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除“三害”斗爭和各項工作中,焦裕祿以身作則、帶病實干、嚴于律己、關心群眾。后來,因積勞成疾,以身殉職。
激勵蘭考人民抗災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同志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志,來到了蘭考。
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二十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三十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十萬畝禾苗被堿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焦裕祿同志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
焦裕祿通過調查,感概萬千。他說:“蘭考的貧下中農是革命的,他們有改變家鄉面貌,由窮變富的強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滿干柴一樣,只要崩出一個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統一縣委領導班子思想
蘭考是一個老災區。當時整個縣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災上。縣里有些干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改變災區面貌,還是兩手向上,依賴救濟呢?面對這種情況,焦裕祿同志感到:要改變蘭考面貌,干部是關鍵。“干部不領,水牛掉井”。群眾在災害面前兩眼望著縣委,縣委領導挺不起腰桿,群眾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1963年元月,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同志要帶頭到困難村去,與基層干部同甘苦、共患難,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作出貢獻,為基層干部作出榜樣,真正做到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后,他沒有宣布議事日程,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對同志們說:“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再也講不下去了。幾位縣委領導低下了頭,而心里卻豁然開朗,明白了風雪夜車站之行的含義?h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率領廣大干群團結奮斗,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
回到縣委后,焦裕祿同志又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勁,鼓勵大家象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1963年2月,縣委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治沙、治水、治堿的斗爭,成立除“三害”辦公室。
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并不等于現實,這澇、沙、堿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從蘭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堿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從而縣委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上,焦裕祿同志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從此,一場群眾性的除“三害”斗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干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焦裕祿同志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同干部、群眾一起出力流汗。他給自己規定,把參加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鄉時就地勞動;在機關值班時,臨近勞動。不論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還是在平時田間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眾都把焦裕祿看成是“跟咱一樣的莊戶人。”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同志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治水:蘭考地形復雜、坡洼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排、罐、滯、澇、臺、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治堿: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這是方法。這段精辟的總結,是焦裕祿同志斗爭實踐的產物,也是對蘭考人民除“三害”斗爭的真實寫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除“三害”斗爭開始以后,焦裕祿同志發現抗災斗爭發展不平衡,基層干部和群眾的認識也不盡一致。焦裕祿同志認為,要從根本上制服“三害”,必須進一步發動群眾,采取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辦法,抓典型、樹樣板,打一場除“三害”的人民戰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焦裕祿同志親自到最困難的隊去蹲點調查,訪貧問苦。在城關公社胡集大隊和林業技術人員一道,研究泡桐的生產特點,并親自帶頭植桐,全縣人民雷厲風行,營造了浩瀚的桐林。為美化蘭考大地,盡快改變災區面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然后,他深入全縣農村調查,發現和培養了雙楊樹、趙垛樓、秦寨、韓村、壩子五個先進典型。
韓村的精神:城關公社韓村生產隊社員,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組織起來割草三十余萬斤,除安排好社員生活外,還置買了農具,鞏固了集體經濟。焦裕祿同志說:“韓村自力更生,戰勝困難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灣精神,這是貧下中農的風格!這就是革命。”
秦寨的決心:固陽公社秦寨大隊社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蠶吃桑葉”的方法,深翻壓堿,改良土壤。焦裕祿同志說:“秦寨是個好地方,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眼下困難多,不要怕,在困難面前要挺起腰桿,才是真正的英雄哩!決心要比困難大,什么東西都怕決心。困難面前我們要找出路。”
趙垛樓的干勁:張君墓公社趙垛樓大隊社員,在大雨成災,一片汪洋的情況下,挖河排澇,一季翻身,把余糧賣給國家。焦裕祿同志說:“趙垛樓大隊戰勝自然災害,支援國家,支援災區,這是崇高階級感情,高度的愛國熱情,偉大的共產主義風格。”
雙楊樹的道路:紅廟公社雙楊樹大隊的社員說:“窮,咱窮到一塊;富,咱富到一塊”。他們兌錢、兌雞蛋,買種子,買牲口,鞏固集體經濟。焦裕祿發現這個典型后,給縣委寫報告說:“雙楊樹社員堅持的道路,就是社會主義道路。”
壩子的風格:紅廟公社壩子生產隊的社員,抗災奪得豐收后,壓低口糧標準,賣糧食支援災區。焦裕祿同志親自給縣委起草報告,通報全縣表揚他們高尚的共產主義風格。
焦裕祿同志在《窮棒子精神萬歲》一文中寫道:“我縣連續遭災,很多生產隊在生產、生活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困難主要表現在‘窮'字上。毛主席說:‘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有了困難只要去斗爭,困難只會減少,克服一分困難,就是一分勝利。要克服困難,必須不怕困難,發揚革命精神。各地都要抓住這樣的典型,樹立旗幟,鼓舞勝利信心”。同時,焦裕祿同志還主張,對改變窮困面貌有強烈要求的困難隊,在政治上鼓舞,在經濟上扶助。采取“窮、硬、明、純、快”五字方針。窮,就是連年遭災,底子特別空的隊;硬,就是不怕困難,人窮志不窮;明,走社會主義道路方向明;純,就是領導班子內沒有壞人;快,就是一拉就起來,很快翻身。”
