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商王武丁的故事,古書記載相對于其他商王來說是比較多的,由于人們沒有象對成湯那樣一心想把他塑造成一個圣哲明王,所以有關他的故事都比較簡短而且都有根據,不像關于成湯的故事那樣有太多的奇幻的色彩,但是關于這些故事的誤解也不少。下面就典籍中所見的一些武丁的故事略作考訂和解釋。
一、幼學于甘盤
《書?說命下》載武丁對傅說說:“臺小子舊學于甘盤”,孔傳:“學先王之道。甘盤,殷賢臣,有道德者!边@是說武丁年幼的時候師從甘盤學習,甘盤是商代的一個賢臣,《書?君?》載周公歷數殷代賢臣時說:“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可見甘盤的確是武丁時代的一個著名大臣,今本《竹書紀年》載“武丁元年丁未,王即位居殷,命卿士甘盤”。
在武丁時期卜辭中常見有人名曰“師般”(甲骨文的“?”不從“幣”,只有左邊的部分),陳夢家說:“武丁卜辭的師般,乃武丁當時之人,董作賓以為即甘盤,是很可能的!保1]胡厚宣說:“師盤疑即《書?君?》‘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之甘盤,舊籍所稱為殷代六賢臣之一!稌穫巍墩f命》‘臺小子舊學于甘盤’,《漢書?古今人表》甘盤,師古曰:‘武丁師也’。以其為武丁之師,故又稱師盤也。”[2]趙誠說:“有人以為卜辭之師般即《尚書》之甘盤,般即盤毫無問題,師何以成了甘,很難解釋,只好存以待考!保3]所以甘盤是確有其人。
“師”在三代時是“三公”(師、保、傅)之一,地位很高,《漢書?賈誼傳》載賈誼解釋“三公”中的“師”說:“師,道之教訓”,所以古有武丁學于甘盤、學先王之道等說法,實際上“師”在三代時是武職,周初文王、武王以呂尚(望)為“師”,呂尚就是一位領兵打仗的軍事家。從卜辭來看,殷商時代的官職文武沒有嚴格的界限,所有的官員幾乎都可以參與征伐戰爭,可以說是文武不分,而尤以武為尚。卜辭中有“貞:呼師般伐貢”(《前》6.58.4),還有“貞呼師般祭于夫”(《后上》11.16),可見師般也是祀、戎兩項國家大事都參與的,武丁根著他學習的可能也是排兵布陣的軍事知識,后來武丁即位后不斷對內外用兵并獲勝,大概就得益于此。
甘盤死于武丁時期,武丁時期的卜辭里有“貞:今般死”的記載(《佚》525),是占卜甘盤死亡之事也。
二、?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
《說命下》:“王曰:‘來,汝說,臺小子舊學于甘盤,既乃?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笨讉鳎骸凹葘W而中廢業,?居田野、河洲也。其父欲使高宗知民之艱苦,故使居民間!薄墩x》:“于時蓋未為太子,殷道雖質,不可既為太子,更得與民雜居!
