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生卒年不詳,戰國中后期秦國名將。
仕秦惠文王、武王、昭王三世。司馬錯伐蜀是秦統一中國之前的一個重大的軍事舉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司馬錯伐蜀則為秦統一中國打下軍事基礎,二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同等之功的。本文嘗試分析司馬錯軍事路線的形成,運用及作用。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機滅蜀,卻因韓侵秦而舉棋不定。張儀主張先攻韓,司馬錯力排張儀之議,認為伐韓將導致諸侯合縱對秦,伐蜀則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實軍備,又可占據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楚。這議為秦王采納。同年秋,即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伐蜀(參見秦滅巴蜀之戰),與蜀王之師戰于葭萌(今四川廣元昭化鎮),蜀王敗逃至武陰(今彭山東),冬,滅蜀。繼而又滅巴、苴。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陳莊叛秦,司馬錯受命平定蜀亂,誅陳莊。秦昭王六年(前301年),又疑蜀侯輝反而逼其自殺,并誅郎中令等27人。昭王十六年,受命攻魏,取軹(今河南濟原南),攻韓,取鄧(今孟縣西)。之后,又攻取韓、魏不少城邑。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率隴西兵及巴蜀兵十萬人,從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部)(參見>黔中之戰),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實踐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預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9014.html
相關閱讀: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過秦論-賈誼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百里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