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231)字??,河間?(今河北任丘北)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渡之戰時,本為袁紹部將的張?投降了曹操,并在曹操帳下多立功勛,于曹魏建立后加封為征西車騎將軍。張?多次抵御蜀漢諸葛亮的進攻,于公元231年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伏射死。謚曰壯侯。
生平簡介
東漢末,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后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初平二年(191),袁紹取冀州,張?率兵投歸,任校尉。后因拒幽州割據勢力公孫瓚有功,升寧國中郎將。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中,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未被采納。袁軍因而大敗。張?反遭誣陷,憤而投奔曹操,任偏將軍。此后,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建安二十年(215),率軍進攻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被蜀將張飛擊敗。后任蕩寇將軍。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南),當夏侯淵戰死,全軍面臨覆沒之際,張?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陳倉(今寶雞東)。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郡治今甘肅涇川北)胡羌,后與夏侯尚圍攻江陵(今屬湖北荊沙)。魏太和二年(228)春,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張?領兵5萬,與蜀軍前鋒馬謖戰于街亭(今甘肅天水東南,一說今張家川北),先將蜀軍圍困,絕其汲道,使其饑渴混亂,爾后督軍攻擊,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太和五年(231)六月,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今天水南)遇諸葛亮伏兵,中箭亡。張?戎馬一生40余載,被稱為曹魏五大良將之一。以用兵巧變著稱,又善列營陣,長于利用地形。
演義生平
張?原為袁紹手下名將,官渡之戰時,受郭圖陷害,無奈投降于曹操,從此被曹操重用,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張?任司馬懿先鋒,跟隨司馬懿在街亭擊敗蜀將馬謖,使諸葛亮撤兵。此后,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張?先后隨曹真、司馬懿前往對抗,多有表現,連諸葛亮也嘆其勇猛。諸葛亮五出祁山撤退時,于在劍閣設計埋伏,張?前往追擊,中埋伏被亂箭射死。
戰績縱覽
191年,袁紹取冀州,韓馥戰敗,張?率兵歸附袁紹,任校尉,用來對抗公孫瓚。后來,公孫瓚被擊敗,張?功勞很大,升為寧國中郎將。
200年,曹袁兩軍相持于官渡,袁紹派淳于瓊率萬余人護送軍糧,屯于烏巢。曹操留將守營,親自率兵偷襲烏巢。張?認為曹操兵精,淳于瓊必敗,應迅速去救援,而袁紹的謀士郭圖卻建議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采納了郭圖的建議,張?勸阻,袁紹不聽,只派輕騎去救烏巢,而派重兵去進攻曹操的大本營,結果不能夠攻下。很快,烏巢兵敗,消息傳來,袁軍軍心動搖。郭圖聞訊后大為羞愧,為推卸責任,誣讒張?不賣力作戰,失敗后還出言不遜。張?心中害怕,與將軍高覽憤而投奔曹操。曹操聞張?來降,十分高興,將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于是拜張?為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予他部隊,隨軍作戰。204年,張?隨曹操攻克鄴城,大敗袁尚。次年,又隨曹操在南皮消滅袁譚勢力。
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張?與張遼共為先鋒。戰后,張?因功升為平狄將軍。后來,張?又參加了征討管承,征討陳蘭、梅成等人的作戰。
211年,馬超、韓遂叛亂,張?隨曹操出征,在渭南大破關中軍。繼而,張?率軍圍攻安定,擊降楊秋。
214年,馬超在張魯支持下,卷土重來。張?跟隨夏侯淵擊敗馬超,并平定了宋建的叛亂215年],曹操親率大軍進攻漢中,從散關入,派張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同年,張?率兵南下進攻巴西郡,欲遷徙當地百姓到漢中。劉備派征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張?軍進至巖渠,被張飛擊敗,率殘部退回南鄭,改任蕩寇將軍。
