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論黃帝時代的歷史與制作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論黃帝時代的歷史與制作

姚 政

今日之中國人無論身居何地,都自稱是炎黃子孫,都尊崇黃帝為人文始祖。這并非相信虛構的神話,而是有一定的歷史事實為根據的。本文擬就黃帝時代的歷史與制作,略加考察,以為此說提供一點論據。如有不妥,祈方家匡正不逮。 一、黃帝部族的起源和遷徙 第一,黃帝部族的起源。據《國語》載:“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1](說文》則云:“神農(即炎帝)居姜水,以為姓”,“黃帝居姬水,以為姓。”[2]晉皇甫謐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于姜水,是其地。”[3]《水經注》說:岐山之南的“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4]是知炎帝的起源地在陜西渭水北邊的姜水。黃帝的發祥地姬水,古籍無確指。以炎帝與黃帝同為母族少典氏所生和黃帝陵在陜北黃土高原之南看,黃帝族的起源地姬水,也當在今陜西涇水上游甘陜交界之黃土高原南邊。由此可見黃帝和炎帝的最初起源地,均在甘陜接壤的涇渭流域一帶。 居于陜北黃土高原南側的黃帝氏族,隨著族群的繁衍,由一個氏族發展成為—個強大的部落聯盟。這個部族的社會經濟狀況,據《史記》說,直到向東遷徙“邑于涿鹿之阿”時,都還過著“遷徙往來無常處”的游牧生活。 在游牧過程中,黃帝部族向東遷徙的路線,據本人研究認為:“黃帝族早期活動的地域當在涇渭和涇洛之間的黃土高原南邊。后來,向東發展,跨過黃河,可能是沿著山西汾水溯流而上,翻過汾水與桑干河源頭的分水嶺管涔山,到了桑干河畔的涿鹿。”[5] 黃帝部族“邑于涿鹿之阿”后,曾發生了古文獻記載的巾國古史上最早的兩次大規模戰爭!问屈S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另一次是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當黃帝部族東遷到涿鹿時,炎帝部族也沿著渭水和黃河向東發展,正好與東方興起而向西北發展的東夷族的一支少吳族相遇于冀中平原!兑葜軙份d:“蚩尤乃逐(炎)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蚩尤大敗炎帝!把椎鄞髴兀苏f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保6]《史記》說:戰前,黃帝雖警告過蚩尤,但“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7]。這就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早的也是最為著名的涿鹿之戰。涿鹿之戰后,炎帝與黃帝為爭奪地盤,又發生爭戰。《史記》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保8]這就是中國古史上又一次著名戰例:阪泉之戰。是戰后,“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即炎帝)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未嘗寧居”。黃帝取代炎帝為“天子”。炎帝部族因戰敗而服從黃帝部族節制,與黃帝部族結成聯盟,成為控制中原地區的強大勢力炎黃集團。
黃帝部族戰勝蚩尤和炎帝之后,勢力得到迅速發展。當其南下時,又打敗居于黃河岸邊的共工部族,渡過黃河,在有熊(今河南新鄭)建立起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部族奴隸制國家。這時是黃帝部族最強盛的時代。它的地盤和勢力范圍已“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9]黃帝“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帥。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10]為了強化對被征服部族的統治,開始建立以親兵為主體的軍隊和控制境內的官僚機構,并設“監”以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黃帝時代已建立起早期的國家,進入文明時代。黃帝時代距今大約四千五百年。對此,本人已有專文論及,[110]在此不贅述。 黃帝部族立國后,其勢力大大發展!秶Z》載:春秋時晉大夫胥臣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卜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保12]所謂“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實際是以黃帝部族為母族,從中分裂出來的二十五個子氏族。