武丁自己說自己過去曾?于荒野,并且在河居住過,后來又從河到了亳,要知道當時他的父親商王斂(小乙)還是居住在殷的大邑商,武丁不會無緣無故地逃到荒野,又到了河和亳,肯定是有什么變故!墩x》的推斷十分正確,當時他應該已經成年,還不是太子,說明太子另有他人,我們看看卜辭,武丁至少有七個兄弟(兄甲、兄丁、兄戊、兄己、兄庚、兄辛、兄癸,武丁時期的卜辭中還有“多兄”、“多介兄”的名稱),都是在武丁之前死了,武丁向他們致祭,我們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但必是為了王位的問題發生了很嚴重的內亂,所以他才逃走的,期間經了很長時間才回到大邑商繼承了王位,這里面一定有一段很曲折的經歷。
他所宅居的“河”,我認為不是河洲,而應該是一個城邑,就是河邑,卜辭里就有“在云奠河邑”(《金》728)之語便是明證,這個河邑可能就是河伯馮夷的故國的都邑,河是在虞夏時代的一個著名方國。
有學者認為武丁曾經徙都到亳,根據的就是“自河徂亳”這句話,但筆者認為這是武丁在即位之前的事情,并不是他當了商王之后又遷都到亳,“?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是說武丁即位前顛沛流離的過程,也就是周公說的“舊勞于外”。
三、亮陰三年不言
《書?無逸》載周公說:“(武。┳髌浼次,乃或亮陰,三年不言。惟其不言,言乃雍!笨讉鳎骸拔涠∑鹌浼赐跷,則小乙死,乃有信,默三年不言,言肖行者。”諒陰又作“亮陰”或“諒?”就是說武丁“亮陰,三年不言”是為了給父親小乙守孝,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郭沫若說:
“健康的人要‘三年不言’,那實在是辦不到的事,但在某種病態上是有這個現象的。這種病態,在近代的醫學上稱之為‘不言癥’(Aphasie),為例并不希罕。據我看來,殷高宗實在是害了這種毛病的。所謂‘諒陰’或‘諒?’大約就是這種病癥的古名。陰同?是假借為?,口不能言謂之?,?與?同從音聲,陰與?同在侵部……亮和諒,雖然不好強解,大約也就是明確、真正的意思吧。那是說高宗的啞,并不是假裝的!保4]
他在寫完這一段之后又加了個“追記”說:
“殷高宗曾患不言癥,不辭中已有直接證明。武丁時卜辭每多‘今夕王言’或‘今夕王乃言’之卜,往時不明其意者,今已渙然冰釋!保5]
卜辭中武丁時的卜辭記武丁曾“疾言”(《前》5203和《錄》904),胡厚宣認為“疾言者,發音嘶嗄,咽喉之病也!保6]郭沫若的解釋是相當正確的。
“亮陰”或“諒?”當讀為“罹?”,亮、諒與罹是同來母雙聲、陽歌通轉迭韻,實一聲之轉!墩f文》:“?,不能言也!币鉃轭净剂?啞之疾,就是卜辭中的“疾言”。所以說武丁是為了他父親的“三年之喪”,純粹是后人的誤解或訛說。
四、任用傅說
武丁任用傅說的故事許多典籍里都有記載,《尚書?說命上》、《史記?殷本紀》的記載比較詳細,
《墨子?尚賢中》:“昔者傅說居北海,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筑于傅巖之城。武丁得而舉之,立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史記?殷本紀》:“武丁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枚c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大概是說武丁做了個夢,夢見了上帝要賜給他一個賢人,武丁就叫人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個圖形然后滿天下去找,最后在傅巖這個地方的一個版筑工地上找到一個叫說的囚犯,就把他任命為相,結果天下大治,屈原在《離騷》也感嘆“說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這個故事被古人當作武丁不拘一格任用賢才的典型事例來講,傅說在古代也成了一個傳奇式的人物,《莊子?大宗師》里還說“傅說得之(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成了一個得道的高人。
但是就這樣一個大名鼎鼎而且地位顯赫的人物,在卜辭中竟然沒有,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渡袝返摹墩f命》里的“說”就是指傅說,字又作“兌”,甲骨文里有“兌”字,一般用作“銳”,急速的意思,都不是人名,所以卜辭中不見有傅說。