218年,劉備進攻漢中,屯于陽平,夏侯淵、張?、徐晃等率軍迎擊,張?負責防守廣石。劉備親自率精兵萬余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張?親自率兵與蜀軍進行搏斗,劉備不能攻克。次年,魏軍主帥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曹軍大敗,張?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推舉張?繼夏侯淵為魏軍主帥。張?出任,指揮士兵,布置營寨,軍心安定。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于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不久,曹操遣使令張?假節。后來,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于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屯兵于陳倉。220年,曹丕即位,任命張?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不久,曹丕稱帝,又進封張?為?侯,隨即命令張?跟隨曹真征討安定的胡羌,之后與曹真一同進朝朝見。
223年,張?同夏侯尚一起進攻江陵。張?別督諸軍渡江,攻取洲上屯塢。
227年,魏明帝曹?即位,張?奉命屯兵荊州,與司馬懿進攻孫權部將劉阿等人,追至祁口交戰,擊敗吳軍。
228年,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魏明帝曹?加張?位特進,使督諸軍,與蜀將馬謖戰于街亭。馬謖依守南山,下不據城,被張?截斷水源,殺得大敗。繼而,張?又平定了三郡的反叛。魏明帝曹?下詔嘉獎張?,增加食邑1000戶,前街亭之戰后一共4300戶。司馬懿在荊州訓練水軍,欲從沔江順流進入長江伐吳,魏明帝曹?命令張?率關中諸軍去荊州接受調度。張?到達荊州后,正值冬天水淺,大船無法通行,于是又回軍屯駐方城。同年年底,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魏明帝曹?急招張?進京,把三萬士兵交給他指揮,并派遣武衛、虎賁等侍衛保護張?。魏明帝還親至河南城置相酒送,問張?能不能來得及救援陳倉,張?判斷諸葛亮軍沒有糧草,一定不能持久,便回答等援軍趕到時,諸葛亮已經退走。張?率軍連夜趕到南鄭,諸葛亮果然退軍,于是奉詔還于京都,被拜為征西車騎將軍。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后諸葛亮糧盡退兵,張?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謚為壯侯,兒子張雄繼嗣。由于張?前后征戰有功,魏明帝分張?的食邑,封張?的四個兒子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為關內侯。
降曹始末
張?為曹操“張樂于張徐”五員大將之一,五子各有所長,而?尤以巧變著稱。張?起自袁紹屬下歷任校尉、寧國中郎將,于官渡之戰降于曹操。
官渡火燒烏巢的瞬間,《三國志·張?傳》對袁紹方的謀劃有詳細記載:“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
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官渡之戰的過程不用多說,由以上記載便可知張?深知兵機,烏巢之事的帶來的變化已在其所料之中。然而,這次爭論,卻為張?降曹埋下伏筆。
《張?傳》:“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懼,乃歸太祖。”以袁紹軍破而后張?降,然則傳后的裴松之注《武帝紀》與《袁紹傳》對此說存疑!段涞奂o》:“(袁紹)乃使張?、高覽攻曹洪。?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袁紹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這兩說都是張?降而后袁紹軍潰。
關于張?降曹的原因,本傳記為郭圖進讒言:“?快軍敗,出言不遜。?懼,乃歸太祖。”《三國志》所記,應有此事,不過《?傳》袁紹軍先破而后張?降這一說法就有很大疑點!?傳》、《武帝紀》與《袁紹傳》同出于《三國志》,在此事上就寫作立場而言,后二者較為可信,而《?傳》將此順序小有改變,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紀》與《袁紹傳》沒有掩飾的------張?降而后袁軍潰,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張?的投降是袁軍崩潰的重要原因。烏巢被燒,袁紹敗局雖成,然而也應該是余糧盡軍心散之后的事,事實上卻是在烏巢被燒瞬間,這樣龐大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不難發現,張?在此時起了幾乎是關鍵的作用。曹操火燒烏巢之時,“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傳》。這里所領“重兵”的無疑是張?、高覽,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紹的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煙消云散,受烏巢之火與重兵覆沒的雙重打擊,袁軍才馬上軍心散亂以至崩潰。否則若是袁紹糧盡前全軍死戰,曹操方即使勝利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所以由此可見張?在這里作用的明顯。
