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佘太君個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其不屈不撓的民族正氣,匯集成一代忠烈英勇傳奇的故事。……
佘賽花,封號太君。生于后唐清泰年間(934年),后漢乾?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卒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壽七十七歲。
佘太君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一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
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御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佘楊兩家結親后,佘太君隨夫楊繼業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
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仆人丫環習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于邊關的士兵。
佘太君個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其不屈不撓的民族正氣,匯集成一代忠烈英勇傳奇的故事。
楊繼業為國捐軀之后,佘太君又協助其第六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御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余年,“契丹憚之,曰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
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御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后贈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從楊繼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
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后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評價:“忠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松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
作為“楊門女將”的核心人物,佘太君的形象感人至深。這個人物,到底是藝術虛構,還是確有其人?歷史記載模糊不清。
清以前的史料從未提及佘太君。地方志中,明代成化時期的《山西通志》只記載了楊家三代,沒有佘太君。到了清代,地方志才出現了有關佘太君的記載,有人認為佘太君為楊令公之妻,并稱“佘”為“折”之誤,甚至認為佘太君是宋初的晉北大家族折德?之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6686.html
相關閱讀:岳飛的妻子李孝娥簡介 歷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宋朝歷史事件之澶淵之盟
北宋史上的傳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個錚臣
宋朝人吃喝趣事:實行分餐制 吃飯不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