可是關于傅說這顆星的解釋實在讓人吃驚,《唐開元占經》卷六十八引《春秋元命苞》曰:“傅說,蓋女巫也,主王后之內,祭祀以祈子孫,廣求胤嗣!庇忠饵S帝占》曰:“傅說星,主后宮,祈神明,保子孫,文章祝說以求福慶!本攀对茪夥噶兴拚肌芬舱f:“赤氣入傅說,巫祝之官受戮!边@些天文的說法都是取自人間的歷史,他們說傅說是女巫,而且主后宮,主“祭祀以祈子孫,廣求胤嗣”,還代表巫祝之官,根據這個說法,很懷疑傅說的“傅”本來應該是“婦”(二字雙聲音近),即婦說,說他“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恐怕是后人的附會。
婦說應該是武丁的諸婦之一,而且地位很顯赫,應該是地位很高的人物,她不僅主于后宮,而且主祭祀??諸婦主祭祀是她們的一項重要工作,所以說她是“女巫”也很合乎事實。不過根據學者們的統計,武丁六十四名諸婦中沒有叫“婦說”或“婦兌”的,這也很奇怪。和“說”音近的婦名是有,如婦鼠、婦多、婦妥、婦?等,這里面地位最顯赫的是婦鼠,關于她的卜辭比較多,趙誠說:“從卜辭來看,商王和婦鼠的關系相當親密,使人感到他們好像是親生姊妹!保7]但也不能確定傅說就是婦鼠。
應該注意的是武丁任命傅說做“相”,殷商時代的“相”這個官職似乎是叫做“小臣”。小臣這個官名雖然帶個“小”,實際上地位很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商湯的相伊尹,《墨子?尚賢中》:“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相,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書?湯誓序》也說“伊尹相湯伐桀”,但是《叔夷鐘銘》里卻說:“隙隙成唐,有嚴在帝所,敷受天命,剪伐夏嗣,敗厥靈師,伊小臣惟輔,咸有九州,處禹之堵。”這里面稱伊尹為“小臣”,《墨子?尚賢下》說“湯有小臣”,就直接用“小臣”代替伊尹之名了,“小臣”實際上就是伊尹的官職“相”,所以趙誠說:“卜辭無大臣,只有小臣……商代的小臣,有的地位很高,僅次于王,近似于后代之大臣。”[8]而在武丁時期的卜辭中,武丁的諸婦里唯一一個當過“小臣”的就是婦妥(卜辭寫作“帚妥”,見《合集》21793),卜辭里稱之為“小臣妥”(《粹》1275),同時,“妥”和“說”或“兌”音近(旁紐雙聲、歌月對轉),卜辭里曾占卜“小臣冥(娩)嘉”(《南坊》5.46),因為我們目前知道的武丁時期擔任“小臣”一職的女性只有婦妥,所以這個分娩的小臣極有可能就是婦妥。
婦妥為武丁之小臣,就像伊尹為湯之小臣,都是后來所說的“相”,與傅說為武丁之相的說法很吻合。后來的傅巖或傅險,可能是婦妥的封地,在今天山西平陸的東面。
五、太子孝己
武丁有個太子叫孝己(有的書上做孝巳,誤),據說是以孝聞名,《尸子》說:“孝己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高卑,愛其親也!薄兜弁跏兰o》也說“初,高宗有賢子孝巳,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而死,天下哀之!薄稌?高宗肜日》里說有祖己,他訓于王,祖庚、祖甲時期的卜辭里有“兄己”,陳夢家說“兄己當指武丁子孝己,于廩、康稱父己或小王父己,武乙以后稱且(祖)己。”[9]由此我們知道孝己、祖己就是武丁之諸子之一,但是沒有即位,“己”是他死后后人所追加給他得廟號,并不是他的名字。關于這個問題,王國維曾有一段論述說:
“卜辭又有一條云:‘癸酉卜,行貞:王賓父丁,歲,三牛;及兄己一牛,兄庚一牛,亡尤!家笾T帝中,凡丁之子,無名己與庚者,惟武丁之子有孝己,有祖庚,則此辭乃祖甲所卜,父丁謂武丁,兄己、兄庚謂孝己、祖庚也。兄庚后稱祖庚,則兄己后亦必稱祖己。殷人祀其先祖,無論兄弟嫡庶與已立未立,名禮皆同,是孝己得稱祖己無疑。孝己之名,見于《荀子?性惡》、《大略》二篇、《莊子?外物篇》、《戰國》秦、燕二策、《漢書?古今人表》,皆無事實,而《人表》列之于祖己之后、祖伊之前,自以為高宗時人,《世說新語?言語篇》陳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注引《帝王世紀》云:‘殷高宗武丁有賢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都艺Z?弟子解》亦云:‘高宗以后妻之言殺孝己’,其言必有所本。又古訓殺為放,非必誅死之謂,則經之祖己,自必其人。顧經言祖己訓于王,如王為高宗,則以子訓父,于辭為不順;若釋為祖己戒祖庚,則如伊尹訓大甲,于事無嫌。蓋孝己既放,廢不得立,祖庚之世,知其無罪而還之!保10]
