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角在《三國演義》里,談到張角,直接冠名為“賊”。就因為他搞了一次農民起義。張角提出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挺壓韻的。在歷代農民起義口號里,最好聽的有三個。除了張角這個,還有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很有煽動力。還有李自成的“開著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很生動地表現出了民以食為天的基本需求。扯遠了。那張角起兵,人馬是很多的。體現在我打《三國志》游戲時,那些賊兵數量真的很驚人。但士氣和帶兵將領實在不好。張角搞黃巾軍,利用的是宗教麻醉方式。所謂的“邪教”是也。應該予以取締的,這點不說了。我想說的,其實很簡單?匆姀埥鞘窒碌娜巳轮谔,瘋狂地與朝廷斗爭,我只是想到了周星馳版《鹿鼎記》的陳近南:“讀過書明事理的人,都在清朝當官,留下來的都是很蠢的人。所以要用宗教的方式麻醉他們。所謂反清復明和阿彌陀佛,其實是一樣的!保ǘ┦J淌J淌潜容^好聽的名字,學名叫“宦官”,直接點叫“太監”,難聽點,袁紹說的,叫“閹豎”。其實也怪可憐的。說實話,招誰惹誰了?一刀揮去,就進了宮了,忒可憐!妒酚洝飞险f,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太監趙高,因為老子犯罪,老母去當了奴婢,他和幾個兄弟進了宮。本來一介犯人之后,是很卑賤的,可是他“善律例,有氣力”,居然一直爬到郎中令的高位,很生了得。又跑題了。我經常奇怪,宦官為什么在漢朝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難道正常人的政治能力不如宦官?這么說簡直是長他人志氣。我琢磨了半天才大致如是推論:一、漢朝皇帝大多足不出戶,這風氣一直延伸到晉。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還說那肉羹的蠢話,日常接觸的除了妃子就是太監,那太監對皇帝的影響力自然巨大。二、漢朝動輒就有個大將軍啊、大司馬啊、皇太后啊什么的主持朝政,皇帝大多數時候是被架空的,而且受人監視。你看曹操和司馬昭就知道了。如此狀態下也惟有相信太監了。話說到這里,想到《三國演義》中一個一直無法明白的地方:十常侍在屢次周旋賄賂后終于沒被大將軍何進殺死,可是在外路諸侯進京時,眼看危急,他們居然不去求何進而選擇把他誘入宮中殺了,導致他們全體被袁紹曹操殺掉。他們那樣深思熟慮的一群人物,為何會因為一時之氣而殺了何進,進而導致殺身之禍呢?雖然中國人習慣把宦官說得陰陽怪氣,人家還是有血性的。(三)督郵《三國演義》第二回里,有個督郵到劉備縣城視察,開口要賄賂,見劉不給便派人誣陷他。結果被張飛暴打一頓,可憐得很。
我剛看三國時一直以為他姓督,心想這么難聽的姓,打死了也好。后來才知道督郵是一個官名,芝麻綠豆大的官而已,誰不好碰去碰劉備?翻正史: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低頭一琢磨,了然于胸了。所謂梟雄,年輕時也終有年輕氣盛的時候。即使到老了韜光隱晦那么多年,終究還是忍不住去伐吳,然后在白帝城托了孤。老羅把這事轉嫁在張飛頭上,倒是高明得很。一方面,讓劉備在張飛毆打督郵時英雄救美,表現了他忠厚。另一方面又刻畫了張飛性如烈火的個性。相得益彰。一部三國,就是在如是的轉嫁中,美化了玄德,丑化了其他很多人?慈龂斪鋈缡怯^;仡^談一下督郵:其實是一個挺典型的吏,為了小錢,做一些厚顏無恥的事。官場本如此,倒霉的是他遇上了玄德。秦漢官制里,官、吏其實不是一個概念。秦把國家分成中央與地方,官乃是國家干部。而吏,則是地方所雇傭的職員,不屬于國家范疇。收入微薄,權力卻不小。在那時,吏是可以用錢買的,不需國家批文。一直到后來,陳群搞了九品中正,國家的人才選拔才步入正軌,督郵此類人??象征著一大批人??才宣告結束。其實他也不冤枉。出了一回名,襯托了重點人物。督郵的名氣,肯定比韓猛、史渙之類的大多了。(四)華雄華雄這個人名氣是很大的,比之什么閻宇、田會之類。原因很簡單,他是一個偉大的死跑龍套的,襯托了三國中無與倫比的大將關羽,為后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看三國,先是看了連環畫,大致掌握了其中規律:越是拽的人越死得慘。當時董賊聽說諸侯要彈劾他,正要派人去扁,呂布說:“兒視關外諸侯如草薦!愿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于都門!”我一看這架勢心想估計呂布死定了。因為牛皮吹得越大者下場越慘,此羅氏規律也。我正琢磨誰砍得了呂布,只見一人身長九尺跳了出來。關于身高咱們談一下。三國一尺大約是現在23公分。曹操七尺,161公分。劉備七尺五,173公分。諸葛亮和張飛趙云都是八尺,184公分。滿九尺的我印象里只有這幾個:關羽,呂布,王雙(就是二出祁山時開始打敗王平后來被魏反骨砍死的黑臉),鄂煥(就是云南一個用戟的猛男),兀突骨(藤甲兵老大),還有就是華雄?梢娝是一個很勇武高大的人物。
