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清帝“年關難過”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曾經在央視的《百家講壇》里提出這一現象——清朝12個皇帝中,有10個人是在兩個時間段死的:一個是在冬天,農歷的臘月、正月;一個是在夏天,農歷的七月、八月。閻教授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在清朝的12個皇帝中死于臘月、正月的皇帝有康熙(農歷十一月)、同治、順治、乾隆、道光,一共5位;死于七、八月夏季的,也是5個人,嘉慶、咸豐、努爾哈赤、皇太極、雍正《黃帝內經》認為“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就說人體有病,陰陽失調,在他跟時間的節律相違背的時候,就加重,就可能死亡。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臘月、正月易死人并不是一個偶然或神秘的現象,而是于某些方面疾病在這種氣候下高發有關。滿族貴族的飲食沿習了他們早先在東北的生活習慣,看清帝的食譜,雖然各類菜肴豐實,但蔬菜水果所占比重非常少。
閻崇年指出,清帝喜食“厚味”,嗜吃肉類,尤其是肥豬肉和肥鴨肉。從清宮的檔案里可以看出,一個皇帝吃飯,一天供應大油一斤。清宮里頭薩滿祭祀,殺豬,殺豬前先把豬的耳朵用蠟灌上,灌它叫,叫“領牲”,然后就殺了。把豬血接上后去皮。在坤寧宮,支起大鍋灶就在那兒煮,皇帝等就在炕上,就吃這個“胙肉”,即祭肉。乾隆帝的飲宴菜肴中以雞、鴨、魚、豬、羊、鹿、鵝肉等為主,即使是早膳中也有肥鴨肉出現。他愛吃一種“蘇造肉”,就是用五花肉加上丁香、官桂、甘草、砂仁、蔻仁、肉桂等九味藥料烹制而成的一道厚味肉菜。由于皇帝們愛吃肉,皇宮里為了肉的保鮮也是想盡辦法。醫學史研究專家梁峻教授介紹說,在清朝的皇宮里就已經有了“冰箱”。
他們的“冰箱”當然不是用電的,而是燒制的厚厚的瓷皿,有蓋,外面是綠色的琉璃瓦。梁峻分析說,由于瓷本身較涼,厚厚的可用來隔絕外界的熱氣,里面再放上冰塊,肉就放在冰塊上,蓋上蓋子,肉就可以保鮮好幾天了。除了飲食上多油膩之外,在一年中最冷的季節里,平時很注意運動的皇帝們活動量就大大減少。閻崇年指出,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射獵、騎馬、征戰、出巡,運動量很大,但到冬天就不活動了,活動很少,氣候又冷,血管又收縮,再加上其他一些疾病,身體很容易出危險。
據閻崇年統計,夏季(農歷七八月)也同樣是清朝皇帝死亡的高發時間。清朝的皇帝胖子多,對于胖人來說,高溫極易導致心腦供血不足。因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積著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質斑塊,容易使動脈形成粥樣硬化,加劇血管堵塞,影響體內血液循環,減緩新陳代謝。高溫的天氣里,體內水分流失多,血黏稠度上升,血液循環受阻,這使血的攜氧量下降,心臟負荷加重,心率加快,極易引發血栓、栓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
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心血管疾病也同樣是現代人的高發病?催^宋、清兩朝的帝王故事,注重健康的現代人更應引以為戒,切莫掉以輕心。
東漢皇帝多病短命
再講一朝帝王故事,說說生活方式糟糕會有多大壞處。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周貽謀曾指出,整個東漢時期總共有14個皇帝,在9個成年皇帝中,活到40歲以上的僅有3人,其他6人都是英年早逝的短命者。其中,東漢開國皇帝即光武帝劉秀享年62歲,算是年壽最高的;漢明帝劉莊享年48歲,漢獻帝劉協最終活了54歲。其他6個皇帝都死得很早,如漢章帝劉?終年31歲,和帝劉肇僅僅活了27歲,安帝劉祜死于32歲,順帝劉保死于30歲,桓帝劉志享年36歲,靈帝劉宏終年34歲。盡管造成這些帝王早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無疑跟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太壞有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2474.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