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皮影藝術展正在中華藝術宮展出,有關皮影這門民間藝術的源起鮮為人知。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等各類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表演皮影戲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出故事,“影人”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著樂器伴奏與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
皮影戲其實起源于一段帝王的愛情故事!稘h書》中記載: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突然故去,漢武帝悲痛不已。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在路邊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
入夜,李少翁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李夫人裊娜的身影在幕圍后面徐徐舞動,漢武帝頓時淚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姍姍起來!边@就是有關皮影戲的最早記載。
宋代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皮影戲的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采說加以緣飾,做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焉!
清末民初,中國的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輩出。無論從影人造型制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時而,溫婉朦朧的女子倩影廣舒長袖,盡訴脈脈柔情;時而,厲兵秣馬的古時軍隊兵戈操練,吼出陣陣殺聲。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表演時,藝人們既要操縱影人,又要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技術嫻熟的藝人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有喜有悲、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皮影戲經簡化后所有的道具全由一人操作,通常藝人將所用的道具用一根扁擔挑起,走街串巷表演,被喜愛這門藝術的人群親切地稱為“一擔挑”藝術。這種一擔挑藝術應該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街頭藝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6479.html
相關閱讀:朱德的故事五則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