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詳),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后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與此,葬于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為川主。在洛水旁邊的高景關和洛水之間的地段關口兩側后人修建有大王廟、二王廟紀念李冰父子。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李冰陵園題字。
身世
關于李冰的籍貫,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讀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書,書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屬、生地至今不詳。想起自家族譜中有對“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記載,他激動萬分地給都江堰市政協發了一封信,從此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謎,并經各方確認李冰籍貫為山西運城。但也有不同的說法,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便認為,對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學界本身就是一個謎團,現代主流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山西,一是陜西。由于佐證不夠,都無法得到證實。李保生一族家譜,52代之前都沒有記載,很難成為直接證據。“歷史上還是存在很多家譜的總序里將前代名人列為始祖的現象。”為何家譜只記錄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釋:家譜修訂之風在清朝才盛行起來,早先一般人家不會修訂家譜。
就是他的姓名在史籍中的記載也殘缺不全!妒酚浐忧䲡酚“蜀守冰”,有名無姓!稘h書溝洫志》記“蜀守李冰”,算是名姓齊全!妒酚洝泛汀稘h書》簡約地記載了他“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事跡。史家們根據各種典籍推算他是秦昭王時期人,約在公元前276年至前251年前后擔任蜀郡太守。
李冰最后因積勞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妒裰忻麆儆洝肥糙鷹l載“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古蜀記謂: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唐書地理志》載:“大郎(王)廟,在治(什邡)北50里,大蓬山之陽,蜀太守李冰神祠。”附近的古跡后城治,今后城大隊,李冰逝于此!短茣乩碇尽酚浻校“大郎(王)廟,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陽,蜀太守李冰神祠。”
治理都江堰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并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李冰為蜀守的時間,沒有明文記載,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李冰發現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李冰創筑的都江堰,史籍記載甚為簡略。但以這些記載為基礎,結合現今都江堰工程結構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所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過程中,采用江心拋石筑堰失敗后,李冰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分水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魚嘴是在寶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頂部形如魚嘴而得名!度A陽國志》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它將岷江分為內外江,起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后,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筑,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于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沖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后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
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度A陽國志·蜀志》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這是見于記載最早的水則,說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妒酚·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開鑿寶瓶口。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水的水門,對內江渠系起保護作用。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采取了在江心中構筑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寶瓶口這一巖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沖擊下,并未被沖毀,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樹森“伏龍觀觀漲”一詩云:“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如雷。”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后,“又開二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為外江,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為內江”。這兩條主渠溝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農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網。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臺,平臺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其他
除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無專門記敘,詳情多不可考。www.gs5000.cn
李冰任蜀守期間,還對蜀地其他經濟建設也做出了貢獻。李冰“識察水脈,穿廣都(今成都雙流)鹽井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養生之饒”。在此之前,川鹽開采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多依賴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創造鑿井汲鹵煮鹽法,結束了巴蜀鹽業生產的原始狀況。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李冰還在成都修了七座橋:“直西門郫江中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上(亦)曰笮橋;橋從沖治橋而西出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這七座橋是大干渠上的便民設施。
意義
李冰所作的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對蜀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徹底根除。唐代杜甫云:“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夸一千載,泛濫不近張儀樓。”從此,蜀地“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水旱從人,不知饑餓,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水利的開發,使蜀地農業生產迅猛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西漢時,江南水災,“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劍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實京師”。渠道開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而且有名的蜀錦等當地特產亦通過這些渠道運往各地。正是由于李冰的創業,才使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同時成為全國工商業和交通極為發達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在中國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輝的一頁。它悠久的歷史舉世聞名,它設計之完備令人驚嘆!我國古代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頗為著名的還有芍陂、漳水渠、鄭國渠等,但都先后廢棄了。唯獨李冰創建的都江堰經久不衰,至今仍發揮著防洪灌溉和運輸等多種功能。
李冰為蜀地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們永遠懷念他。兩千多年來,四川人民把李冰尊為“川主”。1974年,在都江堰樞紐工程中,發現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題記:“故蜀郡李府郡諱冰”。這說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業績已為人民所傳頌。近人對李冰的功績也極為贊賞。1955年,郭沫若到灌縣時,題詞:“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5691.html
相關閱讀:朱德的故事五則
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許世友的故事:五跪慈母
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是何居心?孫武練兵殺姬的故事
明成祖告天石刻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