出場很酷。先斬了鮑忠,又對付了孫堅。注意,似乎為了不搶關羽的風頭,沒安排孫華倆人單挑。然后把什么俞涉、潘鳳一股腦砍了。當時袁紹那個熊樣:“可惜我上將顏良、文丑不在……”色厲內荏。于是,在這個關鍵時刻,關羽出場了。然后就是溫酒斬華雄了。華雄至此結束。
分析一下華雄此人,個性實在不鮮明,與顏良、文丑沒啥分別,那種沒什么頭腦的猛將。其戰績彪炳,卻也只是關羽的一塊鋪路石。我只是對他的幾句話感興趣。一、他毛遂自薦時說:“殺雞焉用牛刀?”(牛刀指呂布)這么說來他還是比較謙遜,自承不如呂布。比之于張飛,本領不如呂布卻每日里要把呂布殺了,似乎好那么一點點。二、他在對孫堅首戰不利之下,并未一味燥進,而是聽李肅的話夜襲,一舉端了孫堅。這是非常成功的戰例。說明他不剛愎自用,不象關羽。翻一下史書,歷史上,關張沒有參加討董之戰,所以華雄乃是孫堅斬的。但是華雄畢竟在和孫堅之戰(即陽人之戰,參看《三國志?吳書》)打得孫堅只有十多騎逃跑,算是很厲害了。這樣一個將領,在歷史上算是優秀的,在演義里也算是厲害的,可是就因為要襯托關羽,只好被犧牲了。但他運氣不錯,死在關羽手下,以至于他名氣也響。比之于同樣與呂布戰十合而傷手的不為人知的武安國,他的運氣很好了。最終還是印證那句話:想成名,除了自己厲害還得有人捧啊。(五)董卓終于要說到這家伙了,開始知道董賊是小時侯聽說的他和貂蟬的事。后來知道貂蟬當年16歲,董賊57歲(好象當時其他人都老大不小了,曹操38歲、呂布和曹操同年、劉備36歲),心想董賊真是禽獸。以至于去年知道伏明霞結婚時,陡然想到了董賊與貂蟬。后來看三國,一開始就討厭他。被用兵盲張角攆豬似的滿山亂跑,劉關張救了他后還那么拽。后來帶兵進京,廢皇帝、殺太后,做的事都不地道,一望即知是個大奸臣。后來還濫殺大臣、奸淫宮女什么的,怎么看怎么不象個政治人物,倒似個流氓。后來天怒人怨,十八路諸侯嗷嗷叫著殺來了(按:正史該是十三路諸侯,不知道老羅發啥神經多了五路,還捏造了三英呂布事件)。董賊閃,可是輸得不難看,臨了還滅了曹操一下(滎陽之戰)。所以還是不錯的。但從那次,我發現一個問題。董賊手下的人,除了李儒、賈詡,基本都是白癡,四大心腹李郭樊張都是弱智。而且向心力極弱。后來就是貂蟬事件。整件事沒啥好說,絲絲入扣的計策。但有句話給我很深印象:李儒勸董賊賜貂蟬于呂布,理由:“貂蟬,一女子耳。呂布,天下猛將也!倍\:“汝之妻子肯與呂布否?”當時我差點笑岔了氣,李儒的尷尬就甭提了。然后他死了,被點了天燈,脂肪層很厚的樣子。我翻了一下史書,年輕時董賊很孤傲的樣子,射箭和騎術都超一流。尤其是射箭,可能比呂布還好,有點象飛將。后來聚集一群西涼子弟,逐漸成勢,最后帶出了一支很驍勇的鐵騎隊。三國時騎兵最牛,馬超和呂布憑什么嚇人,就是因為騎兵。這支騎兵隊為以后呂布爭霸中原留下了基礎。后來的事大致和演義上一樣。還是一個很有成就的同志。
說實話,廢皇帝,曹操也做過;專權,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身在亂世,作為政治人物,做一些很陰險的事無可厚非,好歹他不如劉大耳虛偽。那么,最終使他的評價如此之低的,一方面是他本人的問題??暴虐、兇殘??但是細想,張飛其實也暴虐得很,可是為何寫得那么好?輿論總是有其導向。董賊也許沒有傳說中那么壞,只是他很不幸地作為了叛賊,而又不象曹操般成功,于是他成為了成者王侯敗者賊的最終典型。(六)十八路諸侯討董賊在小說里,十八路諸侯討董賊是很浩大一事。給我的感覺是:董賊克扣了很多地方干部和中央干部的薪水。王老頭為了保證自己的財源讓董賊的秘書曹操去刺殺他,曹操沒成功,就一道煙溜回去家去了。為了洗脫自己通緝犯的惡名索性把事情鬧大。發檄文,召諸侯,十八家地方干部召集武裝部隊討伐中央。說好聽叫“討逆”,其實就是一次內戰。與美國南北內戰的區別是沒有組成另一個go-vern-ment而已??其實是成立的,韓馥和袁紹擁立了劉虞,不過那老頭沒敢而已……十八路大軍殺氣騰騰地去打董賊,一上來就兵頓汜水。大家急得團團轉時,關羽出來力挽狂瀾,溫酒斬華雄。