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秦滅六國之后,即開始北筑長城,每年征發民夫四十余萬。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征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千里之地盡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里有五戶想要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萬里長城圖

  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于當時的形勢所迫。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國家隨時會處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于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后必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范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于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后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余各級官員分駐于衛所、營城、關城和城墻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筑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歷史

長城的構成  

  長城的城墻
  
  長城的城墻是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筑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險墻”和“劈山墻”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墻,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墻頂寬約四五米。在城墻頂上,內側設宇墻,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墻,高2米左右,垛口墻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墻頂上,還建有層層障墻,以抵抗萬一登上城墻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墻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臺,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御功能極大的加強。

歷史


  
  關城
  
  長城的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御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臺
  
  烽火臺是萬里長城防御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烽火臺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筑的時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種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十分迅速了。關于烽火臺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峰回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臺都能相互望見,以便于看見和傳遞。烽火臺在漢代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臺、亭燧而不筑墻的,可見烽火臺在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性。在月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見的人類偉大工程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人類建筑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
  
  許多人以為修筑長城是秦始皇開頭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這項浩大的工程即已開始。時期,列國紛爭,各諸侯國都于險要據點興建單個的防御城堡及用于傳遞軍情的烽火臺等設施,隨后逐漸在邊境上修筑城墻,把這些城堡等設施聯接起來,形成一套有機整體,以抵御外敵的侵擾。楚國于公元前7世紀前后,最早開始這項工作,為防韓、魏而筑起“方城”,以后各國紛紛效仿。如齊國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區筑起齊長城;魏國為防秦國,沿洛水河城筑起魏長城;
  
  趙國為防齊、魏之敵,在漳水一帶筑成趙長城。這些都被稱為戰國長城。除此之外,有的諸侯國,燕、趙、魏國,為抵御北面游牧民族(如東胡、匈奴)南下侵擾,在北方修筑長城。隨著六國的相繼覆滅,這些長城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發揮著防止匈奴侵擾的重要作用。
  
  秦國最早的一條長城,修建于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塹洛”,沿洛河修筑,以防魏國之敵。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國又筑洛河中游的長城,“筑上郡塞”,這是防御趙國的。秦昭襄王時,又在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這段長城由東向北,起自臨洮,至今陜西安塞縣境時分為兩支:一支止于秦國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則到達于內蒙古托克托縣十二連城附近的黃河岸旁。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正在從事國內的各項改革,但北方匈奴貴族集團覬覦中原財富,經常南下侵擾,匈奴貴族趁著北方的燕國、趙國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黃河河套地區大片的土地奪了過去,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同時對秦國的首都咸陽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在群眾中就流傳著“亡秦者胡也”的說法,可見問題的嚴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奪回河套以南地區。接著又奪回河套以北的陰山一帶的大片國土,重新設置九原郡。匈奴貴族的進犯雖然被趕走,但它的實力并未受到徹底的打擊,對秦國內地仍有很大的威脅,這就需要時刻防備匈奴人的再次進攻。于是秦始皇決定修筑起一條新的長城。 歷史
  
  秦王朝從民間征發大批的民工,同時命令大將蒙括率士卒來修筑長城。這條長城以六國時的秦、趙、燕國北部的原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舊長城為基礎,修葺、增補,同時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墻,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屹立于秦王朝的北方。這條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沿廣闊的黃河流域,依峻峭的陰山山脈,行經內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長約5000余公里,前后共用9年時間,終于修筑起這抵御外敵的屏障。
  
  2000多年來,總共有20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家修筑長城,而且許多朝代修筑的長城無論從長度、工程質量和工程規模上都可與秦朝長城匹比甚至超過秦長城。明朝統治者對長城的修筑最為重視。這與當時北方蒙古各部經?v兵騷擾中原地區有關系。明朝大規模修長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后,明長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東北部的山海關,經過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它隨著山脈的曲折盤旋,綿延6300公里,形成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一道氣勢雄偉的城墻。這一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代歷朝統治者征調千百萬人,經過多年艱苦勞動,死亡無數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詩:“嬴政馭四海,北筑萬里城。民命半為土,白骨亂縱橫。”長城的建筑,絕大多數地段是以山脈為基礎,隨著山勢的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長城本身的高度從5米到10米不等。在山勢陡峭的地方,墻身就低一些,較平坦的地方墻身就高一些。墻的外部用磚和石砌成,內部用黃土夯實。長城頂部靠外的一面還修造一條女墻(城墻上的小墻),女墻上留有許多小孔,可以?望城外。每隔130米,修造一座碉堡,作為監視哨樓。在險要地方設置烽火臺,一旦發現敵情,便立刻發出警報:白天點燃摻有狼糞的柴草,使濃煙直上云霄;夜里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情。
  
  長城沿線地勢險峻,施工極其困難。但是,勞動人民克服千難萬險,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在山岡地方,就利用山脊作基礎,既控制了險要,又便于施工;在河岸和深谷,則利用原來的陡坎和山崖,從外面看來,非常險峻。把大量的土、石、磚運上山嶺,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每次修建都動員大量的勞動力。例如,555年,北齊王朝修筑從居庸關到大同一段約450公里的長城,就征調了180萬民?。
  
  在八達嶺上發現的一塊明朝石碑,上面記載1582年修長城的情況:幾千名士兵和民?,總共才修了70多丈長的地段?梢韵胍姡敃r的工程是多么艱巨。在那萬山重疊的山谷中和茫茫無際的荒原上,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頂風冒雨,經受著烈日和嚴寒,日夜不停地勞動著,建造出舉世聞名的宏偉工程。如果把修筑長城的磚石用來改筑成高2米半、寬1米的城墻,可繞地球1周還有余。如果改鋪成寬5米左右、厚0.3米左右的公路,就可以繞地球三四周。如果把歷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在10萬公里以上。
  
  秦代長城現在還保存著幾段遺跡。如在山西大同西北5公里地方,有段長城土色皆紫,人們稱為“紫塞”,據說就是秦朝修筑的。在甘肅岷縣城西10公里,開城縣、環縣一帶都有秦朝長城遺跡。長城在風雪嚴寒的侵蝕下,受到了損壞,F在,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都有長城的遺跡。人們在北京八達嶺看到的長城,是明代修筑的。萬里長城對阻擋游牧民族的騷擾,保障內地的生產起過一定的作用,從而有利于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萬里長城的修筑雖然給當時的勞動群眾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是勞動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創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和最雄偉的長城。據曾踏上過月球的美國宇航員說,從月球上看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見的兩項特大工程之一,不愧為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8078.html

相關閱讀: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百里奚
過秦論-賈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