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馬嵬驛兵變主謀之謎:是誰煽動士兵們發動兵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解密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由于事先沒有防備,安祿山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潼關。唐玄宗見勢不妙,倉皇出逃。逃至長安西北的馬嵬驛時,疲憊饑餓的士兵把宰相楊國忠斬殺,又逼玄宗賜死楊貴妃。而楊貴妃的兩位姐妹,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也被亂兵所殺。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嵬兵變。

  馬嵬兵變,是唐代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標志著唐玄宗統治的結束和唐肅宗統治的開始,在唐代政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于兵變的歷史真相,歷來是唐史學界積極討論的課題,不少學者已經做了十分深入有益的研究。

  756年,安祿山大軍西進,唐軍守將哥舒翰雖組織了強有力的抵抗,但最后還是失敗,叛軍直逼都城長安。玄宗見勢不妙,連夜帶著楊貴妃姐妹和皇子皇孫們奔蜀,禁軍將領陳玄禮、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楊國忠護衛在左右,大家亂作一團,急急地朝蜀中逃命。途經馬嵬驛時,饑餓疲乏的禁軍將士發動了一場軍事動亂,他們要求玄宗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兩人,否則大家都不走了。玄宗在禁軍們的逼迫下忍痛下令殺掉楊家兄妹,這一歷史事件史稱馬嵬驛兵變。不過在關于誰是兵變幕后主謀的問題上,大家出現了分歧。

  那么到底是誰在煽動士兵們發動兵變?

  一種看法認為,這是一場自發的士兵嘩變。由于士兵們饑餓不堪,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組織指揮下,士兵們發動了這場群眾性自發性的救亡運動,沒有幕后主使者。這種說法顯然流于現象,因為在封建專制時代,一個禁軍將軍是不可能發動這場兵變的,因為他既沒有足夠的權力和兵力來逼迫皇帝,也沒有足夠的政治地位有發動兵變的必要。

  一些人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兵變是早有預謀的,是一場有計劃、有指揮的軍事行動。馬嵬驛離長安城不過一百多里,走一天工夫就能到達,禁軍不可能這樣嬌嫩,也不可能當時已饑餓到要發動兵變的地步。

  有人提出,當時唐玄宗身邊的宦官高力士是兵變的主謀。著名唐史專家黃永年先生認為高力士是唐玄宗時期的大權宦,對當時的政治有極大的影響。唐朝自長孫無忌、褚遂良被高宗貶死后,外朝宰相久未能參與內廷政權核心,其權力只限于一般日常政務。此時李林甫、楊國忠均欲染指于政權核心,自必引起高力士的妒恨。李林甫、安祿山等人都是由高力士推引而登上高位的。高力士在唐代首開宦官掌管中央政權的先例,“每四方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進御,小事便決之”。朝中官吏上呈的奏折都要先經過高力士,然后再上呈給皇帝,小事就由他直接決斷了,這實際上已經是后來所謂的“內相”了。朝中有了內相,必然會與外相也就是宰相為了爭奪權利而發生沖突,特別是遇上想弄權的外相,如李林甫、楊國忠之類,就一定會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的對立發展到使高力士在玄宗面前公開對李、楊進行攻擊,要求玄宗表態,說明此前雙方在私底下早有過多次斗爭傾軋。因此,高力士有兵變的動機。而他又深得玄宗賞識,手握大權,也就有了謀劃兵變的實力。

  高力士和禁軍的關系是怎樣的?黃先生認為自開元十九年(731年)禁軍首腦王毛仲、葛福順等與高力士爭寵不勝被貶逐后,禁軍在另一長官陳玄禮統率下早投入高力士懷抱。因此馬嵬驛事變就是高力士在天寶十三年(754年)攻擊楊國忠未達到目的后,乘安祿山叛亂之機指使陳玄禮利用禁軍所發動的一次清君側行動。由于息扈從禁軍全在高、陳掌握之下,肅宗還毫無實力可資憑借。對當時兵變的陳玄禮來說,他是不需要毫無實力可言的太子的支持,而且兵變發生后,陳玄禮與太子的另一位宦官李輔國之間更不存在特殊關系,故太子絕不可能是兵變的后臺主謀人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5178.html

相關閱讀:解密:古代哪位官員曾多次主動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嚴重騷亂紀實
美國退給中國多少辛丑賠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在趙普臉上亂涂亂畫?
名將馬援為何會失寵于漢光武帝?馬援必死的理由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