說實話,一個已連戰兩陣的人你還挑不了他,實在丟臉。所以關羽斬了華雄不足為奇,唯一特點就是快得嚇人了點。然后大家殺到虎牢關(這里我要鄙視老羅一下,其實汜水和虎牢是同一座關……可能老羅嫌只有一座不過癮,于是憑空多了一座)又是遇到呂布,呼呼斬了幾個傻瓜,諸侯全傻了,還是三個通緝犯齊上趕跑了呂布。董賊撤出洛陽。諸侯作鳥獸散。老羅寫這個十八路諸侯討董賊,給讀者的印象是:所謂的諸侯全是白癡。那么多人居然先困于華雄后頓于呂布。如果沒有劉關張三人,諸侯攻勢就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后來我翻了一下《三國志》,發現了更多的BUG。首先,討董賊的一共只有十三路,不知道老羅哪里又湊了五家??不過他加上了公孫瓚是為了便于三兄弟出場,不過事實上討董賊期間三兄弟全在幽州做通緝犯,自顧不暇,哪里有空去和呂布叫板?其次,說是十八路諸侯連營N里,人馬有N萬,大有超越赤壁八十三萬曹軍之勢?墒聦嵣希嬲c董賊交手的兩人而已,孫堅、曹操。曹操在滎陽遭到伏擊大敗,而孫堅幾經挫折擊敗了董賊,卻兵頓洛陽。而袁紹他們那幫人“置酒高會”,喝酒看MM呢,壓根沒和董賊交手。但聯系一下三國后來的事跡,我逐漸發現,十八路諸侯討董賊的真正意義。首先,請允許我羅嗦一下,把十八路諸侯報一下:第一鎮,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party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后來他們的下場:袁術在跋扈了一段后死得很慘,韓馥在聯軍解散后立刻被袁紹奪了冀州,豫州刺史那家伙后來被曹操排擠了,劉岱被曹操收編,王匡好象被袁紹并吞,第六到十一鎮那些人先后被曹操壓制或吞滅,徐州刺史大家知道三讓徐州的事且不談,孫堅死于劉表之手,公孫瓚后來在官渡戰前死于袁紹。馬騰活得長一點。這些人乃是當時漢王朝的精英中的精英,卻在數年內完全土崩瓦解。在他們的血泊中,站起了曹操、劉備和孫策這樣的新興勢力。想起曹操那句話“任賢唯舉”,是完全拋卻了門第觀念,他的手下人才之豐富凌駕于任何諸侯之上。可以說,十八路諸侯討董賊,使所有諸侯開始意識到:舊王朝的秩序已經不復存在。亂世真正開始了。于是從十八路諸侯解散后,新一輪勢力的分配立刻拉開了序幕,天下立刻開始了毫無秩序可言的弱肉強食。而在這個時候,對舊時代拒絕最徹底的曹操就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十八路諸侯的討伐象征了漢王朝實際的崩潰,象征了亂世的開始,這就是我的結論。最后談一下此次聯軍對曹操的影響。曹操在聯軍期間寫下了“白骨露于夜,千里無雞鳴”的著名詩句,委婉地表達了對諸侯們的不滿。可以說,那時的曹操多少有點匡扶天下的豪情和報國的壯志。但在諸侯們的推諉不前下,曹操看見了政客的真正虛偽本色。曹操當時說了這么一句話:“豎子不足與謀!”我仔細想那句話,分明可以感覺到其中的憤懣、藐視,更多的是悲傷;蛟S從那一刻開始,曹操才真正看清了所謂的政客,所謂的天下,也明白了亂世的道路。那個以前特立獨行、執法嚴格的專心的小吏曹操至此結束,這一句無比哀傷的話宣稱了一個奸雄的誕生。他在那一剎那告別了以前所有的雄心和理想,剩下的是對亂世的征服之心。這就是我的看法。(七)王允王老頭出場是很忽然的,不象一些重要人物出場前都有伏筆。王老頭一出場就給我白癡的印象:平白無故編個生日讓大家去嗚啊嗚啊哭,也不怕混進個把奸細。我一直在猜王老頭是不是只想先撈些生日禮物,然后岔開話題哭一陣了事以省飯錢。曹操說得好:“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當時王允定然丑態畢露。我更懷疑王允要除掉董賊究竟是為了替漢朝除害呢,還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財源……然后他就乖乖把七星刀給了曹操。我想王老頭太蠢了,萬一人家拿了刀反身給你告密,你立馬完蛋。不過王老頭也就是迂腐點,智商還是很高的,充分表現在美人計和連環計問題上,處理得精妙。一次很成功的計劃。最妙的是這段:“溫侯何不從太師去,乃在此遙望而發嘆?”布視之,乃司徒王允也。相見畢,允曰:“老夫日來因染微恙,閉門不出,故久未得與將軍一見。今日太師駕歸眉塢,只得扶病出送,卻喜得晤將軍。請問將軍,為何在此長嘆?”布曰:“正為公女耳!痹恃痼@曰:“許多時尚未與將軍耶?”布曰:“老賊自寵幸久矣!”允佯大驚曰:“不信有此事!”布將前事一一告允。允仰面跌足,半晌不語。良久,乃言曰:“不意太師作此禽獸之行!”
