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采用膽銅法制銅
宋哲宗年間(1086~1100),江西饒州等地已用膽銅法產銅。其間,著名的四大銅場:信州鉛山場、饒州興利場(在今江西)、韶州岑水場(在今廣東)、潭州永興場(在今湖南)除生產“石銅”(用礦石冶煉的金屬銅)外,都生產膽銅。遠在西漢,膽銅術就已發現,是由煉丹家首先創造出來的,他們未得真金,卻發明了比真金還更有價值的膽銅法,成為世界濕法冶金的鼻祖。此法也稱“水煉法”、“水冶法”或“濕法”,硫酸銅古名“石膽”或“膽礬”,也稱“膽銅法”。膽銅法在歐洲500多年后才出現,它是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宋農學興盛
宋代,由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宋朝政府對推廣農業科技知識的重視,農學空前發達起來,在我國農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宋代農書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前代,農學有不少新的發展;首先,論述農桑經營和耕作技術的綜合性農書大大增加,并且出現了像鄧御夫所著120卷的《農歷》那樣的巨著。其次,譜靈類農書和專科研究的農書,在宋代增加最多。最后,在農學中出現了“勸農文”和“耕織圖”的新形式。譜錄類農書和專科研究的農書,約占宋代全部農書的78%。這類農書中,有不少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807.html
相關閱讀: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