另外要說的是張?對投降時機的拿捏也是相當到位,不負“巧變”之名!对B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等率其眾降。”張?的投降,是在曹操燒烏巢后回營這一瞬間,此時曹軍根本就未對袁紹采取進一步的行動,烏巢之火的影響也沒有明顯化,而以軍力來看,張?、高覽所領的“重兵”未必處于劣勢,這樣情況下的投降,應該稱得上是非常之舉,而這也正是張?拿捏準軍機變化的表現。事實證明,這成為左右后來戰局的關鍵,對曹操而言而是得到了相當大的一筆籌碼。所以對于張?來歸,曹操驚喜之余,有“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之喻,以之為“偏將軍、都亭侯”,可以說是相當厚待。
惡戰劉備
“劉備屯陽平,?屯廣石。備以精卒萬余,分為十部,夜急攻?。?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陳壽后評稱張?用兵以巧變稱,而此戰則顯示出他的嚴整堅重。劉備起自河北,又曾北從袁紹,對張?向來應有所知,陽平廣石之役可能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魏略》“淵雖為都督,劉備憚?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意以未得張?而不滿。夏侯淵“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又素號知兵,卻為劉備所輕,張?在關右漢中諸戰皆為淵部下,反倒為劉備所重憚,從劉玄德顧諸葛亮于鄉野、識馬謖于病中的閱人之道來看,也略見張?的不簡單。夏侯淵敗死,“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為軍主。?出,勒兵安陣,諸將皆受?節度,眾心乃定。”遂不致為劉備所乘,亦可見張?在軍中的威望。后來,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于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屯兵于陳倉。
江陵之戰
魏文帝繼位,以張?為左將軍,“詔?與真討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召?與并朝許宮,遣南與夏侯尚擊江陵”《?傳》。魏初,諸曹夏侯從戰統軍是定俗,而真正在前線奮戰的,卻是張?這樣的外姓將領。
江陵之戰,《?傳》只記為:“?別督諸軍渡江、取洲上屯塢。”
《吳主傳》:“(黃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徐晃圍南郡。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二年春正月,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
由以上二傳可見,帶兵分據中州的便是張?!吨烊粋鳌罚“魏遣曹真、夏侯尚、張?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為其勢援,連屯圍城。權遣將軍孫盛督萬人備州上,立圍塢,為然外救。?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時欲退,?據州上圍守,然中外斷絕。權遣潘璋、楊粲等解而圍不解。”這一段更是詳寫其過程。這個江中洲具有相當重要軍事意義,對曹魏而言,可以阻斷對江吳軍的救援,對東吳而言,以之為基地可以隨時進擊江陵城下,換句話說,占據了江中洲,便把握了整個戰局的主動,事實上,正是由于后來魏軍占領了江中洲,使得東吳多支援軍長期束手無策。對于江中洲的地位,東吳方事先也有相當的認識,故以“萬人備州上,立圍塢”。而張?渡江擊孫盛,從前后相關記載來看,實乃江陵之役中最大的硬仗!杜髓皞鳌罚“魏將夏侯尚等圍南郡。分前部三萬人作浮橋,渡百里洲上。諸葛瑾、楊粲并會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絕。”單由浮橋延至陸上一點登陸,不可能搶灘成功,而必須以水軍配合,或是協助排除守軍對浮橋的干擾,或是從背后牽制吸引洲上的守軍的兵力。水陸兩方的配合本來就具有相當的難度,而由浮橋登陸,更是將己方一線暴露在敵方的一面中,因而最具艱險。
《夏侯尚傳》:“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權將諸葛瑾與尚軍對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軍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馀人,於下流潛渡,攻瑾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并攻,破之。”先下流潛渡牽制水軍,再由陸路登上江中渚,便達到“水陸夾攻,破之”的效果。
《三國志·諸葛瑾傳》后注引《吳錄》:“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于江陵,又分據中州,瑾以大兵為之救援。瑾性弘緩,推道理、任計劃,無應卒倚伏之術,兵久不解,權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于上流,瑾今攻浮橋,真等退走,雖無大勛,亦以全師保境為功。”
《夏侯尚傳》中“入據江中渚”的,應是吳將軍孫盛!渡袀鳌“尚夜多持油船”這里的“尚”官方記功語氣很重,然而也意多隱晦,可指“夏侯尚部”,也可指“夏侯尚軍”,但夏侯尚作為諸軍統帥,親自渡江涉入險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張?此時正是夏侯尚所督之部。此戰水陸兩線,吳方從正面帶來最大的壓力當是孫盛屯塢里的萬余人,而率主力渡江激戰的,最終將孫盛部擊破占領江中渚的,乃是張?。
街亭之戰
魏明帝繼位前后,曹操以來的元老宿將,所余著惟曹真、張?、徐晃等人,司馬懿起自曹丕左右,于文帝時代在魏國迅速崛起。魏國的軍事重心大致可歸于江漢與關中兩區,張張?