這一段表演出色已極,與前面那個傻王允判若兩人。到后來,董賊死,西涼反,長安破,呂布要帶王允東出武關,王允不從,呂布只得走。王允被李郭倆流氓殺了。老羅意猶未盡,假惺惺的題詩:“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霄漢,忠誠貫斗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崩贤跏莻忠臣,而且是司徒。注意,司徒可不是隨便可以當的,需要驚人的政治才干。在演義里,政治才干我看不出來,但是謀略術是很優秀的。他算是為國除了一大害,更重要的是,他為美人計加離間計加……的連環計提供了新思維,使得政治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如果拋卻前面白癡愚忠的王允不算,老王還是個成功的人物。
可是同時,他也背負著士大夫最終的歸宿。漢朝是重視貴族血統的地方。袁紹被人那么推重,只因為他“四世三公”,二喬那么牛,只因為他們老子喬玄當過太尉。而自曹操開始,任賢為舉,貴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新興勢力開始登臺。王允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只能作為貴族的最后一個老分子用一些鬼蜮伎倆來做事,著實令人惻然。(八)孟達孟達第一次出場是張松給劉備送完地圖后提到的,當時捎帶提的還有法正法孝直。說是“久慕皇叔之英名”啥的。我當時腦海中已經浮現出一個小時候看的黑白片《小兵張嘎》里吃西瓜的典型的嘴臉。事實證明,這仨都是白眼狼。劉璋對他們也不算很壞,做的是不錯的職位,領的是很高的薪水。可是還是起心反叛。他們的理由堂堂正正:天府之國,惟有德之士居之。聽起來象回事?墒怯弥T葛亮評價魏延的話:“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痛快淋漓,立刻揭露了這幾個敗類的嘴臉。蒼天有眼,張松早早被殺了。當時的情景使我想起我看過荷馬史詩里特洛伊也有個叛賊在圖謀期間被殺。但看那家伙被殺時有點悵惘,看張松被殺時心里忍不住想幸災樂禍一下。法正很瀟灑地活著,封了蜀郡太守,然后露出了真實嘴臉:仗著有孔明撐腰,睚眥必報。果然是一派小人嘴臉?赡菚r孟達呢?我倒奇怪了,這小人怎么不露點劣根性呢?終于,在關羽被圍時,廖化舍命出來要救兵。身在上庸的孟達卻按兵不動,還挑撥劉封休要出兵。那是十年前,我九歲,對關羽仰慕得很,恨不能把孟達挫骨揚灰。然后孟達似乎也看穿了我對他的恨,溜到魏國做了一個很不錯的官,依然掌管上庸??注意,上庸雖是山城,卻是荊州通往漢中的唯一道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然后,在老羅虛構的安居平五路一事里,孟達礙于和李嚴的交情,硬是拖延了十萬大軍的作戰計劃。這也是我唯一對他印象好的一次。
然后,就是公元227年的事,孟達起心反叛。我算了一下,那年他56歲了。任何一個人到了老年都會有點徹悟。說真的,我真的無法理解??小說中??孟達為何要造反。三國鼎立,誰的實力強大盡人皆知。諸葛亮無敵的神話在高人眼中是不確定的,而孟達也斷非無謀之輩。所以這一點而言,孟達是很有骨氣的。至少是迷途知反,還帶點悲壯色彩。后來孟達被司馬老兒宰了,人都把孟達起事論為失敗。但小說讀者或許沒發現一件事:孟達臨死前殺了一個人,魏國當時的第一猛將,徐晃。聯想到和徐晃仲伯之間的張頜后來在對蜀作戰中的無敵,可以明白殺了徐晃有多大的功勞。在我九歲時,我恨孟達,但是我現在十九歲了。仔細想一下,可以發現很多問題。他在待遇不錯的條件下寧跟劉備,是否真是為了功名利祿?他在關羽危急時不發救兵是否真的錯誤?以上庸人馬之少,吳兵重圍之嚴,何況一旦救關羽不成,呂蒙乘機襲取漢中,蜀漢亡矣!孟達當時做著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說實話,關羽一死,荊州一失,就注定了三國最后的結局。孟達當時做的決定可能是影響整個歷史進程的,但以他如此微弱的能力,無法左右天下大局?梢赃@么說:即使關羽能救,荊州也必失,歷史終究無可改變。而他在晚年,已經可以悠閑地做一個郡守的情況下,卻忽然起兵。他應該知道,即使他成功,蜀漢也難以統一天下。他應該知道,以他的兵力,突入關中也是死路一條,但他還是這么做了。我很難猜度他的心路歷程。一個人在轉戰多年后,自然而然地會回憶很多事。他如此做,或許真的只是為了讓自己了無遺憾。所以,孟達,從某個意義上說,是個來去明白的男人。我認為(九)陶謙演義里的徐州刺史陶謙乃是一介“為人溫厚純篤”的大地主。出場時很簡單:曹操的老爸搬家路過,陶謙派手下人前去護送,屬于拍孟德馬屁的事。結果弄巧成拙,那派去的張某人見利忘義,殺了曹家滿門。順帶說一下,那曹老爺的死樣很丟臉:“是夜風雨未息,曹嵩正坐,忽聞四壁喊聲大舉。曹德提劍出看,就被搠死。曹嵩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后,欲越墻而走;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與妾躲于廁中,被亂軍所殺!本尤皇潜灰粋肥婆害死,可見曹老爺品位奇特,眼光獨到。曹操聽說老子死了,“哭倒于地”。至于其中有多少奸雄成分我不知道。反正他立刻“切齒”去打徐州了,而且是全軍出擊。除了文若、仲德兩位文官外,其余都殺去了徐州。注意此舉,此舉看似完全為了報父仇失去理智,但卻是非?b密的行為。一、兗州以西當時沒有勁敵。二、文若和仲德恰是軍中最有謀略的二人。三、守護的乃是非常關鍵的軍略要地。可以說這個布置是非常成功的,即使后來呂布意外出現在山東,兗州全境也只被他攻取一半。曹操如果真象后面所說的那樣為了報父仇而怒不可遏瘋狂出擊的話,很難做得如此縝密?梢娝@次瘋狂的出師多少有一點政治手腕在內。
