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甲午海戰過不在將士:應還北洋海軍將領公正評價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以成敗論英雄”向來是有些人對待歷史的態度,我認為這種歷史觀是偏頗的,有其勢利的一面。對失敗者而言,只記住他們犯下的錯誤和失敗,忘記了他們曾有過的英勇和犧牲,只看到他們失敗的責任,看不見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忠誠,這是不夠的。對于甲午戰爭的失敗,至今仍有人將失敗的主要責任歸結于以丁汝昌為首的北洋海軍將領,甚至指責他們是造成失敗的禍首,在北洋海軍主要將領身上幾乎都背負有不公正的評價,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遺憾。

  誰應負甲午戰敗主要責任?

  評價北洋艦隊將領首先應當分清戰敗的主次責任。甲午戰爭所處的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清王朝已陷入全面危機。政治統治的腐朽沒落,戰略決策的消極保守,派系黨伐的明爭暗斗,封建軍隊的腐敗渙散……這些才是導致甲午戰敗的主要原因。

  北洋艦隊成軍之后,朝廷大員指手畫腳者多,真正幫助扶持者少,前來校閱觀摩者多,前來解決問題者少。這致使戰爭即將爆發時,艦隊戰備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毫無疑問,北洋艦隊將領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實事求是地分析,許多關鍵問題確實不是他們能夠解決的。在指責他們負有戰敗責任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這樣一些重要事實:

  事實之一: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之日,也是停止發展之時。1891年,清廷決定停購外洋船炮兩年,丁汝昌十分著急,他曾上奏:“……從前所購船艦,經歷多年,已成舊式,機器漸滯,運用不靈,比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懸異,且快炮未備,難資戰守,一旦有事,恐難支拄,請及時增購船炮,以備防御!钡撬亩啻谓ㄗh均未被采納。大戰在即,為應對日本威脅,丁汝昌提出添置新式快炮需銀61萬兩的最低要求,清廷仍舊拖而不辦。大戰之前清廷大興土木修園,所花銀兩再建兩支北洋艦隊也綽綽有余。大戰之后割地賠款圖茍安,所賠銀兩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我們不禁要問,連添置幾門快炮都辦不成的艦隊將領,何以承擔戰敗的主要責任?

  事實之二:消極防御戰略貫穿北洋艦隊作戰的全過程,“保船制敵”、“以戰為守”方針束縛著北洋艦隊,但北洋艦隊將領只是這一消極作戰方針的執行者,而非決策者。僅舉一例:豐島海戰前,丁汝昌對日本艦隊來襲就預有判斷,制定了親率北洋艦隊主力8艘戰艦護航的計劃,這個計劃開始也得到李鴻章的認同,并授權“相機酌辦”,丁汝昌據此提出了“大隊到彼,倭必開仗”、“倘倭船來勢兇猛,即行痛擊”的應對之策,但卻被李鴻章訓斥后取消了大隊護航計劃。結果豐島海戰中清艦在明顯劣勢下慘敗。連派出多少兵力都說了不算的艦隊將領,如何承擔指揮不當的主要責任?

  事實之三:甲午戰爭并非只是海戰,陸上作戰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陸海相輔相成,陸岸是北洋海軍的依托。陸上作戰,盡管廣大清軍官兵也有英勇作戰之舉,但總體上是敗得快、敗得慘。遼東戰場,日軍順利占領遼東半島,使北洋艦隊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旅順;山東戰場,日軍榮城灣登陸如入無人之境,威海港南岸各炮臺一日之內全部失守,北岸炮臺和衛城守軍不戰而棄守,北洋艦隊腹背受敵,成為孤軍,苦苦等待的陸上援軍始終未見。甲午戰爭海戰的失敗固然影響重大,陸戰的失敗又何嘗不是如此,陸戰慘敗的責任又該誰來負呢?

  事實之四:劉公島被包圍后,清廷內外臣工、將領意見紛紜,有的主張艦隊出擊;有的主張退往煙臺;有的主張水路相依,協同作戰;有的主張固守威海,陸上增援;最后是哪一種決心也沒定下來。結果是,港口被日聯合艦隊絕對優勢兵力死死封住,艦隊出擊“出不去”;陸岸被日軍全部占領,協同相依“依不上”;陸上增援清軍無影無蹤,堅持固守“守不住”,最終艦隊只能走向覆滅。

  此類事實還能列舉不少,對于一場失敗戰爭,找出其失敗的原因教訓固然重要,分清失敗原因教訓的主次則更為重要,否則不足以真正吸取教訓。

  丁汝昌罪責大多不實

  丁汝昌戰后長期背負罪責,至今仍爭議不斷,有很多不實之辭應當加以澄清。指責丁汝昌的不實之辭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說丁汝昌能力不強、指揮無方。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軍專業,領導管理能力不強,造成艦隊管理不善。另外,有人認為丁汝昌擔任北洋艦隊提督,完全是李鴻章“任人唯親”的結果。

