之間的爭執。最終釀成了廣寧潰敗的后果,在這里我不是指責熊廷弼,而是想說明陣前兩帥意見不和,內部爭斗是導致兵敗的原因。

  其實熊廷弼的策略跟王振的大同小異。下面看看熊廷弼給天啟的上疏“恢復遼左,需三方布置。廣寧用騎兵對壘于河上,以形式格之。而綴其全力;海上都州師,乘虛入海衛。以風生下之,而動其人心;奴必反顧,而歸巢穴,則遼陽可復!

  “三方建置須聯合朝鮮,宜得一智略臣前往該國,督發江上之師。就令權住義州,招募逃附。則我兵與麗兵聲勢相倚,與登萊生息想通;斯于援助有濟。遼陽四百里為鎮江,與朝鮮義州夾鴨綠江而居,相去數里,與遼陽為臂,于南衛為尾,于賊巢為腋。凡朝鮮治兵防奴。遼人逃難避賊,遼將招兵集義東山礦徒拒賊,上下皆聚于此,斯東南大扼要處……又發詔書憫恤遼東官軍士民之逃鮮者,召集四練,以成一旅,與麗兵合勢!(《天啟實錄》)

  這些都可以看出,熊廷弼和王化貞的戰略有很大的相同之處,經后來二人的表現可以看出王化貞基本上屬于紙上談兵型的,而熊廷弼以多年戰爭告訴我們他不僅僅是戰略強,實戰也強。這是題外話了!

  這個戰略如果真的實施下去的話,首先就是毛文龍奪取海島,牽制后金,使得后金不敢輕易遠征。(你一遠征我就出去打你后面,煩也煩死你)

  再聯合朝鮮出兵后金東面,大明從南面進攻,然后一舉拿下后金!

  從后來毛文龍占據皮島牽制后金的事情,可以看出,熊王二人的戰略一直都處在第一階段。

  為什么這個戰略沒有實施下去?有以下幾個原因,

  1毛文龍鎮江奪取的太快,當時這個戰略朝廷并沒有確認。而且從聯絡朝鮮,招募難民,籌集糧草等等都還沒有實施,這樣就給了后金很長時間可以去奪回鎮江。

  2廣寧明軍太差,差到了極限,當時廣寧明軍的的情況是:“問兵則雖挑有頭敵二敵而尚未屬以何將也。問馬則不及三萬匹,而以缺料倒死者不勝報也。問甲仗則京運高閣無用又無匠改造,軍多氈帽布掛而執棍而立也。問火炮戰車則皆無用……問提督鎮道則皆攢眉蹙額,以進兵為愁。”(《天啟實錄》)

  3熊王不和,廣寧潰敗,最總二人都沒撈到好。熊廷弼“傳首九邊”王化貞下臺。

  總結一下就是,將相不和,軍備太差,士兵絲毫沒有士氣。雖然毛文龍奪取了鎮江,走出來這個戰略的第一步,可是由于很多原因這個戰略都沒有執行下去。后來后金出兵鎮江,王化貞想救,可是就廣寧明軍那士氣那軍備,估計去了也是白去。熊廷弼不派救兵也對,毛文龍無奈中率領幾百人駐守鎮江七日,最后不得不領著大批遼民撤退到朝鮮。

  總體來講,王化貞和熊廷弼的戰略都很好,也都有可實施性!如果不有那么多的不利因素,后金難以進入中原。這以后大明還有機會可以滅了后金,可那時候民兵很多,大明陷入了雙線作戰的局面,錯失良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8973.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