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李四光(1889~1971年),我國杰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造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創立的地質力學,不僅圓滿地解決了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了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的東南方,緊靠長江北岸有一個叫黃岡(今黃州市的地方,這里山川秀麗,人杰地靈,是歷代州府所在地,史稱黃州。1889年10月26日,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黃岡縣城北大約25公里的一個叫下張家灣的小村莊。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這個名字,是后來李仲揆去上學的時候,需要填寫報名單,李仲揆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隨手就寫了個“十四”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年齡?墒,他馬上便發覺填錯了欄目,這下可怎么辦呢?聰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幾筆改成“李”字,可“李四”這個名字實在不好聽,正在為難的時候,李四光抬頭看見堂中上方掛著一塊大匾,上寫“光被四表”,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又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時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一家數口僅靠父親辦私塾收繳(jiǎo)學生的一點學費來勉強維持,如果遇上災荒年,私塾的學生少了,就有斷糧斷炊的危險,不得已時也只好從當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親也經常紡線織布,換些零用錢。特別是李四光的父親為人耿(gěng)直,愛打抱不平,曾經因與黃岡的革命黨人有來往被迫逃離家鄉,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艱難。這一切,對童年的李四光影響很大。
當他50多歲的時候,還不時想起幼年的苦難,深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種種苦楚而痛心。正是在這個家庭的影響下,李四光從小就養成了勤勞的習慣。他常常幫著媽媽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掃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幾乎樣樣事情都能干。
5歲的時候,李四光開始跟一位姓陳的老先生啟蒙,6歲轉到父親的私塾里,隨父親念書。李四光學習的時候,刻苦認真,勤奮用功。每天從早到晚,朗讀、背誦、練字、作文忙個不停。他不貪玩,老師不在的時候,依然能獨自學習,而不像別的孩子一樣,爬桌子,踩凳子,鬧翻了天。李四光從小就喜歡動腦筋,問問題。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時候,看到村頭的一塊特別大的石頭,他就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這石頭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周圍沒有這種石頭呢?也許是個偶然的巧合。他后來果真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還曾科學地回答過他孩童時的疑問呢。
李四光小時候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車啦,各種色彩的燈籠啦什么的。他心靈手巧,同齡的孩子都喜歡他、佩服他。特別是,他富有同情心,對左右鄰里的窮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氣很冷,一個小偷摸進私塾里把同學蓋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學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腳地狠揍了一頓,最后還被吊了起來。但是只有李四光沒有動手,他只是悄聲不響地拿來一條板凳,墊在小偷腳下,勸誡說以后不要再做壞事了,不然挨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開始興建大、中、小各種學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來武昌上學。消息傳到黃岡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學的要求。父親很支持他,從鄉親手里借來路費;母親也支持他,特地將自己出嫁時的嫁衣給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別父母,第一次遠離家鄉,前往省城武漢求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8935.html
相關閱讀: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