焦裕祿同志從這五個典型中看到了全縣除“三害”斗爭的希望,縣委召開四級干部會議,焦裕祿同志激情滿懷地為這五個先進典型,大喊大叫,鳴鑼開道,請他們上主席臺,讓他們介紹經驗。他把這五個典型歸納為: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的道路、壩子的風格。焦裕祿同志:“這五個先進典型所走過的道路就是蘭考的新道路。只要我們以他們為榜樣,全縣就會出現好多的硬骨頭生產隊,迅速掀起除“三害”高潮,多災多難的舊蘭考,就會變成社會主義新蘭考。
這次大會,是蘭考人民自力更生、團結奮斗、大戰“三害”的動員會和誓師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鮮艷的旗幟一樹立,在全縣各個角落,很快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縣委的領導下,焦裕祿同志率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向“三害”發起了猛烈的總攻。
貧下中農的貼心人
焦裕祿同志說:“新干部不參加勞動,就不能明確樹立階級觀點、群眾觀點;老干部長期不參加勞動思想就要起變化,要變顏色”。焦裕祿同志身體力行,無論工作多忙,總是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他經常開襟解懷,卷起褲腿和群眾一起干活,群眾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經常和群眾一起翻地、封沙丘、種泡桐、挖河渠......,就在縣委決定他住院治療的前幾天,他還揮舞鐵掀在紅廟公社葡萄架大隊,和群眾一起勞動。因此,他經常要求下鄉的干部一要帶毛主席著作,二要帶勞動工具和行李。
焦裕祿同志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長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是他堅決拒絕給他救濟。他說:“蘭考,是個重災縣,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很困難,我們應該首先想到他們。要把這些錢用到改變蘭考面貌的偉大事業上去,用到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祿還經常教育子女做臟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穿衣要樸素,生活要節儉。有一次,焦裕祿同志發現大兒子去看戲,問道:“戲票哪來的?”孩子說: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說沒有。叔叔問我是誰?我說焦書記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沒有收票就讓我進去了"。焦裕祿聽了非常生氣,當即把一家人叫來“訓”了一頓,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后來,他又專門起草了一個《干部十不準》的文件,規定任何干部不準特殊化。這個“十不準”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說它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都是每個共產黨員、革命干部時刻應該想到的,做到的起碼準則;說它不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準則,都閃耀著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對特權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祿把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職權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為革命掌權。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現。
從焦裕祿同志的遺物中我們看到,他的辦公桌、文件柜都是原蘭封縣委初建時買的,有不少地方破損。當時有人勸焦裕祿同志換個新的,他沒有采納這個建議,而且修了修,照樣使用。他用過的一條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同志們勸他換床新的。他說:“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換新的,但應該看到,災區的群眾比我更需要。其實,我這就很好,比我要飯時披著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強多啦!,焦裕祿同志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很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雖然破舊得很厲害,但是焦裕祿同志總是舍不得換。他的愛人徐俊雅同志最后生氣了,不給他補,他就自己動手補。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裝潢一下領導干部的辦公室,焦裕祿同志嚴肅地說:“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蘭考的災區面貌還沒有改變,群眾生活還有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這天,焦裕祿同志冒著風雪,忍著劇烈的肝痛,一連走訪了九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群眾。但是,卻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他來到梁孫莊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爺臥床不起,老大娘雙目失明。老大爺問:“你是誰呀?大雪天來干啥?”焦裕祿同志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爺感動得熱淚盈眶,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逼租,攆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還是黨好,社會主義好。”
與病魔頑強斗爭
一九六四年春天,正當蘭考人民同澇、沙、堿斗爭勝利前進的時候,焦裕祿同志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
焦裕祿同志的病越來越嚴重,醫生們開出了最后診斷書,上面寫道:“肝癌后期,皮下擴散”。(當時死神留給他的生命只有20天了)。送他去看病的趙文選同志,心里非常焦急,懇切的向醫生說:“醫生,請你把他治好,俺蘭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五月初,焦裕祿同志的肝病更加嚴重了。護士噙著眼淚給他注射止疼針,他感到自己的病已無法治療,便搖搖手說:“我不需要了,省下來留給別的階級兄弟吧!”
縣里的同志和蘭考的群眾代表前來看他,他不談自己的病,首先問縣里的工作、生產情況。問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垛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鹽堿地上的麥子長得咋樣?老韓陵的泡桐樹栽了多少?他還囑咐同志們:“回去對縣委的同志們說,叫他們把我沒有寫完的那篇文章寫完;還有,把秦寨鹽堿地上的麥穗拿一把來,讓我看看”。
他的大女兒到醫院里去看他,他深情地說:“小梅,你參加革命工作了,爸爸沒有什么送給你,家里的那套《毛澤東選集》,就作為送你的禮物吧。那里面,毛主席會告訴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省、地、縣各級領導同志來看望他。這時,焦裕祿已經病危,他用盡全力斷斷續續地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沒有實現蘭考人民的要求......心里感到很難過......我死了不要多花錢......省下來錢支援災區建設......我只有一個要求......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祿同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一位普通的領導干部,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焦裕祿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光輝燦爛的一生,與世長辭了。終年四十二歲!
他死后,人們在他病床的枕下發現兩本書:一本是《毛澤東選集》,一本是《論共產黨員修養》。
焦裕祿同志在生命的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人民群眾,念念不忘黨的工作,表現了一個偉大共產主義戰士對黨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6170.html
相關閱讀: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