?前在關中隨夏侯淵平定諸羌胡及?罕宋建,淵死代之統領漢中諸軍,文帝時“?與真討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后又在江陵之戰督諸軍奮戰,“明帝即位,遣南屯荊州,與司馬宣王擊孫權別將劉阿等,追至祁口,交戰,破之。”江漢與關中諸軍都曾受張?統領。
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首出祁山。
《三國志·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三國志·曹真傳》:“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遣張?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三國志·張?傳》:“諸葛亮出祁山。加?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
張?的出戰,《亮傳》:“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戰于街亭。”關中的劇變,使得魏明帝不安之下移駕西鎮長安,面對諸葛亮從祁山方向而來的主力,魏明帝派出的領軍將領是張?。
“加?位特進”,《宋書·百官志》:“特進,前漢世所置,前后二漢及魏、晉以為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晉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諸公下,驃騎將軍上。”東晉制:“特進,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諸持節都督。右第二品。”綜上來看,“特進”在曹魏也應是與“驃車衛”近級的高位,然而,這是臨時的加官。張?行伍起家,根據《三國志》本傳的記載來看,此時為左將軍、?侯,這在曹魏政權下已是外姓將領的極至了,畢竟張?既非諸曹夏侯嫡系,又非諸帝身邊近臣,即使此后再有功,也被當權者想辦法把功勞轉移給了親信嫡系。所以終文帝一世與明帝初年,雖張?數戰有功,卻未得升進。然而此時明帝的大將,曹真被牽制、司馬懿在荊州,能用的就只剩張?。而一但戰敗,明帝自身所在的長安便將暴露在蜀軍面前,此時明帝也是抱著搏一把的心態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張?身上,“特進”就是在這關鍵時刻對張?的破例提升。
街亭之戰,成為三國的經典戰例之一,而馬謖由此戰成為后人的笑柄。《三國志·馬謖》:“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戰于街亭,為?所破,士卒離散。”后人多以此戰笑馬謖不知兵,然而卻很少看到,馬謖面對的,是知兵善變的張?。
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這樣的智商,斷不是隨便犯低級錯誤的人,街亭之事,《諸葛亮傳》:“謖魏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所破”,諸葛亮自貶三等疏對于街亭之敗的陳述為“不能訓明章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何以為“舉動失宜”,?《張?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在《王平傳》有:“謖舍水上山,舉錯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于街亭。”馬謖的“舍水上山,舉錯煩擾”正違了軍法,所以諸葛亮便有“不能訓明章法之言”。在優勢情況下,統領大軍對敵卻不敢踞城硬戰,試圖上山踞險,舉錯煩擾,無不表明,一向“好論軍計”的馬謖“臨事而懼”了,一懼之下,便失去理智,罔顧軍法,這正應了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之言,馬謖之失,不在于才智,而在于器量,令他所恐懼失常的,是張?的威名。而此戰中的張?,的確是與他一直的威名相符,輕松的利用馬謖的破綻將其全軍擊敗。在不利情勢下冷靜應變,最終抓住對方破綻將之擊破,使得己方的不利得以全面扭轉,這看似平凡實際上卻又是難為之事吧。此役之后,諸葛亮費盡心思所造成的大好形勢頓時全部喪失,不得不退回漢中。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卻以張?的完勝而收場。而張?隨后又拔軍討平了叛魏應蜀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
街亭一戰,實際上是張?以孤軍擊敗蜀軍的主力,這樣的結果令魏明帝也為之感動,《?傳》:“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并前四千三百戶。’”壯語之下,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氣吧。
陳倉之戰
街亭之戰后,諸葛亮利用關中空虛之機復出攻陳倉,“帝驛馬召?到張?
