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 ,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后能流傳后世,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分局各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佛教傳到中國后,十六羅漢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題材,后來演變成為十八羅漢。
據唐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帶回的《法經記-xyt》說,慶友尊者在涅?時將住世十六位大阿羅漢的名號告知眾生,十六羅漢即廣為流傳。到了清代,世人在為十六羅漢造像時,出于尊敬,將慶友尊者及玄奘大師加進去,于是,十六尊者即演變成十八羅漢,只是后兩位羅漢名號時有變化。清乾隆年間,由乾隆帝欽定,將十七、十八羅漢定為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十八羅漢名號才最終確定。
第一羅漢 跋羅墮尊者
騎鹿羅漢
原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出家成道后,常騎鹿回宮,勸導國王出家,并用種種比喻說明欲念之可厭,終于說動國王讓位給太子而出家,故世人俗稱他為“騎鹿羅漢”。
第二羅漢 伽伐蹉尊者
喜慶羅漢
原是古印度的一位雄辯家。有人曾問他:“什么是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庇謫査骸笆裁词菓c?”,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慶。比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故世人又稱其為“喜慶羅漢”。
第三羅漢 諾迦跋哩陀尊者
舉缽羅漢
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6866.html
相關閱讀: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