曹操攻打徐州,陶謙還滿臉慈善地出來企圖化干戈為玉帛,被打得落花流水。沒奈何,叫人去北海叫救兵。劉備來了,孔融來了,田楷來了。加上呂布在后作祟,曹操退兵了。此處有事情需要注意,陶謙、田楷、孔融、劉備的兵力合起來已經等于青州和徐州的聯合軍,其兵力已經可以與冀州袁紹相比,居然還不如曹操,也為后來的事埋下伏筆。
陶謙面對曹操是十足得無能。居然說:“曹兵勢大難敵,吾當自縛往操營,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边@一招看似仁德,實則無能之極。在劉備來后,陶謙“見玄德儀表軒昂,語言豁達,心中大喜”于是就要求“讓徐州”,被劉備義正詞嚴地拒絕了。竊以為,這是一出絕妙的戲。陶謙豈會真心讓徐州?這套把戲與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所言:“若不可輔,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的效果一樣。欲擒故縱是也。而劉備梟雄如此,豈能不明其意?立刻就擺出仁德嘴臉:“萬萬不可!萬萬不可!”于是兩人假意推讓一番。虛偽得很。陶謙不久就要死了,于是臨死前又叫玄德來要讓徐州。注意劉備的話:“君有二子,何不傳之?”這一句話妙極。我想,陶謙或許真的又用欲擒故縱:一旦玄德推辭,他就順水推舟把徐州給自己的兒子,又請玄德“善為輔之!勉之勉之!”可是玄德先把“君有二子”說了出來,陶謙沒法再開口,只得一直讓下去。于是徐州坐入玄德之手。所以說,陶謙屬于文武都失敗的:用兵上慘敗于孟德,手腕上更輸于玄德。到頭來枉為他人做嫁衣裳。歷史上,陶謙是這樣的:“是時,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后遂殺宣,并其眾!笨疵靼琢藛幔窟@么一個好好的徐州,他一來就搞得污七八糟烏煙瘴氣,還居然放縱寇匪殺人越貨。我真懷疑曹操的老子就是他親手殺的。這樣一個老流氓,失敗是應該地?墒沁@里又開始了一個疑問:這么一個人,為什么要把他寫成“為人溫厚純篤””的人呢?歸根結底是老羅的蜀漢情結作怪。魯迅曰:老羅寫劉備“狀玄德之長厚而似偽”,就是把他寫得太忠厚了反而虛偽。而玄德這樣一個“仁義”的人,他所援救的如果是個殺人越貨的流氓刺史,真的破壞他的形象,無奈只得美化一下陶謙?上г僭趺疵阑,這個家伙還是很失敗。我認為?匆幌伦⒁罩t的老子是余姚的縣長。也算世家子弟。他招惹曹操是六十三歲,說明也算遺老了。舊漢勢力的代表,在新興勢力面前一敗涂地。無論如何玩弄政治手腕,居然還不如一個賣席子的小子。故漢的官僚制度在亂世面前確實已經失去了所有的生命力。也不能怪陶謙無能,他也算漢吏里的佼佼者。唯一可悲的是,他遇到了亂世。
(十)單挑看三國時,看見單挑總是很興奮。但見兩軍擂鼓如雷,旌旗蔽天,兩將各拍戰馬,刀槍并舉戰在一處,當真酣暢淋漓。打三國游戲時,一旦有機會與敵人單挑,則是戰斗最高潮。我最興奮的是打三國七時用趙云與呂布挑,最后一個回合時,一招漫天飛舞把呂布挑了,那種興奮難以言喻。但是說實話,三國時的人并不是白癡,哪來那么多單挑?實際上,三國最早是戲劇來的,而戲劇里很注重將對將的單打,實則未必。象《三國演義》里那么多驚心動魄的單挑,在歷史上幾乎沒有。歷朝名將,蒙恬、白起、李牧、衛青,又有幾個人擅長單挑呢?將領畢竟是指揮能力作為第一要求的。演義里的單挑,如三英呂布、馬超戰虎癡之類全是虛構。唯一一場真的,是關羽斬顏良,可那與歷史差距也很大。演義里是:曹操與顏良對陣,列陣之后,關羽突襲得手。但歷史上,張遼與關羽率騎兵援救白馬,路上遭遇顏良。具體如是:“羽于山上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軍之中!币话憬涷,騎馬是不用麾蓋的,所以顏良可能是坐在戰車上。我的個人看法,那么實在勝之不武。張飛和關羽的勇猛確實有名,單挑能力在歷史上都是強的,而馬超“自負多力”,也是個猛將。但是史書上沒提趙云和黃忠,不過這兩人“強壯摯猛,并作爪牙”,那么是猛將無疑。而呂布的單挑能力似乎沒有多提,但是百發百中,極其嚇人,曾獨自斷后,“燕將數百無人敢近”。曹操方面,其實夏侯敦的單挑很爛。典韋許楮的勇猛是真的,但都是用兵盲,所以才不能成為首席大將。曹操部下五虎將里,張遼和張合、徐晃都是驍勇出名的,可見單挑很厲害。樂進則“勇毅無前”,那么膽子很大,但單挑不知道。于禁更不清楚了。其實曹操手下單挑最厲害的是曹仁。這一點或許沒多少人知道。周郎打南郡時,一次蔣欽、徐盛、丁奉三大猛將圍攻。曹仁派牛金出馬,被圍,曹仁親自披甲,率百騎直入敵陣救牛金出去,一個人挑敗了東吳三大猛將。陳嬌說:“將軍乃天人也!”確實不同凡響。而且曹仁的騎兵指揮能力相當驚人,將才絕對在夏侯敦之上,在曹氏集團算得第一?上Ю狭_偏心,把他寫成了白癡。《三國志》注引里有一句:“曹大司馬之勇,孟賁,夏育弗加焉。……品其勇武,仁為首,張遼次之!贝笾氯缡橇恕W詈筇嵋痪,被傳得很玄的長板事件,其實是虛構居多……史書上只說趙云斷后,但沒有任何廝殺的記載。以陳壽的老爸和趙云的關系那么熟,如果有具體廝殺,必然繪聲繪色,可惜沒有。