據本人考證“黃帝之子二十五人”中,得姓者“為十二姓”,這些姓的后裔,在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都還大量存在! 黃帝建立有熊國的同時,已建立起一套原始的官僚統治機構。早期國家的官僚機構與后世的官僚機構略有不同。中國早期的國家;是在部族征服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這時建立的國家機構,實際上就是征服部族對被征服部族的統治機構。征服部族將其骨干力量、核心支族分派到全國各地去,對被征服者進行監督、控制和鎮壓。派去的支族首領,既是封國的諸侯,又在朝廷擔任一定的官職。早期的國家,按地域區劃國民,尚不十分嚴密,將國土按東、南、西、北,四方分之;朝中官吏的設置也不完備,常以春、夏、秋、冬四時命名。這種情況,直到殷商甲骨文中,尚有東土、南土、西土、北土之分[14]和古文獻《周禮》(又名《周官》)中還有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名,就是早期國家形態史跡的遺留。黃帝部族指派其骨干力量之一、并在朝中為夏官的縉云氏族首領,到南方三苗國去建立政治、軍事殖民據點,就是黃帝時代國家機構尚處于原牛形態的表現。 縉云氏原本是炎帝的后裔,所以,東漢賈逵說:“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云之官也”。[15]阪泉之戰后,炎帝部族被征服而融入黃帝部族?N云氏也就成為黃帝部族中的一員。故唐張守節說:“案: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口帝鴻氏,亦曰帝軒氏。”[16]黃帝建國,以縉云氏為夏官,杜預說:“縉云,黃帝時官名,非帝(黃帝)子孫。”[17]應劭也說:“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也。春官為青云,夏官為縉云,秋官為白云,冬官為黑云,中官為黃云!保18]縉云氏在朝中為夏官,同時,又被封為南方三苗國的諸侯?装矅f:“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號饕餮!保19]既然“縉云氏之后”為三苗國的“諸侯”,可見,縉云氏曾被封為三苗國的“諸侯”。三苗族的居住地,在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而黃帝曾“南至于江,登熊、湘”。[20]能為熊山,湘為湘山。湘山地望,《漢書》說:“湘山,在長沙益陽縣”[21]。長沙、益陽就在洞庭湖區域內。那里是三苗族的活動地區。黃帝為了控制三苗族,把它的核心部族派到那里去建立政治、軍事殖民據點,是理所當然的。所以,黃帝封縉云氏為三苗國的諸侯,就已經把中原的黃帝文化傳播到長江以南去了。
三苗所在的兩湖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暖,雨水充足,物產豐富,交通方便。縉云氏善于經商貿易,積極聚斂財富。佐傳》云:“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貪)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閃,謂之饕餮”。[22]到舜時,縉云氏之后裔已成為原始社會公有制經濟向階級社會私有制經濟發展的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到原始公社父系氏族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在男子身邊,特別是在父家長身邊聚積的財產多了,父家長就要求自己的親生子來繼承自己的財產和權力,因而,在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位世襲制,反對堯舜仍堅持實行落后于時代的原始民主傳統的禪讓制。舜繼堯位后,就責罵縉云氏為貪財、貪食的“饕餮”、“兇人”和“不才子”。把它作為“四兇族”之一,加以討伐和流放!蹲髠鳌氛f:“饕餮,投之四裔,以御螭魅!保23]縉云氏之后裔,一部分“竄三苗于三危”,[24]被驅逐到今甘肅敦煌一帶;另一部分,被改封到遠離中原的“四裔”之地的縉云(今浙江縉云縣一帶)。這就是唐張守節所說:“今括州(即浙江)縉云縣,蓋其所封也。”[25]據此,黃帝文化傳播到江南的三苗地區,再從洞庭湖一帶傳播到浙江縉云一帶,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時代。 從卜述黃帝部族的起源和遷徙、發展與繁衍來看,黃帝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或部族首領,并非傳說時代虛擬的神。第一,周武王攻滅商紂后,開始大分封時,就封“黃帝之后于!