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桐城派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清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清代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發展者雖眾,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和姚鼐。因為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晉芳、周永年便戲謂姚鼐說:“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學者轉相傳述,號桐城派,時在乾隆末年。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展,成為一個體系!傲x法”一詞,始見于《史記?十二諸侯表序》。表序說“(孔子)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狈桨≈哉撐。他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保ā队謺浿硞骱蟆罚┧^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法緯之說,是要求內容和形式相統一。又說:“法之變,蓋其義有不得不然者”(《書五代史安重誨傳后》),又認為形式決定于內容。從“義法”說出發,他主張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著重發展了方苞關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性,并提出了“因聲求氣”說。他說:“作文本以明義理,適世用。而明義理,適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彼^“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氣”、“音節”問題。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薄吧駳庹撸闹罹幰;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論文偶記》)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針對當時“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的弊病,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為貴”(《惜抱軒文集?述庵文鈔序》);另一方面,又發展“神氣”說,他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他把眾多不同的文章風格,歸納為“陽剛”、“陰柔”兩大類,實際上他們多數人的創作,是偏于“陰柔”之美的,所以又以為“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深而徐婉”(《海愚詩鈔序》)。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主要人物方苞、劉大□、姚□、姚鼐四人之外,還有方氏門人雷□、沈彤、王又樸、沈庭芳、王兆符、陳大受、李學裕,劉大□門人錢伯□、王灼、吳定、程晉芳等,姚鼐門人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追隨梅曾亮的還有朱琦、龍啟瑞、陳學受、吳嘉賓、鄧顯鶴、孫鼎臣、魯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豐年間,曾國藩鼓吹中興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諸老,氣清體潔”,“雄奇瑰瑋之境尚少”,欲兼以“漢賦之氣運之”(吳汝綸《與姚仲實》),承其源而稍異其流,別稱“湘鄉派”。桐城派的“載道”思想,適應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義法”理論,也能為“制舉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長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方苞《書柳文后》)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流傳尤廣。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0945.html

相關閱讀: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