而且,大家該記得趙云在227年一出祁山時“年登七十斬五將”,都七十了。而長板是在公元207年……大家可以算一下,趙云在長板時都幾歲了。
(十一)文聘劉表這人我其實是有一點點欣賞的。劉備說他“名稱八駿,威震九州”,名氣是大大的有。換了當今,大致可以算是個文人軍閥。三國時有文化氣息的軍閥不多。劉備是個文盲,不談。袁紹屬于很有文化氣息,但是那是他貴族教育和四世三公所決定的,而且用郭嘉的話說是“虛禮繁儀”。曹操和張魯都還好,不過張魯總有點邪教的意思。孫權是個打獵狂,不談。劉表在這方面還是不錯的,荊襄多文人,于是直接導致這個文人省長把軍事幾乎全盤交給蔡瑁大哥執掌。荊州的軍事全由蔡瑁和蒯越搞了。給人的感覺是謀士成群,大將全無。倘若算大將,除去蔡瑁,恐怕就得算黃祖那老白癡了。黃忠和魏延當時還在底層未被發掘呢……然后,終于有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男人出現了:文聘。荊州一幫文士,把個荊州弄得有點大袖翩翩的味道,士人成風?纯??蒯越、蒯良、伊籍、王威、李硅,以及諸葛亮的隱士兄弟們,居然沒一個血性漢子。文聘的出現真乃是鶴立雞群也?上龂镂钠赋鲧R不多。比較經典的一次是給魏延當配角??“魏延只管招呼玄德軍馬入城。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迸c魏延打那么久是什么概念誰都知道的。其驍勇當不輸于徐晃樂進之輩了。而后曹操來了,荊州全體投降,投降儀式上,蔡瑁和張允丟盡了臉。荊州群臣,惟有蒯越和文聘有面子。曹操撫著蒯越的背說:“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也。”這個評價極高了。而文聘的表現,《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同,今從《三國志》:“太祖征荊州,琮舉州降,呼聘欲與俱,聘曰:‘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鏉鷿h,聘乃詣太祖,太祖問曰:‘來何遲邪?’聘曰:‘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愿據守川漢,保全土境,生不負于孤弱,死無愧于地下,而計不得已,以至于此。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祆?流涕。太祖為之愴然,曰:‘仲業,卿真忠臣也!穸Y待之!苯挡苷叨嘁,能令曹操“愴然”者,印象里獨一無二了。而即使這個人已成了曹操的“走狗”,老羅也沒有把他刻畫得一無是處:“(長板大戰)張飛引軍至,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文聘當先攔住,玄德罵曰:‘背主之賊,尚有何面目見人!’文聘羞慚滿面,引兵自投東北去了。”抓住玄德是什么概念鬼都知道。文聘如果捉了他,曹操立馬封他荊州刺史都說不定。在這里文聘至少顯現了一個男兒應有的血性。其意義多少讓人想起華容道。他和關羽的性質沒兩樣,而且他未受過玄德的恩惠。我看到這里對文聘的崇敬油然而生。這才是來去明白的男人。還不象關羽那么虛偽。
但是后來就沒面子了,在赤壁大戰那個火龍飛長江的晚上,文聘成了第一個受傷者:“聘立于船頭,大叫:‘丞相鈞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拋住。’眾軍齊喝:‘快下了篷!’言未絕,弓弦響處,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亂,各自奔回!蔽蚁胂蟛懿倏匆娢钠高@一倒,心里剎那是什么感情?以他的智慧立刻可以知道自己已被愚弄。在那個決定時代的時刻,文聘不經意地做了一個特殊的見證人;馃啾谝院,文聘就擔任了江夏太守,一直與孫權作戰。時有西文東張之說,東張指合肥的張遼。后來記得哪本書上(不是《三國志》)有如下記載??權以大軍圍城,甚急。會雨,城潰。聘乃大開四門,高臥于堂。權不敢入,曰:“聘有北地忠臣之名,而做此態,必有伏兵。吾其避之!蹦送。(大意如是)這也就是傳說中的空城計了。文聘其他的事,借《三國志》中的說一下:“太祖先定荊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聘為江下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與樂進討關羽于尋口,有功,近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重輜于漢津,燒其船于荊城。