  誠然,丁汝昌出身淮軍,并非海軍科班,專業知識不及留洋培訓將領。但北洋艦隊的重要性決定了提督一職在李鴻章心中的分量,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不用自己人不足以控制這支艦隊,不用能人不足以駕馭這支艦隊。與北洋艦隊科班出身將領相比,丁汝昌是資歷最深、作戰經驗最豐富、戰功最多的將領。行內人都知道,創建一支新軍與接手一支老部隊完全不是一回事,作為統領艦隊的提督,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使艦隊成軍,并投入作戰,其責任、壓力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實際上,丁汝昌很早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一直在努力學習近代海軍知識。從他留下的大量親筆文件可以看出,他海軍專業術語熟練,表達準確,相當熟悉艦隊業務,具體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槍、逐日輪流打靶的訓練安排,甚至艦船修理舊洞的數量他都親自抓落實。某次,運抵軍中的煤炭短少10噸,丁汝昌硬是5次追討,直至補齊,從中可以看出丁汝昌對艦隊建設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時清朝上下既無海軍傳統,又無海軍文化,更無人才培養的歷史積淀,選用既懂海軍專業、又有實戰經驗的將領談何容易,說李鴻章用人完全是“任人唯親”,也有失公允。

  二說丁汝昌“怯戰”,消極保船,貽誤戰機。這一指責實際上是朝廷大員推卸責任、尋找戰敗替罪羊之舉。

  甲午戰爭中,丁汝昌幾乎參加了北洋艦隊除豐島海戰外所有的戰斗和重大行動,黃海海戰中,他負傷后還不肯進艙,仍坐在甲板上激勵將士。而在抗敵過程中,丁汝昌時常遭受無端指責及處分。他有許多機會可以推諉卸責脫離戰場,但他從未這樣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頂著來自朝廷的問罪、處分和言官們如潮的聲討、謾罵,抱定必死決心,忍辱負重堅守指揮崗位,直至自殺殉國,這樣的人會“怯戰”嗎?

  實事求是講,丁汝昌在指揮上深受李鴻章“保船制敵”消極防御方針的束縛,但他僅是這一方針的執行者。將“怯戰”、消極保船和貽誤戰機的帽子扣在他頭上,顯然有失公正。

  三說丁汝昌是主要的投降派,是失敗的禍首。這是當時光緒皇帝和一些朝臣為推卸戰敗責任對丁汝昌的指責,什么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等,現代還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后死”,稱他自殺不是“以死報國”,而是自知罪責重大,以死卸責,以免家族遭到誅罰。

  這樣評價一個英勇抗敵、自殺成仁的將領是很殘忍冷酷的。試想在艦隊陷入絕境之際,日軍將勸降書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誘他投降,丁汝昌斬釘截鐵表示“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時,是一個怎樣的心境?在威海保衛戰中,丁汝昌以北洋艦隊殘余兵力多次擊退優勢日軍的猛烈進攻。“定遠”遭襲時,他正在艦上與諸將議事;“靖遠”中彈時,丁汝昌正在艦上督戰,并意欲隨艦俱沉。像他這樣一個抱定“船沒人盡”決心的人,為何要先投降,再自殺?僅用“以死卸責,以免家族遭到誅罰”來解釋原因,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丁汝昌這種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忍辱負重,最后時刻盡節以終的崇高品格和愛國精神難能可貴。這一切不應否定,也不容否定。歷史應當還丁汝昌這個甲午戰爭最大的悲劇人物以公正。

  劉步蟾沒有“怯戰自!

  劉步蟾,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兼旗艦“定遠”號管帶。黃海海戰中,在丁汝昌受傷后代為指揮。在威海保衛戰中,他英勇抗敵,最終在不得不引爆“定遠”后,拒絕投降而服毒自殺。

  甲午戰爭后,國人對劉步蟾的評價一直是正面的。但至20世紀中葉,他突然又成為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在一些學術書籍和影視作品中,其形象變得相當負面。

  據查,劉步蟾的這些惡名主要來自英國人戴樂爾(又譯泰萊)之手。戴樂爾是北洋艦隊洋員,海戰時曾擔任“定遠”艦副管駕,在其晚年所著回憶錄《中國事記》中,劉步蟾被描述成為中國將領中的反面典型。由于戴樂爾是海戰的經歷者,他的話具有一定權威性,因此該書譯本被視為研究北洋海軍的重要一手資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5059.html

相關閱讀: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