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張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宋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字子厚,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徙家鳳翔?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云巖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神宗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明公。
   事見《張子全書》卷一五附宋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七有傳。[1]
  
(二)張載生平    張載原籍大梁,祖父張復,宋真宗時任給事中,集賢院學士等職,后贈司空。父親張迪于真宗初攜妻陸氏上任于陜西長安。天禧四年(1020)生張載。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縣)知州。后贈尚書督官郎中,祖父和父親都是中小官吏。張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議歸葬開封。十五歲的張載和五歲的張戩與母親,護送父柩越巴山,奔漢中,出斜谷行至?縣橫渠,因路資不足加之前方發生戰亂,無力返回故里開封,遂將父安葬于橫渠南大振谷迷狐嶺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張載就生活于此,人稱他為橫渠先生。
   張載從小天資聰明,少年喪父,使他成熟較早,當時西夏常對西部邊境侵擾,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慶歷四年(1044)十月議和。朝廷向西夏“賜”絹、銀和茶葉等大量物資。這些國家大事對“少喜談兵”的年僅二十一歲的張載刺激極大,他就向當時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防務的范仲淹上書《邊議九條》,陳述自己的見解和意見,打算聯合焦演(郴縣人,精兵述)組織民團去奪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為國家建功立業,博取功名。范在延州(今延安)軍府召見了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張載談論軍事邊防,保衛家鄉,收復失地的打算得到了范的熱情贊揚,認為張載可成大器,勸他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币馑际钦f你作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須去研究軍事,而勉勵他去讀《中庸》,在儒學上下功夫。張載聽從了范的勸告,回家刻苦攻讀《中庸》,仍感不滿意。于是遍讀佛學、道家之書,覺得這些書籍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又回到儒家學說上來,經過十多年的攻讀,終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補,互相聯系的道理,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
   慶歷二年(1042)范仲淹為防御西夏南侵,在安陽府(今甘肅慶陽)城西北修筑大順城竣工,特請張載到慶陽,撰寫了《慶州大順城記》以資紀念。
   仁宗嘉?二年(1057)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開封)應考,時值歐陽修主考,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在候詔待命之際,張載受文彥博宰相支持,在開封相國寺設虎皮椅講《易》。一天晚上,遇洛陽程顥、程頤兄弟,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虛心待人,靜心聽取二程對《易經》的見解,感到自己學得還不夠,第二天,他對聽講的人說:“今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輩可師之”(《橫渠先生行狀》)。于是撤席罷講,但又對二程說“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橫渠先生行狀》,表現了他在學術上積極開拓精神,他的《易說》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張載中進士后,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云巖縣令(今陜西宜川境內)著作佐郎,簽書謂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等職。在作云巖縣令時,辦事認真,政令嚴明,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推行德政,重視道德教育,提倡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每月初一召集鄉里老人到縣衙聚會。常設酒食款待,席間詢問民間疾苦,提出訓誡子女的道理和要求,縣衙的規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鄉老,反復叮嚀到會的人,讓他們轉告鄉民,因此,他發出的教告,即使不識字的人和兒童都沒有不知道的。在渭州,他與環慶路經略使蔡挺的關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軍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詢。他曾說服蔡在大災之年取軍資數萬救濟災民,并創“兵將法”,推廣邊防軍民聯合訓練作戰,還提出罷除戍兵(中央軍)換防,招募當地人取代等建議。在此時他還撰寫了《經原路經略司論邊事狀》和《經略司邊事劃一》等,展現了他的軍事政治才能。