文帝踐阼,進爵長安鄉侯,假節。與夏侯尚圍江陵,使聘別屯沔口,止石梵,自當一隊,御賊有功,遷后將軍,封新野侯。孫權以五萬眾自圍聘于石陽,甚急。聘堅守不動,權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擊破之。增邑五百戶,并前千九百戶。聘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賊不敢侵。分聘戶邑封聘子岱為列侯,又賜聘從子厚爵關內侯。聘薨,謚曰壯侯。”戰績不可謂不猛。曹操一輩子都信任北人,用南人不多。而文聘居然取得他的信任,衛護南界數十年,可見曹操對他的倚重。而作為降將升到后將軍,曹操軍中僅有徐晃、張合與他三人而已。想象一下這個人的心路歷程。在荊州,是戰神,是荊州人心目中呂布一般的猛將。他并未與蔡瑁爭權,顯然只是想做好一個軍人的職責。曹操來了,他投降之余不失高風亮節。但他不再是一個絕無僅有的人物,而成了一個地位不很高的二流武將。而他只是面無表情的衛護邊疆,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敵人的攻擊。
每個歷史人物都有一張臉譜。臉譜大多簡單,可是內心卻洶涌澎湃。文聘是一張忠誠低調的臉。可是,誰又知道這個荊襄第一將的內心?上初中時我刻意寫過一段關于文聘的小說。我想象他在被黃蓋射中那一箭時,聽見殺聲四起、看見火龍躍天時,這個荊州降將站在那時代的邊緣,在想什么呢?那一秒鐘,他想到的或許無比復雜。但終究是沒什么大意義了。終究還是作為赤壁的第一個犧牲者,頹然落于長江。
(十二)公孫瓚三國里論步兵,孟德為首;論水軍,周郎不做第二人想;論到騎兵則難說了。溫侯、馬超、趙云、曹仁、夏侯妙才個個都是龍精虎猛的男子漢。尤其是前三個,屬于內外兼修的典型,人得長帥(傳說),單挑也都未曾輸人,所以人氣很旺。估計再加一個張遼可以湊個騎兵F4啥的。但說實話,論及騎兵作戰,這三個人還都不算頂級。最優秀的,其實是公孫瓚那老頭。公孫老頭在三國里其實也是個死跑龍套的,先引出了劉備,又引出了趙云。引完趙云后老羅再未提他,一直到官渡前了,想到他了,于是借了一個探子的口幾句話就把他的故事結束了,那真叫慘。其實公孫老頭在東漢來說,其地位差不多有點象飛將。騎術極精,又熟悉漠北地形,匈奴屢入寇都被他打得屁滾尿流,看去簡直象霍去病似的。尤其是那騎兵帶的,白馬陣名聞天下,以至于匈奴只能扎草人掛上公孫瓚的名字射著玩,射中了還喊萬歲,標準的意淫,F代被人幻想的美女都是可遇不可求之輩分,那時被人意淫的將軍都是無敵人物。公孫瓚在演義中的具體戰例僅兩次:一次在界橋和文丑猝然相遇,挑之,敗,落荒而逃。當時跳出來一個少年英雄救美,幾下把文丑趕跑了,然后自稱趙云。其實那年他都快30了還少年,公孫瓚當了一回龍套。第二天去和袁紹開戰,得意地擺了個什么白馬陣,被審配一陣弓弩射得鬼哭狼嚎。注意,審配的弩在官渡初戰也起到決定性作用,厲害啊。袁紹人馬斬將奪旗地殺了過來,這時趙云再次英雄救美。給人的印象是公孫瓚真叫失敗。但是冷靜地想一下,公孫瓚在191年與袁紹交惡,200年死,前后與袁紹交戰達九年。在遼東公孫康和河北袁紹、黑山張燕的夾攻下撐九年,不容易啊。何況他當時年紀已老,不復勇猛了,手下除了趙云又全是白癡。九年時間,他憑借北平一地的物力財力依然可以和雄兵百萬的袁紹征戰一方,真的是個優秀的人物。老羅寫三國時,一貫用如是手法:把某名將寫成白癡以襯托另一人。如皇甫嵩、公孫瓚之類老名將還有曹操手下的于禁、樂進都被犧牲了?蓢@的是大家更容易被《三國演義》蒙蔽,生生的把三國騎兵第一猛男給忽略掉了。(十三)廖化在三國中露臉延續時間最長的男人是誰?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會猜孔明、孟德或者劉備之類,甚至有人猜趙云。不過,就象娛樂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我要嬉皮笑臉地說:錯!然后神秘兮兮地給個答案??廖化,廖元儉。從第二十七回露臉一直到一一九回死掉,一共九十三回有他的名字。那是大約公元200年到公元263年,一共63年時間。
廖化第一次出場是老羅苦心安排的伏筆。關羽在橋頭很酷地和曹操告別了??一轉頭,嫂子不見了。這事細想真有喜劇效果。關羽到處哭著喊著找嫂子,忽然,一彪人馬出現,廖化派人來把嫂子送上了。但看書中那段:“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云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余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于地。云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愿通姓名!鹪唬骸岜鞠尻柸,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余人,劫掠為生。