1991年秋,社會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安陽殷墟范圍內的花園莊村東100余米處發現一坑甲骨,編號為91花東H3,這個坑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有字甲骨共計579片,里面有個“子”主持祭祀,如有條卜辭說“甲午歲祖甲?一,子祝。在?”。楊升南研究后認為“此‘子’在商王朝中是僅次于時王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進一步論述說:
“在武丁朝中,和實力都僅次于時王武丁地位的有力人物(或集團),只有武丁的儲君太子才有可能。臥塌之下,豈容他人酣睡。不是時王武丁的太子,在王都內那能容許如此強大的異己政治勢力集團存在?武丁的太子,據古記載名為‘孝己’,在第二期甲骨卜辭中稱為‘兄己’(《合集》22609、23187等),在第三期卜辭中稱為‘父己’(《合集》27003、27013等),在第四期以后的卜辭和‘周祭譜’中稱為‘祖己’(《合集》35863、35867、35870等)的。孝己以‘孝’聞名而不為父所愛!盾髯•性惡》:‘天下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于孝之名而全于孝之實者何也?以纂于禮義故也。’又《荀子•大略》‘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瘲?注云:‘孝己,殷高宗之太子!⒓褐列⒅f,見于先秦典籍的還有《莊子•外物》、《呂氏春秋•必己》、《戰國策•秦策》及《燕策》等。這位太子在武丁卜辭中就被稱為‘小王’,如卜辭:‘癸未卜…侑小王’(《合集》5029);‘□□卜凡小王’(《合集》5030),‘侑’、‘凡’皆祭名,是祭祀‘小王’。從其被祭祀知,在武丁時‘小王’已死。知此‘小王’為武丁太子孝己者,是由于在第三期卜辭中有‘小王父己’(《合集》28278)這樣的連稱!⊥酢@一稱呼,當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擁有,所以在他主持的卜辭中作占辭,仿照王卜辭中的‘王占曰’用語而用‘子占曰’,以顯示其僅次于時王的政治地位。孝己死于其父武丁之前,未能即位為正式的商王。據今本《竹書紀年》載,孝己死于武丁中期:‘(武。┒迥,王子孝己卒于野!涠≡谖59年。孝己的早死,后世文獻記載說是武丁‘惑后妻之言’被放逐而死!段倪x•長笛賦》注引《帝王世紀》(《太平御覽》83引同):‘初,高宗有賢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 武丁是否‘惑后妻之言’,將太子孝己放逐而至死,難于究明。但從H3甲骨卜辭中有祭‘母戊’的卜辭看,這位廟號為‘戊’的‘母’,有可能就是孝己的生母。此人當是武丁三個法定配偶之一的‘妣戊’,也即是商時最大的青銅器、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鼎的受祭者(從用105頭牛祭祀妣庚看,此“子”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可為其生母鑄造特大祭器)!保11]并認為孝己是在他母親婦?(司母戊)死后,由于失寵被“放之而死”。
卜辭記載武丁有一大群兒子,可是孝己到底是諸子中的哪一個?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是卜辭中載武丁有個兒子叫做“子漁”,關于他的卜辭相當多,他幾乎參與王室的所有活動:祭祀、征伐、田獵等,甚為活躍,王宇信《試論子漁其人》一文對他的事跡考訂甚詳,認為“他在武丁時代曾參與政治活動并死于武丁之世”[12],因此王迎認為:“子漁之名和婦好一起常見于賓組卜辭,顯系宮廷重要人物。卜辭記錄了子漁參與對直系先王的祭祀,如祖乙,祖丁,和父乙。這三王均為大宗之王,標志著子漁在商王朝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組卜辭記載‘子漁登于大示’,大示即大宗,說明子漁出自大宗無疑,他有可能就是武丁太子,周祭中死于登基之前的孝己!保13]
