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約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后來,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于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說,一個有賢才的人如果不務正業擯棄大業,就像是鼠賊匪類,洋洋自得自以為是的茍且偷生著。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業來。
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是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成規,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后,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干,得到榮華富貴呢?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它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么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干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場。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于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并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國去!崩钏垢鎰e了老師,到秦國去實現自己的愿望了。
李斯到了秦國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干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力量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F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李斯的見解是正確的,秦王還聽取了他離間各國君臣之計“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接受其賄賂),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后”對于六國,他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并順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前237年(秦王政十年),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鼻赝跸铝酥鹂土铗屩鹆鶉颓洌钏挂苍诒恢鹬。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歷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690.html
相關閱讀: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