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國歷代主要謀士簡述
1、商鞅
通過史書我們可以知道商鞅,他出生于衛國。被后人稱頌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是衛國國君的后裔,故稱為衛鞅,后受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邀請來到秦國,最終得到秦孝公支持并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貴族所誣陷,最后遭到車裂而死。但是通過商鞅這一系列改革,秦國大治,民風突變,秦人隨即“怯于私斗,勇于公戰”!妒窌.商君列傳》記載:“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并且逐步的在秦國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積極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發展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使得全國百姓以私下斗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使得國家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于西方。“經過商鞅變法后,也使秦人的宗族色彩開始減弱,親情血緣的觀念也很淡漠,使秦國人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這使得秦國軍隊迅速強大成為了虎狼之師”「2」。 綜上可知,商鞅對秦國的崛起做出了不可估計的貢獻。秦國最初只是一個相當弱小的國家,《史記.秦本紀》記載了“秦辟在雍州,不于諸侯會盟”。由此可見秦國當時的弱小和在各諸侯眼中的毫無政治地位。通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由一個蠻荒之國成為了一個軍事強國?梢钥闯錾眺睂η貒绕鸬淖饔弥。
2、張儀
張儀是魏國大梁人,為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在戰國時期,出現了戰國七雄的相互兼并混戰的局面。為使自己處于優勢的外交形勢,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了“合縱與連橫”的策略,以達到壯大自身消滅它國的目的。當時出現“戰國虎爭,馳說云涌,人持弄丸之變,家挾飛鉗之術”的社會形態,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順應歷史而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他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張儀來到秦國在秦國進行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改革,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采用了“外連衡而斗諸侯”,的靈活的外交政策。運用自己聰明的才干,機智的謀略,縱橫捭闔,四處游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戰國策》一書中對張儀向有“縱橫家言”之稱,可見歷史對其高度的評價。他在風云多變的險惡環境中,憑借靈活外交手段,積極采用連橫策略,逐步的打破了各諸侯的合縱政策,使秦國綜合國力得到迅速提高,這就為秦國的崛起霸業和將來統一四海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范雎
原魏國人,后來成為了秦國著名謀士,在謀略上,對各諸侯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計策,使得秦國最終一統天下。在這期間,范雎巧施離間計,智取長平,挫敗趙國,再次減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阻力。但是范雎也是一位充滿矛盾的歷史人物。他一方面小肚雞腸,“每飯之德必賞,睚眥之怨必報”;另一方面,他又是十分具有謀略,能夠忍辱負重,最終成就大事的人。他一方面對過去了的恩怨耿耿于懷;另一方面,他又具有軍事遠見,提出了“遠交近攻”“靈活多變”的戰略方針。歷史的事實證明,“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是相當有效的,秦國就是在這一方針指引下逐漸的強大起來的,一步步完成統一大業的。范雎對于秦國一統四海的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
4、其他謀士
除了上述著名謀士之外,秦國還有許多的異國籍謀士,“秦莊襄王任用的呂不韋、秦始皇任用的李斯”這些人都為秦國的霸業作出了貢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7944.html
相關閱讀: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過秦論-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