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始皇海防中的越人心結:盡可能減少其人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去孟子故里轉了一圈,突然想起一直有爭議的秦始皇《嶧山刻石》,于是上嶧山尋訪了一番。秦始皇為自己的立石記功,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妒酚洝份d:“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但《史記》沒有記載刻石的文字。

唐人《封氏聞見記》說:這塊刻石在后魏太武帝登此山時“使人排倒”了。以后又經歷了幾次變故,杜甫就有詩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據說以后的文字,是按照南唐徐鉉摹本重刻的。

自從刻了《嶧山刻石》,秦始皇刻石的嗜好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因此他又“與魯諸儒生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而上了泰山,立了《泰山刻石》。除了這兩個刻石,接下來的《瑯邪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門刻石》都被他刻在了海邊,包括最后一塊,也是“望于南海,而立石刻”的《會稽刻石》。

秦始皇的沿海巡視中,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瑯邪,那正是越王勾踐勝吳后遷過去的都城所在地!对浇^書》記載:“勾踐徙都瑯邪,起觀臺,臺周七里以望東海!彪m然《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但是勾踐的后代東海王搖,閩越王無諸等人統治的地方仍然存在。除此之外,《越絕書》還提到:“婁門外力士者,闔廬所造,以備外越!、“婁北武城,闔廬所以候外越也!眱仍胶屯庠饺匀皇乔貒I系闹饕{,所以他多次到瑯邪視察和派人出海,目的并不是僅僅為了尋仙求不死藥。

從北邊的碣石門到芝罘、東觀、瑯邪,加上“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再到會稽,就是一條海防線。公元前219年東巡刻石,并“徙徒黔首三萬戶瑯邪臺下”;公元前218年,“登之罘,刻石”,歸途中又視察了瑯邪;公元前215年,到海防北大門的碣石門;公元前210年東游會稽,又沿海北上到瑯邪。他在“銘功會稽嶺,馳望瑯邪臺”的同時,還“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南海大越故地”,可見他對越人的防范心理,而他曾派徐福兩次入海東渡,也顯然有尋仙以外的重要目的。

《會稽刻石》的特別之處是有一段不一樣的文字:“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誠。夫為寄?,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庇腥苏f這反映了他的貞節觀,以及之所以殺呂不韋,鄙視生母的心跡。

顧炎武則認為:“《吳越春秋》有謂勾踐‘以寡婦、淫?過犯,皆輸山上;士有憂思者,令游山上,以喜其意!斊鋾r蓋欲民之多,而不復禁其淫。傳至六國之末,而其風猶在。故始皇為之厲禁,而特著于刻石之文。”

但兩者都忽略了越人臥薪嘗膽、卷土重來的特色。秦始皇自家的心事,何必寫到越國去?禁其淫佚,越人比不上齊人的女閭三千,為什么一定要寫到越國去呢?這顯然是想盡可能地減少越人的有生力量,而且還極具侮辱性地用了“寄?”這個詞語。

歷史

秦七刻石現在原物僅存《瑯邪刻石》十三行殘碑一塊,為二世詔書及從臣名,計八十四字。秦亡后,刻石被鑿破扔入了海中,到了近兩千年后才被撈起,現存國家博物館。而《瑯邪刻石》透露了一個有意思的信息:就是秦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還是有封侯的。所以碑文提到的隨從人員中有:“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等人,李斯死后,秦二世也封趙高為“武安侯”。

對照秦始皇至死還留一塊小地方讓衛國延續下去的情況,他讓幾個侯國封地存在,應該也是可能的。幾個強人在一起,不分給他們一點好處,誰給他賣命呢? 歷史

(摘自香港《文匯報》 作者:龔敏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6705.html

相關閱讀: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