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公元223年 白帝城托孤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白帝城托孤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的白帝托孤。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吳國攻占,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劉備聞后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為了防備魏軍乘虛偷襲成都,所以沒有隨劉備出征而是留守成都。但是劉備被吳火燒聯營,大敗后兵敗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諸葛亮前來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劉備托孤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后,劉備報仇心切,竟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軍出征,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托后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慌忙拜倒在劉備跟前。劉備叫諸葛亮坐在旁邊,用手摸著他的肩背說:“自從得了丞相,我發展了自己的事業,只是由于知識淺薄,沒聽丞相的話,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后悔萬分?磥砦疫@病是難好了,我兒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將大事托你。”劉備說完,淚流滿面。諸葛亮也哭著說:“望陛下保重身體。”劉備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身邊,就叫暫時退出,對諸葛亮說:“這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對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說完,劉備召集眾將官到齊,拿筆寫了遺囑,交給諸葛亮,感嘆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煩丞相把我的遺囑交給太子劉禪,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點。”諸葛亮拜倒在地上說:“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勞,輔助太子。”劉備叫左右的人扶起諸葛亮,一手掩蓋?眼淚,一手握住諸葛亮的手說:“我現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話要說。”諸葛亮問:“有甚么事吩咐”劉備說:“閣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歷史上沒有一個君王肯將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來當,哪怕他的兒子是個弱智,或者殘疾,他都不會這樣干。如果諸葛亮真的要奪權,又有這句話,蜀漢就要滅亡在他的手里)諸葛亮聽到這話,立即哭拜在地說:“臣一定盡力輔助太子,一直到死了為止。”說完,叩頭。劉備說完,雙眼一閉,斷了氣。終年六十三歲。
  
  托孤用意
  
  劉備托孤時用意很深,雖然僅僅幾句“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但是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旁邊,叫劉永、劉理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后,你們弟兄三個,都要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不能怠慢。”說完,叫兩個兒子拜在諸葛亮跟前,接著又對眾將官說:“我已把國家大事托拜給丞相,要我兒子待他像父親一樣,諸位也不可怠。”用意極其深刻,當時劉備清楚,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么,諸葛亮勢必會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說劉備并不信任諸葛亮。這個其實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能發現,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入蜀后,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后,他馬上想到的是現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人物,因為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慫恿他篡位。
  而后來的事實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擔心,在劉禪即位后,諸葛亮任丞相,又讓劉禪尊稱為父,國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處理,幾乎不會過問劉禪。而六出祁山也是諸葛亮自己的想法,幾乎也沒怎么和劉禪商量。所以,可以說劉備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咱們姑且不論劉禪是否昏庸,但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確實是把自己凌駕在了劉禪之上。孫權繼位時年約十九,而劉禪是十七歲登基,兩人的年紀大體相仿。但孫策死的時候,正值各路軍閥混戰、孫策勢力東征西討乘機擴張之時,其勢力并未得到鞏固,顯然比不得早已扎穩根基的蜀漢政權,所以張昭受孫策臨終囑托后,其“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權悲感未視事,昭……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后眾心知有所歸”等一系列的舉動,比之劉備托孤后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論地位,張昭之于東吳不遜于諸葛之于蜀漢,再論發生年代也是孫、張在前,后世人等獨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顯然并非是記性不好忘記了此事,這掠人之美的舉動,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讓孔明專美于前。因此認真說起來,此事并無什么值得大肆褒揚的地方,真要說也應該先說孫策和張昭才對。
  
  另外劉備在白帝托孤之時,并非只找了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在側。劉備能把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召來托孤,說明他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和處理這個問題,因此托孤于諸葛亮、李嚴二人,并非是僅僅因為李嚴在身邊方便之故,而是應該有其很成熟的考慮的,甚至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的。
  
  我們知道,蜀漢政權的根基主要是由三個勢力集團組成:占主導地位的劉備嫡系荊楚集團,前益州刺史劉璋時期的東州集團,本地人為主的益州集團。益州集團從劉璋時期開始就沒能在政治上占據大的舞臺,一直處于一個陪襯的地位,所慮不大,這一點,我們從《三國志》的傳記就可以知道,蜀漢就是除去王室成員,列傳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約只占了三分之一強,而且無一是高層官吏,均為下級官吏和侍郎一類的閑官。因此需要考慮的乃是荊楚、東州集團之間的問題。
  
  此前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當然會想到自己身沒以后,這三者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的鞏固問題,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對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沒有顧慮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既然以這樣的方式將這話明白地說了出來,那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樣的態度,來明確地表示他惟有盡忠而死也不會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樣,在那個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應一聲“好”的。但是如此一來,倘若日后劉禪昏庸而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個輔佐不力,背主食言的罵名,在政治、輿論以及民心上都將會面對“不臣不忠不義”的罪名,并因此導致師出無名而居于劣勢。所以劉備這話與其說是信任與托孤,不如說是一種先發制人的威脅策略,亦或者是無奈之下欲擒故縱的一種權謀。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嚴,在劉璋時期就是東州集團中的佼佼者。自劉備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充分表現了他的出色軍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較而言,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眾能力,但在軍事上并沒有什么建樹的機會,因此劉備很明智地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0614.html

相關閱讀: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