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作為外姓將領,能得到這樣的待遇,這在曹魏建國以來絕對是未有之事。由此可以看到魏明帝對張?的信重。而之后的事實,也驗證了張?熟知兵機:“因問?‘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知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這就是傳說中的料敵千里之外吧。盡管張?已料到了陳倉之戰的結果,為使明帝安心,他還是晨夜進軍,“?晨夜進至南鄭,亮退。”
陳倉圍解,張?被招還京都,“拜征西車騎將軍”。僅次于大司馬曹真與大將軍司馬懿。這個名號應該是夾雜了種種含義的,“車騎”是由左將軍的提升,這本是一直以來行伍出身的外姓將領在曹魏政權下從不曾達到的高度,而“征西”既是一個軍號,又隱含了對張?長期以來在西線諸戰特別是街亭之戰中立下功績的感念。這幾種復雜的感情夾雜在一起,便產生了“征西車騎”這樣一個前所未有又威武無比的軍號。在曾經共同奮戰的同輩人逝去后這么多年,張?才達到他的最高點。
木門道之戰
黃初五年,諸葛亮復出祁山,大司馬曹真病死,明帝使司馬懿西屯長安。此時張?以征西車騎將軍受司馬懿節制。
最初的部署,《漢晉春秋》:“宣王使要(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余眾悉出,西救祁山。”《晉書·帝紀第一》:“張?欲分軍往雍、?為后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麋”。司馬懿欲以主力救祁山,而張?建議多留兵后鎮以防諸葛亮來襲。
其結果是《漢晉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麥,與宣王遇于上?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得還。”諸葛亮分兵襲了上?。這正是張?先前欲分兵防備的,而司馬懿的恐前軍不能當之慮則多余了。在這里,司馬懿初次主持對蜀作戰,所求的只是不喪師,而以張?的豐富戰斗經驗,他的主張則是制敵之策,兩者的處發點都是慎重,而明顯在這樣的戰爭中張?更務實一點。諸葛亮退走,司馬懿又追至鹵城,“張?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懸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事在《漢晉春秋》。
蜀軍出兵以來,并未有重大損失,在祁山一線還保留著相當的實力,《晉書·帝紀第一》:“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由此可見蜀軍還占據了一定地利,魏軍與之正面沖突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況下張?之策有正有奇,不給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可謂萬全。《漢晉春秋》:“五月辛巳,(懿)乃使張?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駑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蜀書·王平傳》里便提到:“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攻平,平堅守不動,?不能克。”
這里“平堅守不動,?不能克。”故有其原因,《王平傳》:“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那么此時王平所領便至少有原五將之兵,加以堅守重圍,即使巧變如張?,也無計可施,“?不能克”,但也表明不是軍敗,所以“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所擊破的應是司馬懿部。
“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駑三千一百張”應是一場相當大的敗仗,《三國志》里各傳原文,對此戰的以上過程盡皆隱去不提:《張?傳》:“諸葛亮復出祁山,詔?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陳壽掩蓋了司馬懿敗戰的事實,然而終究還是在《王平傳》中描述了一點詳情,即使在這里,司馬懿之敗也被略去。此戰的結果,《三國志》諸傳皆為蜀軍糧盡退兵。
《三國志·張?傳》:“?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膝,薨,謚曰壯侯。”這是較正式的說法,然而卻是為司馬懿隱諱,關于實情,《魏略》所記甚是清楚:“亮軍退,司馬宣王使?,?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髀。”木門之戰的過程,劉琳注《華陽國志·劉后主志》,轉引《御覽》卷291,引袁希之《漢表傳》:“亮糧盡,軍還至青封木門。?追之。亮駐軍,削大樹皮題日:‘張?死此樹下’,豫令夾道以數千強弩備之。?果自見,千弩俱發,射?而死。”
“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曹操定出這樣的軍法,也是當年有所認識的:征張繡之戰,曹操正是以死地之兵,擊退追來的張繡劉表聯軍,司馬懿對此也定有所知。而此時的蜀軍遠勝于當年張繡劉表聯軍、木門道又是天下至險之地,在這樣的地點追擊這樣的歸師,實際上絕對是將張?置于死地。張?對此一定有所覺悟,然而主將有強令,他盡管“不得已”,還是得遵命,而這一次的情況,被他自己料中。與同一個人發生這么多次爭執,在司馬懿一生中是僅見的,而幾乎每一次都是被張?所料中,司馬懿在道理上處于劣勢,自?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現在智計上使司馬懿這樣出于劣勢的人。陳壽對張?的評價是:“?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這樣的智將,在朝野內外有著崇高聲望,為敵人所懼怕。
《三國志·辛毗傳》末注引《魏略》:“諸葛亮圍祁山,不克,引退。張?追之,為流矢所中死。帝惜?,臨朝而嘆曰:‘蜀未平而?死,將之若何!’司空陳群曰:“?誠良將,國所依也”。張?被明帝和重臣們視為國之支柱,他的死,是當時朝野傷悼之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0231.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