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經歷
葉挺,1896年9月1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廣東省惠陽縣周田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入本村小學讀書,畢業于廣東陸軍小學堂,1911年入惠州府立蠶業學校。因剪掉辮子反對清朝統治、支持廣州黃花崗起義而被捕,獲釋后轉入惠州府立中學。同年10月在武昌起義的鼓舞下,立志走軍事救國的道路,先后就讀于廣東陸軍小學、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
1914年12月,葉挺到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攻讀軍事知識。1918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校期間刻苦攻讀軍事課程,積極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斗爭,并廣泛研讀進步書刊,探討哲學和社會政治學。曾給《新青年》雜志寫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于"覺悟",并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革命理想。
1919年,經辛亥革命元老、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何子淵(何貫中長兄)引薦,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國粵軍,任支隊副官,并加入中國國民黨,走上了追隨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革命道路。1920年,孫中山命令建國粵軍攻打桂系軍閥莫榮新,黃皮徑戰役,葉挺一舉擊潰了四倍于己的敵人,聲名大振。后任粵軍第1師少校參謀、工兵營營附。1921年,調任孫中山之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他的部隊炮轟總統府,葉挺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1924年,在蘇聯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東方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信仰三民主義轉而信仰共產主義。
北伐期間
1925年9月,回國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粵軍)參謀處處長(一說:12師36團團長),旋即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戰役。不久奉命轉往肇慶,參與組建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第四軍獨立團,任團長。隨第四軍12師師長張發奎參加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獲“北伐名將”之美譽,第四軍亦有“鐵軍”之稱,北伐軍占領武漢后,部隊大規模擴編,升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南昌起義爆發后,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所屬三個師中,一個師(蔡廷鍇)率部叛變,親率一個師在湯坑被薛岳打垮,另一個師自師長周士第以下全部團以上軍官離隊出走,只剩滇軍老將朱德率800人堅持了下來,后來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火種。
1926年5月,率部北伐,擔任先遣隊,從肇慶、新會出發,向湖南前線挺進,討伐吳佩孚。6月5日,獨立團經過兩天的戰斗,擊潰投靠吳佩孚的贛、粵部隊4個團,攻占湖南攸縣城,北伐軍進入湖北通城縣,當地有名的革命志士吳國珍等熱血青年毅然投奔北伐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參與攻占湖北咸寧汀泗橋。www.gs5000.cn
汀泗橋戰役中正面部隊進攻受阻后,他率部翻越大山出其不意撫敵側背,大敗守敵,并乘勝追擊20余公里,奪取咸寧縣城。繼又率部參加進攻吳佩孚親率重兵據守的賀勝橋,先以團主力突破敵軍桃林鋪防線,?入其防御縱深,再以預備隊相機投入,將反撲的優勢敵人擊退。在所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嚴令部隊集中兵力支援主攻方向,接連突破印斗山、鐵路橋等敵軍核心陣地,占領了賀勝橋。隨后,獨立團連克桃林鋪、印斗山等地,率部圍困武昌。葉挺因此被譽為“北伐名將”,所隸屬之第四軍也被稱為“鐵軍”,此時,第四軍軍長為張發奎。
1927年1月,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辦公,國民革命軍進行了擴編或改編,葉挺被任命為第二十五師副師長,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兼任第十一軍副軍長。
1927年5月,夏斗寅叛變,襲擊武昌。葉挺率部奮勇作戰,打垮夏斗寅。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與周恩來、賀龍、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南昌起義,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起義軍進入潮州、汕頭地區,在寡不敵眾而遭失敗的情況下,葉挺等護送病中的周恩來轉移到了香港。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葉挺出任工農紅軍總司令。
1928年廣州起義失敗后,葉挺接到黨的通知,要他前往蘇聯。經香港、馬來西亞、日本至蘇聯。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無端指責而決定退出共產黨,加入由國民黨左派鄧演達、陳友仁、宋慶齡發起組織的“第三黨”。1928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中國代表大會,會議雖充分肯定了廣州起義的偉大意義,卻沒有給葉挺平反。
1928年秋,葉挺到了德國首都柏林。先后流亡德國、法國等地,過了5年時間。以翻譯德文文章為生,成為素食主義者。1930年春,周恩來來到柏林,發現葉挺對革命失去了信心,與葉挺進行了促膝長談,告訴他干革命不能考慮自我。周恩來的話對葉挺啟發很大,旅居德國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斷鼓勵葉挺。
1931年,國內形勢的發展使得葉挺再也不能呆在國外了。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三省。他每天翻閱大量報刊,密切注意國內局勢。但遠居海外,消息畢竟太少,也來得太慢。為此,他離開了德國,來到澳門,結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1932年到澳門隱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幫助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福建事變”后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濟深、陳銘樞等組織的以抗日為主旨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抗日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于1938年1月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被授予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
1938年,葉挺親率部粉碎了日軍對皖南的“掃蕩”,得到了蔣介石的致電嘉獎。
他雖未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他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堅持華中敵后抗戰,雖與政委項英多次發生矛盾導致其出走數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來的勸導下最終返回新四軍軍部。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的嚴重情況下,葉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之久,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入獄五年。葉挺將軍嚴詞拒絕了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婉拒了好友陳誠勸其前往緬甸御敵的請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
回渝罹難
1946年3月4日,經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葉挺始獲自由,他出獄后第二天即電告中共中央,請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已于昨晚出獄。我決心實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你們的領導之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貢獻我的一切。我請求中央審查我的歷史是否合格,并請答復”;3月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電告葉挺批準其加入中國共產黨,以“親愛的葉挺同志”相稱。葉挺參加了國共談判三人軍事會議。
1946年4月8日,他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難身亡,同機遇難的還有王若飛、博古(秦邦憲)、鄧發等中共重要領導人以及葉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兒葉揚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
死訊傳出后,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悼詞說:“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朱德提詞:“為中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而犧牲。”
周恩來寫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陳毅作《哭葉軍長希夷同志》。
遺體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5672.html
相關閱讀: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