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來,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小說、戲劇,百花紛呈,爭奇斗妍。而在這些傳奇故事中,總有一位相貌堂堂、正氣凜然、仗義執言的八賢王,他機智地周旋于皇帝與楊家將之間,往往在皇帝偏袒奸臣的危急時刻能挺身而出,助楊家將一臂之力,幫楊家將擺脫困境,或將奸臣繩之以法。在《潘楊訟》、《寇準背靴》、《轅門斬子》等傳統劇目中,八賢王雖只是一個配角,但起的作用卻并不小。楊家將的故事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那么,這位八賢王是否有歷史依據?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的化身呢?
在小說戲曲中,八賢王首先在宋太宗率軍進攻太原時,獻上反間計,然后派使者說降了楊業。就是說楊家將由北漢降宋,八賢王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七年后,楊業為奸臣所害,殉國疆場,佘太君或楊延昭到朝廷告御狀,要求懲辦罪魁,不料奸臣反咬一口,幸虧八賢王在旁相助,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將罪魁禍首繩之以法。后楊延昭為將,屬下小校治事犯法,宋真宗在奸臣挑撥下要嚴辦延昭,八賢王及時趕到,以延昭軍功請朝廷從輕發落,終得真宗允準。不久邊事告急,八賢王請得赦令,楊六郎重披戰袍,招集兵將北上抗遼。最后,六郎率軍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并捉得奸臣,又在八王協助下,將奸臣正法。楊延昭病歿于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年間,八賢王時也舊疾復發,病重歸天。
許多戲曲小說中,將八賢王的名字記為趙德芳。趙德芳為宋太祖的小兒子,《宋史·宗室傳》載,趙德芳為太祖第四子,曾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諸職。太平興國六年(981)病故,才二十三歲。這時楊業歸宋只有兩年時間,楊延昭也才二十四歲,只是供奉官,隨父從軍。如果硬要將趙德芳與楊家將扯上關系,那最多在太宗進攻北漢時,說是他曾獻過反間計以逼降楊業。當然,這也只能是于史無證的猜測。更讓人不解的是,宋太宗曾追封德芳歧王,后改楚王,北宋末徽宗又改封秦王,此“八賢王”之稱呼幾乎與趙德芳毫無關系,那為什么戲曲小說中要說趙德芳是八賢王呢?
有人認為,八賢王或許是趙德芳的哥哥趙德昭的化身!端问贰ぷ谑覀鳌返仁芳d,趙德昭是宋太祖的第二子,由于其兄早夭,所以他曾被認為是皇位繼承人。他聰明英武,喜慍不形于色,頗得太祖的信任,曾“賜金簡一柄,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官任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諸職。太宗搶班即位后,雖封他為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但內心對這位大侄子存有戒心,總是找機會進行排斥。太平興國四年(979)出征幽州時,因戰敗而太宗失蹤,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太宗得知后更為不滿,因小事就與德昭發脾氣,德昭一氣之下,自刎而亡。時楊業剛剛歸順宋朝,德昭應該不會與楊家將發生過什么關系。不過,人們對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頗感同情,就讓他化為公正無私的八賢王,其有“如不法之屬得專誅戮”的特權,正好用來上懲昏君、下打奸臣。問題是:趙德昭生前為武功郡王,死后曾追封魏王,后又改封燕王,如果以德昭為朝中公正力量的化身,那么為什么要用“八賢王”這個非常不恰當的稱呼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7992.html
相關閱讀: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朱德的故事五則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