薄!妒酚洝氛f:“武王迫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保26]齊、魯、燕、管、蔡等諸侯國也同時分封。這些封國在兩周時期都還存在。黃帝之后得到武土分封,在《禮記》、《呂氏春秋》、《韓詩外傳》等先秦文獻里均有記載。它證明黃帝及其部族在古代確實存在過。如果黃帝只是傳說巾的虛構的天神,哪里會在人間還有后代呢?不存在的神及其后人,哪能受到周武王的分封呢?第二,前引《國語》所載胥臣所述,證明黃帝及其部族的子孫后代,在兩周時期的大量存在。既然子孫存于人世,子孫們的先人黃帝也應是客觀存在過的。哪里會有子孫是人,而祖先是天神之理。如果祖先是天神,難道人間的子孫是天上掉下來的嗎?第三,黃帝的事跡在兩周時期廣為流傳。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在《尚書·呂刑篇》、《山海經·大荒北經》、《周書》、《黃帝內傳》等先秦文獻中均有記載。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的事跡,在《逸周書》[27]、《大戴禮》[28]、《左傳》[29]、《孫子兵法》[30]以及秦簡[31]等先秦史籍和出土秦簡中均有記載。特別是《左傳》和秦簡,把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作為典型卜兆范例,表明黃帝與炎帝的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人知,否則,用它來解釋卜兆,誰會相信呢?不僅如此,《史記》載“戎王使由余于秦”,被秦穆公稱為“鄰國圣人”的由余,給泰穆公講述中國古史時,開口就說:“自上圣黃帝!保32]可見黃帝的事跡,在春秋戰國時,不僅在中原地區普遍流傳,就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也廣為傳播了。不然的話,戎王使臣由余,怎會在講古史時,能信手拈來呢?除上引先秦文獻外,黃帝的事跡在先秦文獻《易·系辭》、《管子》、《莊子》、《列子》、鏟子》、《鬻子》、《韓非子》以及《齊侯(威王)因■敦》銘文中,均有記載。黃帝時雖已發明文字(詳后),但尚無已載黃帝事跡的文獻流傳于后世,人們只有靠口耳相授把祖先的事跡傳誦下來,這是很自然的。兩周時期,既有那樣多的文獻記載和史官口頭傳授黃帝的事跡,證明黃帝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和部族首領,的確是真實存在過的。第四,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寫中國歷史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汜》時,對于黃帝,雖說過:“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33]他治史的原則是“信則傳信,疑則傳疑”。盡管如此,但他在撰寫《史記》時,仍然把黃帝作為《史記》開宗明義第一篇本紀——《五帝本紀》中的第一個帝王來記載?梢娝抉R遷對于黃帝這個歷史人物,還是“信而不疑”,或“信多于疑”來記載的。依據以上四點,筆者認為黃帝不是什么天神,而是中國歷史由野蠻進入文明時代,建立起第一個部落奴隸制國家,由部族首領轉變為人王,對中國歷史發展曾作山過重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因此,黃帝時代的歷史應是真實可信的歷史。盡管文獻傳抄,確有不乏失實之處,但不能抹煞黃帝個人、黃帝部族和黃帝時代的歷史存在。
二、黃帝時代的制作 黃帝是一個歷史人物,也是一個部族首領,還是一個時代的稱號。文獻記載黃帝時代有多項創造發明,是否可信呢?我們把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結合起來,加以考察,然后再作結論。 (一)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秴问洗呵铩份d:“倉頡作書”。[34]《世本》云:“沮誦、倉頡作書。”[35]《韓非子》謂:“倉頡之作書也,白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36]《茍子》說:“古之造書者眾矣,而蒼頡獨傳者一也。”[37]《淮南子》也說:“昔者倉頡作書!保38]秦朝李斯編的字書《倉頡篇》,也是由于首句為“倉頡作書”而得名。占人稱文字為“書”,“作書”就是造字。司馬遷、班固、韋誕、宋衷、傅玄等皆云:“倉頡,黃帝之史官也。”在原始文字產生的初始階段,山巫、史一類人物創造文字,是可能的。有的認為中國漢字的完整體系產生于夏商之際[39],或認為中國文字產生于甲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6458.html

相關閱讀: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