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張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后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颉昂峡v”,“合眾弱以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并,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杰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對列國兼并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生平介紹】

〖之一〗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借出眾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軍事生涯。

張儀拜相后,積極為秦國謀劃。他采用連橫術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并與公子華(桑)攻取魏國蒲陽(今山西隰縣)。又游說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國把上郡15縣,包括少梁<今陜西韓城南)一起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張儀又率軍攻取魏國的陜縣(今河南陜縣)。這樣,黃河天險為秦所占有。隨著秦國威勢的不斷增長,張儀輔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稱王,秦國國勢日益強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進而達到兼并魏國國土的目的,張儀運用連橫策略,與齊、楚大臣會于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張儀從嚙;氐角貒幻馊ハ辔。三年,魏國由于惠施聯齊,楚沒有結果,不得不改用張儀為相,企圖連秦、韓而攻齊楚。其實張儀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由于連橫威脅各國,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國人公孫衍受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持,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任秦相國。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旋即又滅巴、苴兩國。這樣秦國占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有了鞏固的大后方,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齊國,但憂慮齊、楚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游說楚懷王。張儀利誘楚懷王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聽信此言,與齊斷絕關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張儀對楚使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國的使臣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了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敗楚軍于丹陽(今豫西南丹水之北),虜楚將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漢中,取地600里,置漢中郡(今陜西漢中東)。這樣秦國的巴蜀與漢中連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也使秦國的疆土更加擴大,國力更加強盛。《史記?張儀列傳》中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睙o疑張儀是其中最杰出的一個。

張儀誑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韓、齊、趙,燕等國進行游說,使得五國連橫事秦。同一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

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斗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脆譎的謀略,縱橫捭闔,游說諸侯,建樹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云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借外交手段,采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贊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卒于魏。

〖之二〗

“連橫之父”??張儀

一、系出名門張儀,蘇秦的同窗好友,據傳說,是戰國時期魏國貴族之后。與蘇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門下。蘇秦創合縱之法,游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后,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游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與張儀一同演繹戰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

二、出試鋒芒張儀出道較蘇秦稍晚,也沒有象蘇秦那樣先“碰釘子”,相對來說,仕途比較順利。傳說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后。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言到,你我才能相當,現在我以掛六國相印,你來投靠,必然不會受到重用,再說,我二人若是幫助六國滅秦,必將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別人嫉妒,F在你應當去投靠秦國,與我的“合縱”相對。當然傳說并不可信,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蘇、張二人的影響有多大。在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后,張儀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頗有政績。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并開始實行“連橫”的戰略。他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親兄弟,也尚且會爭奪財產,更何況六國各有“計謀”,同盟不可能長久。魏國處于各國包圍之中,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只有依靠秦國,才能保證安全。但是魏王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于是張儀暗告秦王發兵攻魏。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策略下,魏王終于背棄合縱之約,轉與秦國結盟。

三、以“橫”破“縱”張儀回到秦國之后,又主動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國,以拆散齊、楚聯盟。晉見楚王時,他說道,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后,秦國會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歸還楚國。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受張儀相印,與齊國斷交,并且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回秦國取回商、于之地。誰知張儀回秦之后,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為是因為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于是又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大怒遂決定與秦結盟。這是,張儀告訴隨行的楚國將領,自己答應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萬攻秦,卻被齊、秦聯軍擊敗,折兵八萬!并被秦國奪走丹陽、漢中之地。楚王不甘失敗,又調舉國之兵攻秦,再次大敗,只好再割兩座城池與秦國講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換取楚國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復,只要得到張儀并親自誅之,愿將黔中之地奉送。張儀不顧個人安危,只身付楚,買通寵臣靳尚和夫人鄭袖,使楚王改變了對自己的態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兩國太子互為人質,永結親盟。楚王對此十分高興。于是,就這樣,齊楚兩國也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
張儀回秦之后,馬上又出使其余幾國,使他們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張儀憑借著高超的智謀和說辯之術,瓦解了蘇秦生前所創的六國合縱。在他死后,雖然六國背離連橫恢復合縱的情況,但是以無法持久。可以說,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了后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3764.html

相關閱讀: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過秦論-賈誼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