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珠光路位于北京路和德政南路之間,中間有文德路攔腰穿過。珠光路建馬路于上世紀20年代,“珠光”二字得名于路旁的珠光殿。舊時,珠光路一帶雖靠近珠江,但卻居于中心城市之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鮮有故事見諸歷史。
珠光路舊事要從清末說起,雖只有百余年,卻演盡興衰成敗,歷盡世事無常。
珠光路位于北京路和德政南路之間,中間有文德路攔腰穿過。珠光路建馬路于上世紀20年代,“珠光”二字得名于路旁的珠光殿。舊時,珠光路一帶雖靠近珠江,但卻居于中心城市之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鮮有故事見諸歷史。
明清時候,這里成為廣州城內外貿易必經之路,出現了咸蝦欄、倉前直街等集市小街,周圍逐漸熱鬧起來。清末至民國初,反抗封建專治的英雄曾血濺此地,而林立的騎樓也為珠光路帶來了商貿之風。
時過境遷,騎樓破敗漸淹沒于現代化高樓之中,古巷舊跡消匿于民街小巷。沒有耀眼的古跡,沒有璀璨的傳奇,珠光路把舊事都藏在了磚瓦、屋巷之中,細細品味方知個中滋味。
珠光路騎樓街
街巷名稱透露身世
提到珠光路一定會被“珠光”二字吸引,很多人都以為定是珠玉寶石聚集之地。據了解,“珠光”二字得名于路旁的珠光殿,其中的珠光殿全名為珠光殿文昌宮。如今,珠光殿文昌宮早已被拆除,具體位置尚且不知。
今天的珠光路長約500多米,東西走向,位于北京路和德政南路之間,中間有文德路攔腰穿過。除了這條主干道之外,珠光路還包括倉前直街、接官亭、炮房巷、咸蝦欄等小街窄巷。這些巷子大多頗具古韻,年久可追溯到清代。
從北京路轉入珠光路,沿馬路右側步行10多米,第一條巷子便是倉前直街。倉前直街,顧名思義即是倉庫前面街道的意思。清朝,珠光路一帶臨近珠江,沿線水路多設有鹽、米倉庫,所以留下了一個街名“倉前直街”。
彼時,倉前直街向南可直達珠江邊上,是城內居民通往江邊的重要交通要道,廣州上任新官員從天字碼頭下船坐轎子經此條巷子來到北段的接官亭(大致位于倉前直街南段與今北京路之間)休息。
如今這條不足3米寬的窄街巷位于珠光路和八旗二馬路之間,兩邊大都是破舊民房,偶見有居民房屋掛起“雜貨”、“理發”的木牌做起小生意。巷子北段還可以看到以“接官亭”命名的一段10多米長的小巷,但接官亭卻早已不知蹤跡。
從接官亭轉右可見一條長約50多米的小巷,這里便是炮房巷。巷口路牌已經遺失,筆者反復尋找,在斑駁的白墻上發現了有人用毛筆寫下“炮房巷”三個字才得知路名。據附近街坊說,這里在清代是官家儲放禮炮的地方,每有官員從南邊的天字碼頭上岸,此處就會鳴響禮炮,按不同規格鳴放禮炮若干響。
另外一條值得一提的小巷是咸蝦欄。咸蝦欄位于珠光路東段,長不過40來米,位置又較為隱蔽。從珠光路小學斜對面的祖廟前街進入,行20米左拐便可看到路牌。過去的咸蝦欄如同其名,是一個販賣魚蝦的集市。
清代刑場曾設于此
“快點去睇大風爐”是廣州以前罵人的一句話,而其背后所蘊含的一段慘痛歷史卻鮮有人知曉,這段歷史就發生在今珠光路法場地附近。清代咸豐年間,兩廣總督葉名琛在這里殘酷鎮壓和殺害廣東農民起義軍和無辜百姓。
追溯到清咸豐四年(1854),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廣東爆發了天地會洪兵起義。這年6月11日,廣州天地會義軍聯合佛山、番禺、東莞、清遠、新會等地義軍從水陸兩路四面圍攻廣州城近3個月之久,令廣州這個兩廣官府統治中心成了一座孤城。彼時,兩廣總督葉名琛躲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督戰,夜不安寢。
兩軍激戰中,番禺北的一支義軍旗開得勝,斬殺了清軍數名重要將領,這令葉名琛恨得咬牙切齒。后來,起義軍敗退并撤出廣州地區,葉名琛便下令各府州縣:“凡通匪者,不論過去現在,一律格殺勿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0762.html
相關閱讀: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