另一個就是子弓,實際上,根據武丁時期的卜辭里的記載,太子不是子漁,而是子弓,有卜辭說:“貞:御子弓大子,小宰,十月!保ā肚啊4.16.6)“子弓大子”就是“子弓太子”,胡厚宣先生說:“子弓者,武丁之子,辭言‘子弓大子’,則大子即指子弓,而其義實為太子長子,或即繼武丁為王之祖庚。”[14]
筆者比較傾向于子弓的說法,一是卜辭里有明文,二是根據《高宗肜日》,祖己到了祖庚的時代還活著,可是子漁卻是死于武丁時代。雖然子漁在卜辭中很活躍,地位也很高,但是沒有直接證據說他是太子,只是推測。子弓在武丁時期的官職是“司工”,就是后來的司空,卜辭里說“壬辰卜,貞:?弓令司工”(《合集》5628),“?弓令司工”就是“令弓司工”的意思,司工在商代是分管手的官職,地位應該是很高的。
根據這些學者的論述和研究,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武丁之太子孝己(祖己)就是子弓,是武丁三個法定配偶之一的司母戊婦?所生。他因為被放逐而沒有即位,但他的地位很高,僅次于商王武丁,所以被尊稱為“小王”,并且一直活到了祖庚時代。
六、高宗肜日
《書?高宗肜日》:“高宗肜日,越有?雉!薄稌颉氛f:“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祖己訓諸王,作《高宗肜日》!薄墩x》:“高宗祭其太祖成湯于肜祭之日,有飛雉來升祭之鼎耳而?鳴。其臣祖己以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義訓王勸王,改修德政!
卜辭中“肜日”作“彡日”,周代叫做“繹祭”,王國維專門寫過一篇《高宗肜日說》,認為:
“肜日者,祭名,云高宗肜日者,高宗廟之繹祭也。以殷墟卜辭證之,如云‘丙申卜,貞:王賓大丁,肜日,亡尤。’‘甲申卜,貞:王賓大甲,肜日,亡尤!∥床罚懀和踬e武丁,肜日,亡尤。’凡云貞王賓某甲、某乙某祭者,不下百條,辭中某甲、某乙,皆謂所祭之人而非主祭之人,此經言‘高宗肜日’,不得釋為高宗祭成湯之確證……則高宗肜日為祖庚祭高宗之廟,而非高宗祭成湯無疑!保15]
簡言之,“高宗肜日”實際上就是卜辭“王賓武丁(高宗)肜日”的簡略,是武丁死后他的子孫向他致祭,用的是“肜日”的祭祀方法,王國維認為就是祖庚祭武丁,向祖庚訓戒的就是沒有即位的太子孝己。
那么,關于這個“?雉”的故事也不是發生在武丁之時,而是發生在祖庚之時,大概古人認為祭祀的時候出現“?雉升鼎”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曾經做了一大段分析:“劉向以為雉?鳴者,雄也,以赤色為主,于《易》離為雉,雉南方,近赤祥也。劉歆以為羽蟲之孽,《易》有鼎卦,鼎,宗廟之器。主器奉宗廟者,長子也。野鳥自外來,入為宗廟器主,是繼嗣將易也。一曰:鼎三足,三公象,而以耳行,野鳥居鼎耳,小人將居公位,敗宗廟之祀。野木生朝,野鳥入廟,敗亡之異也!辈还軇⑹细缸臃治龅糜袥]有道理,殷人的確不把這個當作一件好事,所以祖庚的哥哥祖己才對他做了一番訓戒。
七、伐克鬼方
武丁伐鬼方的事情最早見于《周易?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薄都狻芬莘唬骸案咦,殷王武丁!薄墩x》:“高宗者,殷王武丁之號也。”《通志》卷三上:“鬼方恃固而擾諸夏,武丁伐之,三年乃克,自是內外無患!苯癖尽吨駮o年》說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三十四年師克鬼方。”
顧頡剛說:“到高宗時,伐鬼方至三年之久而后克之,可稱是古代的大規模的戰爭,所以作爻辭的人用為成功的象征!保16]可是就這么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在武丁事情的卜辭中竟然沒有記載。卜辭中有“鬼方”這個方國,但是沒有伐鬼方的記錄,反而占卜鬼方“受佑”,如“癸亥貞:旬庚午鬼方受佑……”(《乙》403),說明鬼方是大商的友好方國,并不是敵國。很疑心《周易》里說的高宗伐的鬼方應該是貢方,貢方是商代西北最強大的敵人,危害最烈,和大商發生的戰爭最多,但是古書中卻沒有記載,鬼方不是大商的敵國卻說高宗伐了它三年(“三”應該是很多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實實在在的三年),與卜辭不合。
