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始皇得以統一六國:只因為這一個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秦始皇統一六國,竟是因為這一個人?眾所周知,秦始皇作為一代帝皇,吞六合統天下,實現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一統,可謂功勛卓著。但秦始皇的功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用人唯賢得來的。那么,秦始皇帳下都有哪些大將呢?

  1、內史騰

  戰國后期秦國將領(生卒不詳)。秦王嬴政時任內史,名騰,姓氏不詳。內史騰曾作為秦國代表接受韓國割讓的土地,后又在南郡(今湖北江陵北)管理地方,為秦伐楚奠定了后方基礎。后任內史,管理京城,責任重大,可見秦王嬴政對其信任。

  

  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韓王韓安請求向秦稱臣。秦王嬴政十六年(前231),韓王韓安獻韓國南陽一帶給秦國。九月,秦王嬴政派內史騰去接受韓國所獻之地,任命他為代理南陽守。內史騰在南陽發布文告,撫定百姓之心,嚴防不法的行為,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內史騰奉嬴政之命前往攻打韓國,大敗韓軍,擒獲韓王韓安,收繳韓國的全部土地,在那個地方設置潁川郡(轄今河南中部及南部地)。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國統一天下。不久,內史騰被任命為內史。內史是負責京都咸陽事務的官吏,但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在這一任上,內史騰一如以往,恪盡職守,直到老死任上。

  2、李信

  秦王政命王翦統帥伐燕。二十一年(前226),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和太子丹退保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說道:“秦軍之所以追得這么緊,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燕國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上,燕王派人斬了太子丹的頭顱獻給秦,李信、王賁并沒有停止進攻。二十五年(前222),李信隨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李信領功。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被滅。秦始皇欲滅楚,傾心于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王翦白起列傳》)

  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托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于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后王翦率60萬大兵破楚。

  據史記記載,漢朝大將李廣、及其孫李陵一家即為李信后代。

  3、王翦父子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陜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杰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后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余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分,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后殊死一戰。

  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么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于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

  4.蒙驁、蒙武及蒙恬、蒙毅三代人

  蒙驁本是齊國人,后來投靠秦國,官至上卿。

  

  蒙驁歷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朝,數次率軍出征,屢立戰功。先后奪取韓國十余座城池、趙國三十余座城池、魏國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國得以設立三川郡和東郡,并讓秦國疆域與齊國相接,對韓國、魏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為日后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定的基礎。公元前240年,蒙驁去世,時年七十多歲。其子蒙武、其孫蒙恬都是秦國名將。

  蒙武及子蒙恬、蒙毅,具為秦將。蒙氏兄弟為秦守北邊,奪河套,筑長城,胡人憚之。為人忠誠、正直,后被趙高假詔召回咸陽殺之。雖有舉兵勤王之力,然死于忠君之大義。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蒙氏三代都是秦國的大將,而蒙毅卻是文官,位至上卿。 秦始皇十分信任蒙氏兄弟,常以蒙毅內謀。朝中的大臣都不敢與蒙氏兄弟爭寵。

  當年趙高還是中車府令的時候,犯了大罪,秦始皇讓蒙毅審理。蒙毅依法判趙高死罪,但秦始皇卻以趙高為人機敏的原因僥恕了他。此后,趙高便記恨于蒙毅。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到會稽巡游時,在瑯邪路上病倒。于是便派蒙毅回咸陽向山川之神祈禱。但去后不久,秦始皇便在沙丘病死了。當蒙毅返回時,趙高慫恿胡亥把正在代州的蒙毅捉起。子嬰進諫,胡亥不聽,派人到代州把蒙毅殺死。同年,其兄蒙恬亦被殺。

  中華戰神: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國大將蒙恬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于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復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獨步沙場 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

  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里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并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于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并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扎下大營后,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后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

  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后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

  人箭合一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后,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于史冊的并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并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于漢朝。這就注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

  《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后掩殺,匈奴大潰?梢娺@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并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里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卷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7536.html

相關閱讀: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百里奚
過秦論-賈誼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