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P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現在山中!P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時,百余人簇擁車仗前來。關公下馬停刀,叉手于車前問候曰:‘二嫂受驚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將軍保全,已被杜遠所辱!P公問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遠劫上山去,就要與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問起根由,好生拜敬,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边@一段文字首先我們必須懷疑其真實性:這小子是做賊的,武藝也不是十分了得,居然還能盤踞在離許昌三十里地的地方,顯得曹操的治安保衛工作搞得很不好嘛??你能想象現在有一伙武裝匪徒盤踞在中南海十五公里處嗎?其次,假使是真的,那么我們也可以想象:廖化那年應該是十五六歲,否則他很難在六十二年后還隨姜維出征。劉備倆老婆至少三十了,廖化看不上兩個她們是應該的。然后為了攬交情或是為了避免兄弟們看老太婆反胃所以送下山來,順帶還請關羽帶他走。不過關羽似乎洞悉了他的陰謀,沒收他。廖化的第一次出場至此結束。
然后,一直迂回到了大約四十多回后,也就是在六十回上下,廖化在劉備興兵入川之際出現了。被安排為副將,助關羽守荊州。然后,定成都,破漢中,都沒他的戲,連關羽這里難得的好戲單刀赴會和水淹七軍都沒他什么事。一直到關羽走了麥城,廖化單騎出去要救兵被孟達彈掉,廖化“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也挺丑的。然而,一直到諸葛亮出師北伐,我們看見了廖化的名字: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飛衛將軍屬于雜號將軍。順便提一下漢將軍制。我個人的認識來看:大將軍為最上。其下:車騎、驃騎、衛,三將軍并列。再下:前后左右四將軍。再下:四征(東南西北)、四平、四鎮、四安。再下是雜號將軍:什么定遠了,討逆了,等等。
蜀漢:大將軍那時是諸葛亮,驃騎馬超已死。車騎是劉琰(捎帶說一下,車騎夫人與劉阿斗有一腿)。扯遠了。廖化那時是個小將領。算一下他那年已經年過四十了。顯然未立過什么大功勞。六次北伐,廖化的功勞一次次地遞增,老將領一次次地死掉,終于在六出祁山時,廖化在木牛流馬一戰中,追擊司馬老兒到樹林,取得頭盔一個。雖然魏延“口出怨言”,廖化還是取得了頭功。我想那夜,廖化一定睡不著。二十多年的從軍生涯,他終于得了個頭功。大家如果讀了二十多年書一共才得了一次全班第一,一定也很興奮是不是?然后,星落秋風五丈原,蜀漢龜縮十年后。249年(那年廖化至少過了六十了)他隨從蜀漢年輕一代將領(也四十九歲了)姜維出師。他的地位在軍中僅次于姜維和夏侯霸?梢韵胂笏敃r的感覺。這也就是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在姜維手下,他未必很得志。姜維為人很好,但是有一點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最大的問題是,他不是孔明。孔明的威信是數十年積累而起,姜維卻是憑借自己的自信。我想,廖化在旁看著姜維發號施令時,會否恍惚想起三十年前的孔明,五十年前的關羽?在傳奇的將軍身邊做過事的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記憶。然后蜀漢亡了。廖化“憂憤而死”。結束了。捎帶說一句,他死時已是車騎將軍。我閉上眼睛想著這個人的經歷。真的是浮想聯翩,恍如云煙。他目睹了整個時代。那時代的長壽者中,張昭只了解了上層社會,阿斗只了解了孔明出山后的時代。那個時代留存的唯一一雙眼睛,或許就來自于這個人。他生于黃巾起義前后,用他的雙眼淡然地巡視這個世界。他做過山賊,做過軍人,了解了自上而下的整個社會體系;蛟S他不自覺,但是他實際上已成為窺探時代的一雙眼睛。從山賊,到飛衛將軍,到左將軍,到車騎將軍。一步步輝煌上升的歷史,一部殘破而泛黃的史卷。如是而已。他目睹了一切,或許在新的時代會有新的驚喜,但他的心留在了過去,留在了他一直為之奮斗的蜀。于是他死了。平和安靜地死了。他所追慕的時代是關羽、張飛、趙云、孔明的時代,在荊州作為一個普通將領的時代。在他死去的時刻,阿斗正在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憋L雷動,變化瞬息間,英雄淚如何說從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2811.html
相關閱讀: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