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在燭影斧聲中駕崩了。
至于趙匡胤到底是不是其弟趙光義所謀殺,史學界一直有爭論,這里也不做論述。
繼承帝位的趙光義,卻是一個志大才疏的軟腳蝦。
他看見兄長留下擬將贖買燕云的巨款,嘆道:“此金帛如山,用何能盡!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便將贖買的方案推倒,打算來個御駕親征,一舉克復。
而在趙匡胤余威的影響下,南方僅存的清源軍和吳越兩個割據政權相繼納土歸降,北宋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被大好形勢沖昏了腦袋的趙光義先揮兵直取北漢,北漢在趙匡胤的兩次打擊下,國力凋弊,無力抵擋,出城投降。
趙光義內心急劇膨脹,腦袋一熱,眼珠一轉,臨時下了決定:攻打遼國,收復燕云!
趙匡胤每打一次仗,都要反復謀劃、反復論證。
試想想,僅打兩年的統一戰爭,他卻用了整整十六年時間的謀劃,這是何等的隱忍,其捕捉戰機的目光又是何等之狠,何等之準!
面對遼國這種龐然大國,趙光義卻憑一時沖動,就作出了橫挑強梁的決定,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果然,高梁河一戰,宋軍潰不成軍,趙光義本人中箭,躺臥在驢車上顛簸南逃。這一年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七年之后的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重整旗鼓,再次北伐。
這次敗得更慘,折損了的兵力近二十萬,相當于趙匡胤時代的全部禁軍兵力。
而且,這一戰遭到了遼人的大舉反攻,不但蔚、朔、應、寰等州得而復失,邢、深、祈、德等州也被受蹂躪。
此戰過后,趙光義徹底死心,終生不敢再言戰事,對待遼人的挑釁和侵略,只能采取挖掘河道、開辟水田等低劣手段進行消極抵抗。
這種忍氣吞聲的行為,更加地刺激起遼人入侵的欲望。
咸平六年(1003年)、七年,遼人連續入侵,宋軍節節敗退,退至黃河北岸的澶州。
危難之際,宰相寇準挺身而出,催促宋真宗趙恒(趙光義第三子)御駕親征,以振士氣。
在北宋君臣做出的強硬態勢下,遼人同意和談解決紛爭,這就是史稱的“澶淵之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2746.html
相關閱讀: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