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明史熱”為明朝翻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個大眾的“明史熱”閱讀現象究竟因何而生?其表象之下潛藏的文化心理、社會心態又是什么?更有意思的是,一個“明史熱”的大眾文化現象居然與知識界相互膠著,相互牽掣,一股為明朝“翻案”的潛流激蕩知識界。

“明史熱”緣于“明史情結”

也許,大家希望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歷史,是明史熱的根本原因。長期研究明史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琦認為,之所以選擇了明史,是因為大家對明史所知甚少,對明史的了解不但零散,而且混亂,可明朝存在了277年,這樣一個很長的朝代離我們如此之近,而我們又對它理解很少,自然而然大眾就會關注明史。特別是,現在對于清朝的評價有過高的傾向,這種評價顯然讓人無法理解為什么在康雍乾盛世之后中國落后于世界,被人宰割瓜分。近年來大量的清宮戲,轟炸式的沖擊也造成人們的審美疲勞,大家也希望看看其他朝代的中國歷史。所以,大眾選擇了這個時候,把目光轉向明朝。

歷史

“明朝留給我們的看得見的東西,比如北京故宮、萬里長城、天壇、鄭和下西洋,如此輝煌的業績和世界文化遺產,怎么會出現在一個衰落的朝代當中呢?以前被人描寫為如此腐敗黑暗的一個朝代,和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是相稱的嗎?”毛佩琦問。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劉志琴告訴記者,晚明思想之所以被現代人所看重,是因為這時期的思想啟蒙和資本主義萌芽,實際上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問題。正因為人們關心現代化,促進了大眾文化中的明史熱。

其實,明史在知識界并不冷,中國早期思想啟蒙、資本主義萌芽,改革開放后就一直在探討。只不過,借助影視和大眾傳媒,這股“明史熱”由知識界滲入到民間,終成燎原之勢,形成一股“明史熱”。

然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天有認為,沒有必要把歷史搞熱:“歷史就是歷史,喜歡就多讀些,不喜歡就算了!彼硎,作為專治明史的學者,他的態度是,明史本身還沒熱:“只不過現在有幾本通俗讀物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明朝歷史的真正研究并沒有展開,距離明史熱還遠著呢!

明史目前有許多疑案尚待深入探討。王天有表示,清修明史,明史是被清朝定的,而自民國以后,明朝歷史長期被時政化,時政化后就必然將其作為工具,而作為工具,就很有可能失去歷史的真實。

“明史熱”中的“歷史文學”

去年,一個“明月門事件”將“如何寫史”的爭議拉進了明史讀物的寫作中。當年明月在網上連載的《明朝那些事兒》因其極其現代的表述方式,而遭到了部分網民的攻擊,認為他寫的不是歷史!懊髟麻T事件”牽動天涯百萬網友發貼聲援《明朝那些事兒》,爭議以當年明月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然而,應該“如何寫史”的爭議仍在繼續。

而這批“明史熱”中的絕大部分通俗讀物,也都面臨這個問題。毛佩琦說,“中國歷史一向提倡美文,《史記》、《漢書》中的紀、傳,都是可以做文學作品來讀的。中國在傳統上史學和文學是不分的,如果說現在的一些傳記和敘事類的歷史書籍寫得不好看,恰恰是丟掉了這個傳統!本筒糠秩藢Ξ斈昝髟碌馁|疑,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來閱讀和解讀歷史,每個人的解讀也有每個人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各人學養和眼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對歷史是戲說,有的人寫的歷史文章過于難讀,如果有一個人通俗地把自己看到的歷史的記載告訴大家,也沒有必要對這些解讀刁難和另眼看待。“至于當年明月本身的觀點是否正確,可以見仁見智,可以評說。但并不是用嚴肅文字寫的歷史就肯定正確,也不是用通俗文字所寫的歷史就肯定不正確,關鍵在于對待歷史的態度是否認真,是否真誠!

然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維錚先生認為,“用現代化的語言來表述歷史,當然也可以,但是要講得合適才行!彼硎荆m然讀起來有趣味和歷史的真實并不是一定要沖突的,但在學術普及的過程中,還是要從歷史本身來說明歷史。

歷史

歷史應該如何普及呢?朱維錚堅持認為,歷史要普及的話,要有真實在里邊,而且真實本身也要合乎理性。同時,他還是對絕大部分國人從大眾媒體和大眾讀物中來汲取知識表示遺憾。

劉志琴則提出了“歷史文學”的說法。她表示,現在很多大眾歷史讀物的寫法其實是歷史的一種藝術化,應該說是歷史文學,它和歷史學術研究不一樣,可以在各自領域里邊發揮作用!拔矣X得歷史研究可以多種渠道,一種是研究,學院式的研究還是需要;第二,走向大眾,把主要的歷史知識傳播出去,那么包括適當的想像,都是可以的! 歷史

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需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blog)教授認為,大眾明史讀物出現“趣味第一”的現象并不奇怪,寫作表現方式有不同,側重點有不同,可以允許,但有一點,不能違背歷史事實。“但如果打著歷史的旗號在編故事,寫小說,就不應該!睔v史小說是需要的,也是允許的,但葛劍雄表示,是小說就是小說,歷史就是歷史,不要混淆。

在對歷史細節的想像上,葛劍雄表示:“要把握好度!彼岢,大家都覺得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還算是歷史著作,是因為其中的細節是有根據的,明清的史料比較多,可以根據史料來做到把細節寫清楚,因為史料中本身就有很多細節。另外,細節中應該也有判斷的問題,如果對細節有幾種說法的話,作為研究來說必須謹慎,但作為普及性的著作,可能就采取其中最有吸引力的細節,這種寫法也是允許的。當然,歷史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真實,但必須要有根據,否則就是小說。 歷史

