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二年(1414)閏九月,成祖北征回師,太子朱高熾遣使迎駕稍遲,漢王朱高煦乘機進譖,成祖一怒之下,下令將東宮官屬全部逮治下獄。這成為繼解縉入獄后,立儲之爭中的第二場大事變。當時只有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因系成祖“靖難”舊人而幸未被禍。金忠是個敢于仗義執言的人,他不顧觸怒成祖,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才使太子未遭廢罷,但是作為東宮宮僚的楊溥、黃淮等人卻因此事件而被入獄,而且一系即長達十年之久。楊溥的出獄是在十年后的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初五,也就是太子朱高熾得到成祖遺詔的第四天。十天以后,太子朱高熾正式即皇帝位。即位后的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重新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
對于楊溥的受禍入獄過程,仁宗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但是這時候他對于楊溥更多的大約只是同情,因為除去楊溥因作為東宮宮僚入獄之外,朱高熾起初對于楊溥本人其他方面的情況似乎也并不十分清楚。根據史書所記,楊溥做太子洗馬時,使得太子朱高熾對其賞識的事情只是他有一次將漢文帝的史事類編以獻。這大概只能算是儒臣們一般常做的事情了。其后楊溥便歸鄉守喪,直到太子監國,才被命起視事,隨后便發生了迎駕事件。
從仁宗即位后對于楊溥的安置看,顯然是有些因人設事的味道。洪熙元年(1425)仁宗在思善門建立了一個名叫弘文閣的機構,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①。這樣的安排實在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被薦入閣的都是些無名無為的儒士,而楊溥則被命掌閣事,并且得賜給閣印。當時仁宗曾經對楊溥說:“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②其后楊溥再授官太常卿,仍掌弘文閣事。數月之間,連授三職,足見仁宗對于楊溥的關切之心。但楊溥雖三受其職,卻并未得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楊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以后。
宣宗即位后,罷弘文閣不置,楊溥被檢入內閣,開始與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共掌機務。
宣德、正統間,名臣稱三楊先生,以文貞(士奇)為西楊,文敏(榮)
為東楊,蓋初以姓同,亦略因居第以別之。文貞固出江西,而文定郡望每書南郡,乃因以南楊號文定焉。③從此而始有“三楊”之稱。楊溥也從此開始與東、西楊有了并駕齊驅的地位。但是這最初的入閣只有四年時間,楊溥便又因母喪而歸,而且起復后卻并未再度入閣掌機務。也許是因為在仕途上長期受挫的緣故,楊溥與楊士奇和楊榮在性格處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在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于謹慎,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墻而行。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這一切都決定了楊溥在明前期政治中的地位。當宣宗急于以改變吏治解決國家經濟中的一系列問題的時候,在內閣中真正能夠起到作用的還是楊士奇那樣通于決策的干吏,但是當國家政治轉向簡約守成的時候,老人政治便對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待到正統初年,“三楊”便完全以三朝元老而構成了一個最為穩定的政治三角。(注:① 《明史》卷一四八《楊溥傳》;② 《明史》卷一四八《楊溥傳》;③ 葉盛:《水東日記》卷一《三楊兩王》)
正統初政的特點是國家政治的因循化與英宗皇帝的少年登極。這也便確立了“三楊”必然的重要位置。所以自從英宗登極起,楊溥便與楊士奇、楊榮忙于開經筵、擇講官以及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之事,三朝元老的治事風格得到了充分表現的機會。這很得張太后的欣賞。外有老臣,雖然皇帝年幼,她也感到放心而不必由自己去垂簾聽政了。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加注重舊事與感情,對于在朝的五位重要輔臣,她有時便會更多想到楊溥。一次她將英宗召到便殿,又召來英國公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和尚書胡■!扒涞壤铣迹镁,幸同心共安社稷!睆執髮⑦@五位老臣作為了正統政治的核心。而她同時又專門再將楊溥召到近前,說道:“先帝每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睏钿叻囟笠嗥,左右皆悲愴。這種氣氛的感染,比之任何方式都更為有力地確定了楊溥在正統時代的地位。當張太后指著五位大臣向年幼的英宗要他“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的時候,楊溥在五人當中已經不再是一個附入的人物。正統三年(1438),楊溥進官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史書中說:“溥后士奇、榮二十余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并!雹俚@也到了“三楊”政治的尾聲。這一年在館閣的學士七人,楊士奇七十四歲、楊榮六十八歲、楊溥六十七歲,其中最年輕的也在六十歲以上了。而這個朝廷的政治似乎也如同這些老人們一樣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些參預機務的老臣們居然開始仿唐、宋洛中諸老的樣子去搞起一個真率會。“約十日一就閣中小集,酒各隨量,肴只一二味,蔬品不拘取,為具簡而為歡數也!雹诰吆喍鴼g,這不僅成為當時這批老臣們的生活性致所在,而且成為了他們政治性致的所在。他們自身感覺已經生活在了一個太平盛世之中,而他們則是那種盛世華貴的臺閣體風氣的開創者。(注:① 《明史》卷一四八《楊溥傳》;② 焦?:《玉堂叢語》卷七)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第一個對于這種老臣政治提出異議的人物,竟是那個明朝前期最具反面形象的太監王振。
“朝廷事賴三先生,然皆高齡倦瘁矣!蓖跽竦哪康漠斎皇且ㄟ^人事的變更減輕“三楊”對于當時政治的影響力。“老臣當盡瘁報國!睏钍科婊卮鸬馈顦s卻截住話題說道:“不然,當薦幾個后生報主耳!
其后楊榮推薦了陳循、高谷等人,按照楊榮的解釋,與其讓王振之流去隨意任人,還不如事先檢選自己的人,以為今后安排。
三人當中只有楊溥并無建言。這大概就是楊溥的性格特點所在,在身處其境的政治斗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么一種敢于面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當他被讒入獄的十年當中,家人供食數絕,他卻讀書不輟,以“朝聞道夕死可也”的精神維持著自身的意志與尊嚴。他在朝當政的時候,兒子自家鄉來京省親,當他從兒子口中得知途中只有江陵知縣待其甚簡時,他卻因此而知其賢,并將該縣令薦升德安知府。①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一切在楊榮、楊士奇先后去世以后,就愈發變得明朗起來。所謂后進望輕,楊溥孤立,都不能解釋他在朝的最后幾年中王振專權的形成。所以當“土木之變”發生后,人們追思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有人會過激地起而爭暴其短,認為他“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②這也許是過于苛求他了。(注:① 焦?:《國朝獻征錄》卷十二《楊溥傳》;② 《明史》卷一四八《楊溥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28366.html
相關閱讀:皇太極不但娶過倆寡婦 還曾令自己的妾妃改嫁
皇太極離間袁崇煥
康熙天子為什么叫“玄燁”?
清末高層政斗下的女活佛與白花大蛇穢居案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清朝皇帝太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