八,奮伐荊楚
《詩?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薄缎颉氛f:“殷武,祀高宗也!薄墩x》:“《殷武》詩者,祀高宗之樂歌也。高宗前世,殷道中衰,宮室不修,荊楚背叛,高宗有德,中興殷道,伐荊楚,修宮室。既崩之后,子孫美之,詩人追述其功而歌此詩也。”古學者一般都認為這首詩里的“殷武”就是殷王武。ǜ咦冢癖尽吨駮o年》于武丁三十二年書“伐鬼方,次于荊”,于三十四年書“王師克鬼方,氐羌來賓”,顧頡剛說:
“這是它混合了《周易》的‘三年克之’和《商頌?殷武》的‘撻彼殷武,奮伐荊楚,……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的話而杜撰出來的!渡添灐,《三家詩》皆謂正考父作于宋襄公之世。(《史記?宋世家》云:‘襄公之時,修仁行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悊虡褐^此《魯詩》說,《齊》《韓》二家并同。)魏源《詩古微》說:‘《殷武》,美襄公之父桓公會齊伐楚也。高宗無伐荊楚事;其克鬼方,乃西戎,非南蠻!苏f甚是!保17]
也就是說,古所謂殷高宗武丁伐荊楚的事情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殷武》里說的“殷武”是指宋桓公(名?說)而不是武丁。宋是殷人之后,所以他們自己也一直稱“殷”。
還有就是卜辭中有個巴方,武丁曾經親自和??去征伐過,也讓自己的王后婦好和??去征伐過,許多人據此認為武丁征伐過西南的巴國。其實卜辭中的那個“巴方”的“巴”應該釋為“印”,“印”是“抑”的初文,象人手爪向下按抑之形,所以那個不是巴方。印方在什么地方,待考。郭沫若說:“殷人南方無勁敵,與周人之屢與‘南夷’構兵者適相反。蓋世與周為寇讎之‘南夷’,在殷則殷之同盟也。殷亡之后,淮、徐均相繼叛亂,即其證!保18]
九、殷之大仁
《漢書?賈捐之傳》載賈捐之說“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边@是說武丁是殷之大仁,這個“仁”是什么呢?荀子曾經解釋說“仁者愛人”(《荀子?議兵》),《春秋繁露?仁義法》也說“仁者愛人之名”。實際上整個殷商時期并不“愛人”,而是殺人如麻,特別體現在殉葬和祭祀上。
商代考古發掘關于人殉和人祭的情況是,有確切數目的是3684人,再加上幾個復原和不能確定的一些數字,將近四千人;卜辭中記載的殷商時期殺人祭祀所用的人牲至少有14197人!凹坠俏睦镉嘘P人祭的卜辭,以殷武丁時為最多,計有甲骨六百七十三片,卜辭一千零六條,祭用九千零二十一人,另有五百三十條未記人數。一次用人最多的時五百個奴仆!保19]??筆者認為這里面的統計有可商之處,比如里面有用“羌”祭祀的,學界普遍認為是用羌人,也是人牲,但筆者認為這個“羌”當從郭沫若之說釋為“茍”,即“狗”之初文[20],用狗作為犧牲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人牲。卜辭里有“茍×人”的說法,“茍”是用牲之法,郭沫若以為讀若“辜”,據《周禮?大宗伯》鄭注就是“磔”,即把犧牲割裂剖開來祭祀。
人殉和人牲的主要來源就是戰俘和奴隸,武丁時期戰爭特別多,征伐的方國部族僅見于卜辭的就有80多個,實際的數目可能還要多,所以他的俘虜一定也很多,人殉和人牲用得也多。殷商時代的貴族對于戰俘和奴隸得看法是他們只是和牛羊犬馬一樣的牲畜,是貴族們的財產之一,并不是真正的人,所以可以任意的驅使、買賣和屠殺。
但是這不能怪武丁殘忍,因為整個殷商時期人們的觀念就是這樣的,他們用人殉葬和祭祀的原因主要是他們迷信鬼神,認為活人死后,轉化為鬼。鬼神世界跟現實世界一樣,現世界里活著的奴隸主貴族,死后便成為鬼世界里的奴隸主貴族。在商人眼里,鬼神比活人更有威力;钊私鉀Q不了的疑難和禍福,諸如人的生死病疾,天的陰晴冷暖,戰爭的勝敗,田獵的吉兇等等。都要通過占卜請示祖先,祈求祖先給予啟示和保佑。所以,商人崇拜祖先,重視祭祀。活著的奴隸主貴族役使著成群的奴隸,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出於孝心,他們也體貼到自己的祖先需要奴隸侍奉,于是屠殺奴隸送往鬼神世界供祖先享用的事便發生了。