顯然,歷史普及讀物和真正學術性的歷史著作是同時可以并存的,然而學者們認為,普及讀物永遠不能代替學術研究。

“明史熱”為明朝翻案? 歷史

在這股沸沸揚揚的“明史熱”中,似乎潛藏著一股為明朝“翻案”的激流。諸多明史讀物似乎都暗含同一主張: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明朝。其言下之意,之前我們對明朝的了解應是誤讀。

王天有告訴記者,清朝修明史用了95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官修史書最長的一次,但修完了之后,人們仍然不滿意,可以說還是有很多錯誤,所以清乾隆晚年又想修訂明史。而修訂后的明史并沒有刊行,今天的本子也沒有了,只流傳下零星記錄。“即是盛朝修史,修前朝戰敗的歷史,也難掩蓋明史中的精華。”王天有提醒說,康熙皇帝五次謁拜明孝陵,給朱元璋題的字是“治隆唐宋”;從清修永樂皇帝的本紀可以看到,明代的疆域“遠邁漢唐”;從明史中的學校那一部分可看到,明代教育發達,學校興盛,唐宋所不及也。明代共276年,沒有全程專政,沒有女后外戚弄權,沒有武將跋扈,沒有地方割據,王天有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歷史

王天有認為,我們長期以來對明史的看法,包括對宦官的看法,基本上是受丁易那本完成于1948年末的《明代特務政治》的影響。清滅亡以后,再厘清、研究明史,其深度就遠不如漢唐時的基礎,所以很多問題,已經到了重新探討的時候。

“在所謂康乾盛世之后,其結果是被世界瓜分,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根本原因是誰造成的?是明朝嗎?明朝沒有被瓜分,也沒有像清朝一樣要亡國。恰恰是在明朝晚期,由于打開了大門,中國可以與西方平等地交流和對話,中國有一個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雖然中國當時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和動亂,但是,就整體國力而言,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和中國匹敵。”毛佩琦認為,對明朝的一些認識,比如明代國勢很弱,明代疆域很小,比如明代的制度很腐敗,比如明代特務政治很黑暗,等等,都未免偏頗,應該實事求是地加以解釋。以前的一些讀物導致了大家對明史的一些誤讀,學術界有責任把歷史的真實告訴大家。

就此,劉志琴認為,人們讀史書往往偏愛盛世,然而有盛必有衰,有衰必有變,興盛固然是一種發展,衰變也是一種發展,研究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不僅要著眼過程,更重要的是探索從此一程到彼一程是怎樣轉折的。晚明就是這樣一個處在時代轉折點的社會。雖然晚明活躍著種種有聲有色的新氣象,但是在世界開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途程中,中國仍然沒有邁出中世紀,對此一定要堅持理性的、實事求是的分析。

確實,對于明史研究,還是應該有個理性的態度。在別人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同時,明代還是沒有走上。據記者了解,同樣在明末,荷蘭東印度公司十幾萬兩白銀的資本就可以走向世界,而當時中國外匯很多,白銀資本很多,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都到了中國,但明代幾百萬兩白銀的資本不但沒有投入擴大貿易,而且還禁海。當時,能不能走上世界就要看能不能對外貿易,然而明代的資本主要還是買土地,發展封建經濟,小農經濟為本的社會體制限制了明代的發展,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肯定是無情扼殺。

然而毛佩琦反問,如果明朝實行了徹底的海禁,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又如何進入中國?他告訴記者,打斷中國前進步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的中央政權被落后地方的少數民族叛亂打垮了,落后的生產形態和意識形態統治了全國。歷史出現了暫時的倒退,比如同是圈地運動,歐洲是為了工業革命,但清初的圈地運動是為了倒退到農奴制,而這種破壞在幾百年后才會顯現出來。同時,由于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統治者的防范心理更為強烈,對對內施行文字獄和高壓控制,對外閉關鎖國,變本加厲的海禁,清朝最強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控制最嚴厲、最為封閉的時期,他曾經用一句話來對此進行概括,就是清朝在強盛中走向僵化和封閉。當清朝皇帝關起門來自稱天朝大國的時候,西方卻在大踏步地前進。200余年后,西方列強打來,中國被瓜分。

“清朝統治者雖是異族,但它后來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是繼承明朝的,官僚體制、稅制,乃至經濟、政治、思想”。劉志琴表示,不能把明史過分美化,也不必要,是應該堅持科學的態度,理性的態度。

中國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局面,根本原因是誰造成的?究竟應該如何評價明朝呢?葛劍雄對記者表示,歷史的發展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過程,可能在比較集中反映在某一方面某一時期,但根源都是逐步形成的。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的落后是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所以,不要把一個朝代的歷史總體來評價,而應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氨热缢未,不要一味簡單批評這個朝代的軍事不行,它的文化、社會形態也是相當發達的。”

明史能熱多久? 歷史

無論是娛樂界,還是學術界,都不斷在刮風。這股大眾閱讀的“明史熱”又會熱多久呢? 歷史

劉志琴認為,“某”熱、“某”熱都是“時尚性”的,有起有伏,你來我往,不可能永久,但向民眾傳播的方向是肯定的!皻v史是個題材,題材可以變化,都是按照現實的需要來走!

毛佩琦用了一個精當的比喻:“總刮西北風不刮東南風,就會不下雨;總刮臺風,就是災害不斷。既有暖風,又有熱風,既有東風,又有西風,才有平衡。”他認為,明史熱了一段后,社會再選擇其他的熱門話題,也很正常。(陳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3130.html

相關閱讀:百里奚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過秦論-賈誼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