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使用反間計除掉廉頗、李牧的故事耳熟能詳:長平大戰前,廉頗固守不出,秦軍求戰不得,于是散布流言讓趙國撤掉廉頗換上趙括,隨后大敗趙軍;秦始皇滅亡趙國之戰,李牧固守不出,秦國再次散布流言讓趙國撤掉李牧,以趙蔥替代,隨后王翦擊敗趙軍,趙國滅亡。
可是,秦國真的使用了反間計嗎?就算真的使用了反間計,何以趙國會連續兩次上當,趙國君臣都是豬腦子?
看另一個例子,秦始皇滅楚之戰:楚軍統帥項燕用兵有方,一戰擊敗秦軍二十余萬,將秦軍趕出楚國,隨后秦始皇傾全國軍力再攻,整整出動了六十萬,這個兵力遠遠超過楚軍,按說應當積極求戰,可是王翦居然采取了固守的策略,堅守營壘不出,積極求戰的反而是力量更弱的楚軍。
影視人物(李牧)
為什么王翦會選擇固守不出?因為秦國整體實力遠遠大于楚國,只要僵持下去,楚軍遲早會因為糧食問題被迫解散,最后的結果也確是如此,求戰不得之后,項燕終于撐不下去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餓死或者解散,項燕選擇了解散,解散軍隊讓青壯男子回鄉種地,明知這是一條死路也不得不走,王翦則開始追擊,輕輕松松擊敗了實力大大削弱的楚軍,滅了楚國。
回過頭再看長平之戰和滅趙之戰,長平之戰使用反間計是合理的,當時其它五國還有很強實力,秦國必須速戰速決,在合縱形成之前打敗趙軍;滅趙之戰選擇反間計則是不合理的,當時其它各國破敗,根本不可能合縱了,僵持下去,趙國很快會因為糧食問題而被迫解散,就如后來的項燕。
所以,滅趙之戰的反間計是不存在的,那些”流言“只是趙國君臣的正常不同意見而已,趙國君主從戰略考慮要求速戰,李牧從戰術考慮選擇堅守,雙方的意見不同導致了沖突,李牧被殺。
項燕是一個出色的將軍,一點都不遜色李牧,項燕的失敗是國家的失敗,是楚國國力不足導致的失敗,項燕本人的責任并不大。
還有,如果考慮更長遠的話,其實王翦應當出戰,這樣雖然會導致秦軍的很大傷亡,但是勝利是沒有問題的,而且能嚴重削弱楚軍的實力,不出戰雖然滅了楚國,但是楚國的軍力還在,對秦國還是巨大威脅,秦始皇死后群雄四起,對秦國威脅最大的就是楚軍,為什么?就因為王翦沒有殲滅楚軍,楚國的軍力仍在,并在巨鹿戰斗中殲滅了秦軍,滅了秦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9481.html
相關閱讀: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過秦論-賈誼
百里奚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