另外,商代的以農業為主,因為當時生產力很低下,農業生產受大自然影響很大,所以對于大自然的崇拜是普遍的。山川江河,風雨雷電,日月星辰,都被神化了。祭祀大自然的諸位神靈,商人也時常要屠殺奴隸,祭祀大自然的神靈屠殺奴隸的數量也是很大的。商人迷信鬼神,這是他們大批殺死奴隸用以祭祀的主觀原因[21]。
商代雖然存在著大量的奴隸,但是胡厚宣先生認為商代并不是奴隸社會,可以參看他的《殷非奴隸社會論》一文[22]。
十、致壽百年
武丁在位近60年,他的壽命必定很長,這個問題在上篇里已經有所論述!稘h書?杜欽傳》說:“高宗遭?雉之戒,飭己正事,享百年之壽,”《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也說武丁是“致百年之壽”,還有更甚的,《論衡?氣壽篇》說:“高宗享國百年,周穆王享國百年,并未享國之時,皆出百三十、四十歲矣。”王充認為高宗當了一百年的王,顯然不符合事實,他把高宗活了百年誤為享國百年了,還是以《漢書》的記載說“享百年之壽”為確當,《帝王世紀》也說武丁“享國五十有九年,年百歲!笨赡芪涠≌娴幕盍100歲,所以他的許多后妃、兄弟、子女、王公大臣都死在他在世的時候。
有人認為武丁活了100歲的說法不可信,但從卜辭來看,他的王后婦?、婦好、妣癸和重要的妃子婦鼠、他的重要大臣師般、雀、?等都死于他在世之時,他的兒子也至少有三位先于他而死。武丁時期的卜辭里祭祀了7位兄,說明武丁至少有同父的兄弟八人,有七個已經先他而死。從卜辭的這些跡象來看,武丁的確是活得壽命很長,即使是不到100歲,至少也得90歲以上了。
武丁為什么能活這么長時間?首先這和遺傳的因素有關,他的父親小乙就很長壽,古書上記載盤庚在位28年,小辛在位21年,共計49年,小乙是盤庚和小辛的弟弟,則小乙即位的時候至少得有50歲以上了,他仍然做了20多年商王(今本《竹書紀年》說是10年),可見小乙的壽命很長。
其次是武丁經常親自料理國政,并參與征伐,領兵打仗,武丁時期的卜辭常見“王伐某方”,就是武丁親自領兵去征伐方國;或者是“王從某大臣伐某方”,是他跟隨臣子出征,他甚至和婦好一起伐巴方(印方)。從卜辭上看,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里,幾乎一直在用兵打仗,他可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馬上皇帝”,打仗是很艱苦的事情,也最能鍛煉人的意志和體魄。從這兩方面來看,武丁活了100歲也應該是可信的。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卜辭里關于田獵的卜辭很多,本來田獵也是娛樂和鍛煉身體的好方法,郭沫若也說過“殷王好田獵,屢有連日從事田游之事”[23],但是武丁時期的卜辭里關于田獵的卜辭較少(最多的是帝乙時期的),由此可見他忙于國事,無暇顧及這種開心娛樂的活動。武丁時期關于出游的卜辭不少,那似乎是武丁在“省方”,和為了玩樂的田游不同,周公說他“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書?無逸》),看來是事實。
總之,商王武丁可算是古代帝王中的典型人物和代表人物,他英明果敢,武功蓋世(這個“武功”是指他動用武力征伐之功),靖綏四方,使瀕臨崩潰的大商又重新振興起來,并達到了一個殷商時期的鼎盛階段,使殷商在他之后又延續了146年。同時他多妻、多子、多壽,這都是被后人推崇備至的“模范皇帝”乾隆無法相比的。今本《竹書紀年》中有一段對武丁進行了評價,說:
“王,殷之大仁也,力行王道,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是時輿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荊蠻,北不過朔方,而頌聲作。禮廢而復起,廟號高宗!
……………………………………………………………………
[1]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 第366頁 中華書局1988年1月
[2] 胡厚宣《釋死》《甲骨學商史論從初集》上,第513頁 河北出版社2002年11月
[3]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 第40頁 中華書局1988年1月
[4] 郭沫若《駁說儒》 見《郭沫若全集》編1 第439頁 人民出版社1982年
[5] 同上 第441頁
