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降服始末
勸降信《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信函原文用英文書寫,后譯成日文上報大本營備案,現館藏國立公文書館,全文如下:
僅呈一書致丁汝昌提督閣下。
時局變遷,吾等不幸成為敵國,然今日之戰乃國與國之戰,非吾等個人間之反目,吾與閣下之情誼依然如昔日之良友。今此一書非催促閣下歸降,吾深知閣下之苦衷及敗局之深刻。從國家與個人利益衡量,取中庸之道從長計議乃為上策,故誠以言表。
凡天下大事,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也,吾等焉能沉默不與友言乎?熟慮之下瀆告閣下深思。開戰以來,貴國陸海軍連戰連敗,其原因乃平心靜氣、審時度勢為難事,憑閣下之英明,定知其中之奧理。貴國敗至今日,非君臣一兩人之罪過,實為從來墨守成規之制度所累。有史以來,貴國奉行學而優則仕之吏治,千年歷史證明此制度并非完美。貴國如此一來孤立獨往于世界,自然會永遠失去完美之物。今日變化中之大千世界,夜郎自大、孤陋寡聞之國,焉能不敗乎?
如同閣下所知那樣,三十年前日本帝國亦曾歷經辛酸的過去,國家幾乎到了洋夷入侵的危難邊緣。此后帝國廢棄舊制推行維新治國之方略,辟得國家圖強之路。今貴國若也能圖維新、思改革,乃將國家之幸,否則早晚不能逃脫滅亡之命運。此理數必致氣數,這一奧理在本次戰爭中得以窺見,否定其理必至其厄運也。臣子虛偽之卑謙,乃為博得主子歡心所致,久而久之壯志便會頹而廢之,當國家委以重任之時,即不堪大任亦無所作為。貴國擁有廣大之疆域和最古的文化,如果舊帝國能改革一新,其基礎則會永遠穩固于不敗之地。論理不易,其事在理,時間可明鑒矣。
閣下若全軍降服,艦船獻與,這與主子荒廢國家社稷比較而言,實乃區區之小節。請閣下傾聽真誠友人肺腑之言,吾以屹立世界的日本武士之名譽向閣下發誓,閣下或暫時云游吾國,待它日貴國振興之時,必有大展宏圖之機會。有史以來,棄小節而忍辱負重,成大事者比比皆是。如法國元帥麥克馬洪,曾是阿爾及利亞總督,后降于法國,法國人無羞辱與他,他的政績和名望使他成為法國第二任總統。又如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帕夏,在普雷烏納戰役中一敗涂地,降服后成了敵軍俘虜。忍辱負重的他歸國后并無影響仕途,后榮耀陸軍大臣,立下改革軍政建立偉業的功勞。閣下如若歸順吾國,天皇陛下定會大度賦予閣下與吾等相同之待遇。天皇陛下曾經對舉反叛旗幟歸順的藩閥,如?本海軍中將、大鳥樞密顧問官等,不但予以容赦而且賦予顯赫要職,發揮他們之才干為國效勞。如今擺在閣下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乃固守舊規,冒大厄為己任玉碎使然;一條積蓄余力,從長計議,請閣下務必深思熟慮謹慎擇之。
貴國武將之書翰,大多以豪言壯語運酬,表面忠勇無敵,實則弱不可擊。吾等相信閣下之賢明,必然有別于他人之上。今日致書閣下,實發自內心之真誠友情,絕非輕率之舉,閣下若能理解書中之意,愿意采納鄙見,實行方法容吾等再向閣下具陳。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伯爵 大山嚴頓首 伊東?亨頓首
1月25日,丁汝昌收到勸降信,未給日方任何答復,把勸降信傳寄給李鴻章,表示絕不降敵,率領艦隊誓死抗戰到底。然而,回味勸降信內容寓意深博,字里行間對敵國并無貶毀謾罵之詞,卻一針見血道出清國制度之弊端和振興之路,細細品來令丁汝昌感慨有加。
威海衛防衛戰,丁汝昌按照李鴻章避敵保船之命,躲在港灣內拒不出港,各艦的艦炮奮力支援陸軍與敵作戰。2月5日,定遠艦命中敵魚雷嚴重進水,丁汝昌命定遠駛入劉公島南端擱淺,旗艦帥旗移至鎮遠艦。7日,敵軍猛烈攻擊沿岸各炮臺,日島炮臺被摧毀軍心大亂,北洋魚雷艇隊獨自從東口突圍逃走,港灣防御對敵艦完全失去威脅。清軍內部從上官到士兵相繼出現降敵騷動,以致公開向丁汝昌提出降敵請呈。清軍雇用的外國軍官也向提督進言,勸其降服日軍,安撫人心。丁汝昌堅持向諸將官表示,援軍即將到來,吾等決不降敵。9日,靖遠號被彈沉沒,艦隊和劉公島面臨縱深打擊,陸軍鼓噪嘩變要求降敵求生。面對數千軍兵的性命,此時的丁汝昌為手握他們的生死大權而悲感交集,他終于被逼至降伏的選擇之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9061.html
相關閱讀: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