   神宗熙寧二年(1069)御史中丞呂公著(晦叔)向神宗推薦張載,稱贊張載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可以召對訪問。神宗召見張載,問他治國為政的方法,張載“皆以漸復三代(即夏、商、周)為對”。神宗聽了非常滿意,高興地說:“你先到二府(中書省樞密院)作些事,以后我還要重用你!睆堓d認為自己剛調入京都,對朝廷王安石變法了解甚少,請求等一段時間再作計議,后被任命為崇文院校書。當時王安石執政變法,想得到張載的支持。有一天見到張載對他說:“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勝任,想請你幫忙,你愿意嗎?”張載回答說:“朝廷將大有為,天下之士愿與下風,若與人為善,則孰敢不盡!如教與人追琢,則人亦故有不能!睆堓d一面贊同政治家應大有作為,但又含蓄地拒絕參與新政的行為,遂漸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張載擬辭去崇文院校書職務,未獲批準。不久被派往浙東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審理苗振貪污案,案件辦畢回朝。此時張載之弟監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沖突,被貶知公安縣(今湖北江陵),張載估計自己要受到株連,于是辭官回到橫渠。
   張載回到橫渠后,依靠家中數百畝薄田生活,整日講學讀書,“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著作,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了總結,并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兩項實踐。為了訓誡學者,他作《砭愚》、《訂頑》訓辭(即《東銘》、《西銘》),書于大門兩側。張載對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寫的《井田議》主張,上奏皇帝,并與學生們買地一塊,按照《周禮》的模式,劃分為公田,私田等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并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以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橫渠鎮崖下村,扶風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持著遺跡,至今這一帶還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
   熙寧十年(1077)秦風路(今甘肅天水)守帥呂大防以“張載之學,善法圣人之遺意,其術略可措之以復古”為由,上奏神宗召張載回京任職。此時張載正患肺病,但他說:“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辭,庶幾有遇焉!币馑际钦f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辭,借此機會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張,便帶病入京。神宗讓他擔任同知太常職務(禮部副職)。當時有人向朝廷建議實行婚冠喪祭之禮,下詔禮官執行,但禮官認為古今習俗不同,無法實行過去的禮制。唯張載認為可行,并指出反對者的作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辭職西歸。路經洛陽見到二程時說:“載病不起,尚可及長安也!碑斈贽r歷十二月行至臨潼,當晚住在館舍,沐浴就寢,翌日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臨終時只有一個外甥在身邊。
   張載的一生,兩被召晉,三歷外仕,著書立說,終身清貧。歿后貧無以殮。在長安的學生聞訊趕來,才得以買棺成殮,護柩回到橫渠。翰林院學士許詮等奏明朝廷,乞加贈恤。神宗下詔按崇文院三館之職,賜喪事支出“半”數,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三月,將張載葬于橫渠大振谷其父張迪墓南,與弟張戩墓左右相對。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宋寧宗賜謚“明公”,淳?元年(1241),賜封?伯,從祀孔廟,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改稱先儒張子。
  
(三)張載思想   張載是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后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原是氣。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睔庥芯凵⒍鵁o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系,說:“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闭J為兩與一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別,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性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進入這種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在社會倫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別,主張通過道德修養和認識能力的擴充去“盡性”。他主張溫和的社會變革,實行井田制,實現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貧者“不失其貧”。
   張載還提倡“民胞物與”思想。他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無與也!鼻な翘斓氐拇Q,天地是萬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處于宇宙之中,因為三者都是“氣”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類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萬物與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四)張載著作   張載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等,明嘉靖間呂?編有《張子鈔釋》,清乾隆間刊有《張子全書》,后世編為《張載集》。
  
(五)張載名言   1.“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2006年9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出訪歐洲前夕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曾引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跡。
   2.“無不知則無知,有不知則有知”
   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系。
  
(六)張載祠墓   張載祠又稱張子祠,位于陜西省眉縣城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占地南北82米,東西37.5米。它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領袖張載的講學之地。張載祠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后,一直在此興館設教。他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開始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建張載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張載祠內恢復橫渠書院,成“后祠前書院”格局。位于張載祠南7公里處大鎮谷迷狐嶺的張載墓,占地87.2畝,是張載及其父張迪、弟張戩的安葬之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813.html

相關閱讀: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