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太后(公元前205-前135),西漢景帝之母,名諱未詳,傳說有曰:漪、猗房、漪房,現代影視劇中多稱作“漪房”。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人,竇氏出身貧寒,她的父親為了逃避秦亂,隱居于觀津釣魚,卻不幸墮河而死,遺下三個孤兒,漢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宮女,竇氏年幼應召入宮
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駕崩,呂雉作為皇太后操縱國政。當時,呂后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氏也在選中之列。
竇氏因家在清河,離趙國近,希望能到趙國去。她向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請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里。這個宦官在分派宮女時卻把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國。雖然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國后,深得十二歲的代王劉恒喜歡,先與其生長女劉嫖,后又生了兩個兒子:劉啟和劉武。
家族狀況 民女到皇后幸運之路
代王劉恒原來的代王后生了四個兒子后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為漢文帝后,原王后生的四個兒子也相繼病故。
這樣,文帝即位不久,于前元元年(前180)長子劉啟立為太子后,三月太后封竇姬為皇后,,劉嫖封為館陶長公主,幼子劉武先封為代王,后封為梁孝王。
竇皇后雙親早亡,葬在觀津,薄太后下令追封竇后之父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并在家鄉清河郡安置陵園,其規格和儀式與薄太后父親的靈文園一樣。漢景帝登基以后,竇太后為表孝心,填其父所墜淵而筑起大墳于觀津城南,人間號為竇氏青山。(史記索隱引決錄注,北堂書鈔引作決錄)
竇后兄弟二人,兄竇長君,弟竇廣國。廣國字少君,在四五歲時,因家境貧困,被人擄掠販賣到外地,渺無音訊。后又被人輾轉販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后到了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在那里替人家進山挖石炭。一天黃昏,山崖邊有一百多人在睡覺,山崖突然崩塌,睡在崖邊的人都壓死了,只有少君脫險逃生。沒幾天,他跟隨主人到了長安,在那里他聽說新封的皇后姓竇,原籍在觀津。竇廣國離家的時候雖然年紀幼小,卻記得自己的籍貫和姓氏,還隱約記得與姊姊一起去采桑葉,從樹上摔下來的情景。他把這些事詳細的寫下來后,托人轉交給了竇后。竇后見到了這些材料后,把廣國召來并詳細問了其它一些情況,果然是她的親弟弟。皇后還要弟弟回憶一些過去的情景,少君回憶道:“姊姊離我西去的時候,我記得在驛站分別時,討來米湯水給我洗頭,臨走時又給我吃了飯才走的!碑敻]后聽到此情時,握看弟弟的手已泣不成聲。竇皇后重賞兩個兄弟,都把他們安置在京師居住。后來又為他倆請了有德行的長者與他們住在一起,對他們進行教育。由于這樣,竇長君、竇少君兄弟倆后來成為謙讓有禮的君子,不敢以地位顯貴而盛氣凌人。
左右朝政
竇皇后生病,失明。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皇后竇氏成了皇太后,史稱:竇太后。竇太后過于溺愛幼子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對這位深得母親喜愛,且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頗深,不僅同輦進出,且在一次家宴中夸下?谝獙⒔礁锻。
初元三年(前154),當時還未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后,把皇位傳給你。”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太后更是喜不勝收,后被竇嬰急阻,才作罷。過后,皇太后又提出欲立梁王為嗣,再次征求各大臣意見。袁盎等眾大臣皆一致反對。如此梁王繼位之事也就作罷。但同時也為日后諸反對大臣血濺京師,兄弟不容埋下了禍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5657.html
相關閱讀: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