[6] 胡厚宣《殷人疾病考》 載《甲骨學商史論從初集》 第310頁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7]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 第54頁
[8]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第59頁
[9]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455頁 中華書局1988年1月
[10]王國維《高宗肜日說》 《觀堂集林》卷一 第28-30頁 中華書局1959年6月
[11](楊升南《殷墟花東H3卜辭“子”的主人是武丁太子孝己》 殷商文化學會2004年會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yshwhxh/119.html),
[12]中國甲骨庫 http://www.cn-oracle.cn/public.php?vol=24&book=070&j=2&pre=1
[13][美國]王迎《安陽墓地制度與命婦關系的個例研究》中國殷商文化學會2004年會論文 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yshwhxh/187.html
[14]胡厚宣《殷代婚姻家庭宗法生育制度考》 見《甲骨學商史論從初集》 第128頁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年11月
[15]王國維《高宗肜日說》 見《觀堂集林》卷一 第28-30頁 中華書局1959年6月
[16]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第207頁 見《顧頡剛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
[17]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第208頁 《顧頡剛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
[18]《郭沫若全集》考古編2《卜辭通纂》 第454頁 出版社1983年6月
[19]以上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 第149-167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20]郭沫若在許多地方都論述了那個被學界釋為“羌”的字應該是“茍”(原字不從口),即“狗”之初文,見《卜辭通纂》第282-283頁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2 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申論茍甲》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1 第349-359頁 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金文?考?湯盤孔鼎之揚?》 第84頁;《金文?考??茍鐘銘考釋》第353頁和第407頁,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等。
[21]以上參考?天??《商朝為什么大批殺死奴隸用以祭祀》
http://bbs.xunlun.cn/t36038_10.htm
[22]見見《甲骨學商史論從初集》 第134-152頁。
[23]《卜辭通纂》第540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8638.html
相關閱讀:夏朝的滅亡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因何滅亡的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實的姜子牙!
商朝歷史上最后帝王辛與商滅亡原因
太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