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退位詔書》,自此大清入關以來267年的統治到此結束,而自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就在當晚,袁世凱剪掉了腦后的辮子,由大清權臣變成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武昌起義之后,剪掉作為大清的標志之一--辮子,被看成是一些革命者與清王朝決裂的第一步。為此,民國政府專門發出二十九號公告,號令民眾一律剪辮。當時到處都張貼著“自起義始,各省響應,凡我同胞,一律剪辮”的告示。
實際上,早在1898年,康有為就向光緒提出斷發易服主張?涤袨闃O力主張剪辮,舉出了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皆先行斷發易服”的例子。
許金城所著的《民國野史》中記述道:“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志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后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并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的!
一些守舊分子仍拖著辮子,革命黨人在街上強行施剪,后來改為上街宣傳,教育人民自覺剪辮。
在剪辮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些風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6246.html
相關閱讀: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