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和胡雪巖,是宿命中的對手。這兩位紅頂商人,以官員之身擔任企業老板,一腳踏在政壇,一腳踏在商界,都對洋務和實業感興趣。胡雪巖背后站的是以左宗棠為代表的楚軍勢力,盛宣懷依靠的卻是李鴻章-淮軍-北洋這三位一體的參天大樹。在當時慈禧太后挑動地方督撫互相傾軋,以維持地方勢力微妙平衡的政治大背景下,盛、胡兩個人既是政敵,又是商業競爭者,簡直就是天生的冤家對頭。這兩位中國商業巨子的斗法,以爭設國內首條電報線路為發端,錯綜復雜,精彩好看,延續數年后,以胡雪巖的敗亡而告終。電報在這出好戲當中,恰恰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
左宗棠成“先烈”首敗一陣
就在盛宣懷為李鴻章暗暗籌劃,意圖建立電報線路時,胡雪巖也向左宗棠提出了極其相似的方案。
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清末繼曾國藩之后著名的大臣。他們的意見,甚至可以影響到清廷中樞的具體決策,可謂是地方督撫大員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但在政見上,李鴻章主和,左宗棠主戰,再加上慈禧似有意若無意地搞政治平衡,故而兩個人并不相得。
當時胡雪巖探知盛宣懷的舉動后,抓住左宗棠正從軍機大臣、總理衙門行走轉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的良好時機,向左提出應該搶先設立電報,壓一壓李鴻章的風頭,還進一步細說了電報的政治、經濟意義,認為如果開設電報,一定能形成源源不斷的創收新途。
一可以做點實事開創財源,二可以順便打擊一下老對手,這樣的好事哪個不肯做?左宗棠立刻具折上奏,備言設辦電報、自強興國之利,希望朝廷能允許他在兩江境內架設電報線路,開展電報業務。
左宗棠的奏折內容很快被李鴻章在內廷中的奧援李蓮英傳遞了出去。李鴻章得信后自然大怒,被人搶了頭功的盛宣懷也是一肚皮無名火,但他不愧是李鴻章的小管仲,冷靜下來一想,便轉怒為喜,并為李鴻章講出一番道理來。
盛宣懷以為,左宗棠這次上書,表面上是先拔頭籌,奪了李鴻章的面子。但實際上,當時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場,對于電報這種新發明都是持否定態度的。不少王公大臣和各地督撫都認為電報將會“驚民擾眾,變亂風俗”,特別是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更是對這種洋鬼子的玩意兒深惡痛絕。國人愛講“利不百,不變法”,尤其在當時那昏庸愚昧、一潭死水的官場氣氛中,敢為天下先的先驅往往變成先烈。左宗棠跳出來這么一大聲疾呼,守舊派肯定會大加攻訐,短時間內必不能成事。
盛宣懷于是為李鴻章謀劃:不妨就讓左宗棠去當這個先鋒,趟這渾水,我們只管做好基礎建設的準備。等到左宗棠和守舊派斗得兩敗俱傷、師老兵疲之際,我們再拿出更可行的方案收拾局面。前人種樹,后人摘果,豈不快哉!
李鴻章是何等樣人,在官場里摸爬滾打一輩子,已經成精了,聽了盛宣懷有理有據的分析,自然連聲稱妙。于是便命盛宣懷暗中主持準備工作,并寫下親筆書信,吩咐盛宣懷持此信悄然奔赴上海,請李的老友、時任太古輪船公司總經理的鄭觀應,一同籌劃辦理電報建設。
李鴻章巧設計贏得一局
后來的事態發展完全證明了盛宣懷的判斷。左宗棠和反對派在朝堂之上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而慈禧太后的心思當時正放在如何從日本手中奪回藩國琉球一事上,被這些人吵得煩了,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將電報一事擱置不議。左宗棠一場辛苦毫無所獲,怏怏地奔赴兩江上任。胡雪巖經此挫折,也只好偃旗息鼓,將精力轉回他的老本行錢莊和茶葉、蠶絲生意上去了。
而盛宣懷抓住這個機會,先是邀請鄭觀應出山這位曾寫出驚世著作《盛世危言》的鄭觀應也是位牛人,他的事跡容后再敘北洋添一干才,盛宣懷得一強力臂助。接著購買電報器材,并在李鴻章的勢力范圍內,從大沽、北塘海口炮臺與天津之間架設了一條短途電報線進行試運營,這也是在中國大陸境內,由中國人正式設立的第一條電報線路。
在盛宣懷和鄭觀應的妥善安排下,這條線路鋪設和運行的過程相當順利。建設完畢后,李鴻章還動用他的影響力,邀請了光緒的親生父親醇親王等宗室、大臣到現場觀看。這些人哪里見過這么“爾發彼得,倏忽而至”的通信方式,不禁紛紛贊嘆不已。李鴻章于是乘勢上書,要求開設電報局和電報學堂,并保舉盛宣懷為電報局總辦。在李鴻章的強力推動下,此折很快被奏準。李鴻章和盛宣懷先抑后揚,謀定而后動,干凈漂亮地贏得了“電報開設”這一戰役的勝利。
左、胡兩人得知此消息后憾恨不已。但即便位高如左宗棠、老練如胡雪巖,這個時候也沒有意識到,盛宣懷入主電報局以后,將會給他們造成多么沉重的打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8670.html
相關閱讀: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