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評價葉劍英時,曾引用他的典故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呂端生平簡介
呂端自幼好學上進,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蔭補千牛備身,
呂端這個人儀表俊秀,處事寬厚忠恕,善交朋友,講義氣,輕錢財,好布施。呂端處事理政才華出眾,逐漸為宋太宗所喜愛和重用。早在呂蒙正為相之時,太宗就有重用呂端的想法。在太宗與別人商量,打算任用呂端為相對,有人反對重用呂端,其理由是呂端這個人“糊涂”。太宗根據自己多年體察,立即說:“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實這個時候已堅定了任用呂端為相的決心。當心,太宗還作過一首釣魚詩,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欲鉺金鉤深未達,?溪須部釣魚人。”這詩中的意思是說,對于任用呂端當宰相的事,已無可爭議,宰相這個職位非呂端莫屬。過后數日,太宗就讓呂蒙正改任參知政事,讓呂端當了宰相。
呂端任宰相后,辦事持重穩當,公道而廉潔,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評。使太宗聽到的奏章多是褒獎之辭,對呂端的印象當然就更好了。
至道元年(995年),是由參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當時呂端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太宗曾后悔自己對呂端重用太晚了。
即使這樣,太宗也曾有過顧慮,為了平衡各方面的關系,特別是對寇準的使用,恐有呂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準之上,使寇準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個臨時過渡的辦法,作為權宜之計。太宗讓時任參知政事的寇準與宰相呂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說,讓呂端和寇準隔日輪流執掌相府大計,他倆平起平坐,太宗則從旁加以觀察。
當時送到朝中的奏折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是眾說紛紜,沒有個統一的決斷性的意見,“惟端罕所建明。”經過一段觀察之后,宮內付出太宗的親手戒諭:“自今中公事必經呂端詳的,乃得聞奏。”這一道諭旨,無疑是太宗對呂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呂端感到事已至此,再謙讓也就不妥當了,于是他未加推辭欣然從命,履行公事。實際上這時呂端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有職有權的當朝宰相。以致數年后呂端的名聲遠揚,而且傳至后代,被稱為一代名相。
呂端“大事不糊涂”
《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相之。”
這句話,原出自北宋太宗多年體察呂端后對其處事為人的一種無可辯駁的評價,而且也確實反映了呂端的人品和才干的真實情況。從歷史書籍中能找到的,能說明呂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事例有以下兩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呂端問過計策,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拿個主意,如今該怎么辦才好呢?呂端回答說:“以前漢唐朝代跟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者是因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么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制。”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
其二,呂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幾年的時間,他就主動的奏請圣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由寇準接任宰相,呂端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權的謀事官職。后來寇準也做了參知政事,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么爭議的?墒菂味似嗝魇ド弦蟀炎约毫性诳軠手,并得到了恩準。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有這樣的事實,加之平時呂端臨朝很少發表高談闊論,就有些人誤認為呂端是個糊涂人,然而宋太宗卻認為這都是一些小事,呂端只不過是“小事糊涂”罷了,遇有“大事不糊涂”。
太宗的話是言出有據的。宋時,天下戰事此伏彼起,內部也不夠統一。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宋出兵攻夏。宋保安軍逮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本來想把她殺了。為此,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詢問他有何意見。當時,寇準沒有不同意見拿出來獻上。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謀劃當中。就讓寇準留步問個究竟。呂端問寇準:“太宗是不是提到找我呂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準說:“沒有!”
呂端心想口出:“邊關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讓我知道,若是有軍國大事,商量大的計策,我呂端身為當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準聽了呂端這番話,覺得這件事確實重大,就將方才太宗召見他是為了處置李繼遷之母的事情如實地告訴了呂端。呂端問寇準:“圣上打算怎么處置呢?”寇準回答:“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軍北門外斬首示眾,打算用這種處置方法來鎮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們。”呂端聽到這個地方忙說:“若是這么處置了,可不是什么好辦法。”于是呂端又親自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斬殺李繼遷母親的意見。他為了說服太宗,還用秦、漢項羽欲殺邦之父的故事相勸說,他說:“李繼遷是個反叛之人,今天殺了他母親,明天能逮住李繼遷本人嗎?如果不能的話,不就結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堅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嗎?”太宗聽了呂端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問道:“照你這么說,對李繼遷的母親該當如何處置呢?”
呂端見太宗有了活話,便把自己的想法講了出來,他說:“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辦法,請圣上想想,是否把她放到延州那個地方去,派人好好護養著她,以此招睞李繼遷回心轉意,不再造反。這樣的話,雖說李繼遷不可能馬上就降宋,但是,我們終究可以用他母親在宋來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親的生死大權,還不是掌握在我們的手里。”
太宗聽了呂端的這種深謀遠慮的想法,心里想呂端真是聰明過人。想我朝中有這么多大臣,沒有人提出過呂端這樣的高明意見,差一點誤了我的大事。于是,就采納了呂端的意見,將李繼遷的母親放在延州,并派專人侍奉起來,直到病死延州。后來李繼遷也死了。李繼遷的兒子德明念在宋朝對侍他奶奶的情份上,就歸順了宋朝。宋朝待他也不差,讓他當了宋朝的下傳侍郎兼兵部尚書的官職,終于使夏歸宋。
還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擁立太子真宗繼位的問題上,發生的擁護和反對的斗爭。那還是宋太宗在世的時候,太宗的身體有病,就安排了后事,立真宗為太子,以備將來由他繼位,執掌宋朝天下,并且讓呂端負責太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居等項事宜。太宗病情嚴重的時候,朝中有一些內侍和大臣,對太宗死后由誰來繼位發生分歧,甚至演變成一場宮廷斗爭。
朝中有個內侍叫王繼恩,他嫉妒太子過人,怕太子繼位后對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人告謀另立太子,以便讓他們認為合適的人繼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終。太宗駕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無主。皇后命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覺察到可能有什么變故,就叫手下把王繼恩鎖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許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廷。呂端被召到朝廷以后,皇后對他說:“皇上不在世了,按說立太子就是為了讓他繼承王位,這也是合乎情理,順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現在應該怎么辦才好呢?”呂端聽罷皇后的話,就毫不猶豫地說:“先帝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現在先帝棄天下而走了,我們怎么做違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對于這么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不能有什么異議后。”皇后聽了呂端的話,讓太子到福寧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真宗繼位后,第一次登殿時,垂簾接見朝群臣。當呂端率眾臣前來殿中晉見時,一看是這個樣子,寧是站在殿下不拜。當時皇后問呂端因何不拜?呂端尋思了一下說:“請把簾子卷起來,讓太子坐在正位上,讓我們看清楚了再拜。”這時皇后讓真宗照呂端所說的卷了簾坐上了正位。呂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確實是太子無誤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萬歲。
接著真宗對陰謀另立太子的那幾個奸?,一一做了處置;貶李繼勛為使臣,到潯州;貶李昌齡為忠司馬;貶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在均州安置;一下子把這些人都從朝中除了名,流放到潯州,連帶家眷同出京城。兩年后王繼恩就死在了貶所。真宗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真宗繼位后,每次接見朝中大臣,都對呂端很恭敬,肅然拱揖,不呼其名;因為呂端長得體大肥胖,宮廷臺階稍高一點的,真宗都特別關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討軍國大事時間長了議論不休的時候,呂端卻能說出輕重緩急,并且條理分明,條條是道。呂端的意見每次都被真宗所采納。
1976年,病榻上的毛主席在一次召見元帥葉劍英時,口述了一句詩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一來評價葉劍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斷,二來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對國事的隱憂,希望葉帥能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7717.html
相關閱讀:朱德的故事五則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