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為何明朝官員戴烏紗 清朝官員插花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清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有關明清兩朝的古裝電視連續劇中,人們看到,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服裝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員頭戴有兩個翅子的烏紗帽,而清朝官員的紅頂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為什么會出現如此迥然不同的的裝飾呢?

  其實,明清兩朝雖然都是坐鎮北京,手握乾坤,掌控天下,但是這兩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身為不同的民族,因此,各級官員的服飾也大不相同。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主流。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征,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明朝的官員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

  清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清時?發留辮,辮垂腦后,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清代官帽與明朝的官帽絕然不同,清朝的官帽后面都要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也就人們常說的頂戴花翎。那么,為什么明朝官員要頭戴烏紗和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究竟有什么重要的表示呢?

  先說說明朝的烏紗帽。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于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隋唐時期,朝廷官員和黎民百姓都戴烏紗帽,只是官員的烏紗帽上有玉飾的多少來區別官職大小。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到了北宋王朝,太祖趙匡胤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帝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同時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朝開國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頭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再說說清朝的頂戴花翎。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嵩谇宄且环N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9958.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