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這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贊譽。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達200年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罕見。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于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稱為“桐城派三祖”。
記者 蘇勇
方苞自幼就能對詩
方苞畫像。
方苞1668年生于南京六合,祖籍安慶桐城。他自幼聰明,4歲能作對聯,5歲能背誦經文章句,6歲隨家由六合遷到江寧舊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歲隨父回安徽桐城參加科舉考試。24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學士李光地稱贊方苞文章是“韓歐復出,北宋后無此作也”。
安慶師范學院教授朱洪在近期出版的《方苞傳》中說: 冬日的一天,方苞父親方仲舒雞鳴而起,見大霧蒙?,山前樹木一篇迷糊,遠處傳來公雞此起彼伏的叫聲。他對剛剛起來的方苞說:“我出個上聯,你能對出下聯嗎?”方苞年齡小,但已和父親、哥哥后面學對對子了。他馬上說:“你出吧!”“雞聲隔霧!备赣H慢慢說。
方苞看了看屋外彌漫的霧氣,果然有公雞“咯咯咯”的叫聲。他抬頭看看灰蒙蒙的天,似乎要下雨的樣子,應聲云:“龍氣成云!蹦赣H聽了,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她對丈夫說:苞聰明,將來是讀書的料。方仲舒笑笑,他打算明年起,口授經文、章句,為兒子啟蒙。
方苞四五歲能對對子、誦章句,七歲讀《史記》,十歲開始讀經書古文,皆能背誦。一次,方苞在野外玩耍,時值鄉村五月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頭一個拔秧的農夫一邊用稻草捆秧,一邊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方苞聽了,佇足田頭。農夫見是一小孩站在這里,口里又念了剛才的一句,笑著問方苞:“你能對出下聯嗎?”方苞認真尋思,自言自語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舉目前望,見不遠處的竹林里,幾個婦女正把竹筍投入竹籃里,他眉毛一揚,自信地點點頭,高聲對道:“竹籃裝筍母摟兒!鞭r夫驚喜不已,夸方苞真是個“神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2469.html
相關閱讀: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