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三國隨章侃 第四十五章 水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三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三國隨章侃第四十五章水軍(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本回演義的內容若是對中國戲劇有所愛好的票友必然十分熟悉,“群英會”這一出是三國戲中不可缺少的一幕,戲劇中重點突出的是蔣干的愚蠢,周瑜的智謀,曹操的多疑,是很考驗演員表演功底的。這也是演義中赤壁之戰連環計謀的第一出,先是對蔣干的反間計,再是黃蓋的苦肉計,闕澤的詐降計,龐統的連環計,最終才是火燒赤壁。赤壁大戰是演義中花費篇幅最多的一次戰役,而其中重點則主要放在那些計謀上,可說赤壁戰便被羅貫中寫成了計謀戰,一些還成了日后計謀所用的例子。不過,這些計謀很多并非真正的史實,就拿本回這一出來說吧。蔣干確有其人,也曾受遣勸說周瑜,也是如演義一般無法說服周瑜,甚至連話都沒說上幾句,便回來了,但是卻不曾拿了周瑜的書信,為周瑜反間計助力,而曹操更沒有殺蔡瑁,且說他沒中反間計,就算中了,剛定荊州,需要安定人心,蔡瑁這樣的大族怎么可能隨便殺了。只是蔡瑁日后的事跡不顯,所以羅貫中便在演義中這樣處理了。其實相對這而言,群英會中的一位更不可能出現,便是做監酒的太史慈,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就死了,赤壁一戰是建安十三年的事,羅貫中對太史慈也頗是偏愛,硬是讓他的鬼魂堅持完赤壁之戰,直到合肥一戰中才死。不過這并非本章的重點,本章的重點乃是說古代的水軍,演義中周瑜為何要使反間計害死那蔡瑁張允,便是因為擔心他們為曹操訓練水軍,所謂南北對峙中南方依仗著長江天涯,假若要渡江,那必須勝過南方的水軍不可,而南方在水軍上一直要勝于北方。多江河湖泊且擁有中國第一大河的長江的南方是最早建立水軍的,在春秋時期的吳楚兩國都擁有著強大的水軍力量,他們都是處于南方,這是因為他們的地理環境的關系,假如在南方沒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便意味著對內沒有壓制力量,對外沒有防御力量。相對而言,北方建立水軍的必要性則小得多,中國北方多是平原,交戰大都以騎步為主,甚至北方的游牧民族甚至連船是何物都沒見過,他們的戰爭態勢決定了他們沒有必要建立一支龐大的水軍,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北方的水軍遠遠落后于南方,三國時期也不例外,曹操所謂的在玄武池操練的水軍根本毫無用處,他只能依賴荊州水軍,然而荊州軍新降,根本無心作戰,這樣一來則更不是原本就擁有最強水軍力量的周瑜軍的對手。這是曹操在赤壁水戰中戰敗的一大原因。需求決定著選擇,中國雖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大量地區并不沿海,而且中國一直以來最主要的對手便是北方的敵人,而在東面南面的海洋,根本就沒有任何值得中國注意的對手,既然沒有敵人,那就沒必要建立海洋性的水軍,所以這決定了中國長期以來以陸戰為中心,水軍主要是以內陸江河為主,而且這往往也是在南北分裂對峙的情況下,一旦統一,保留南方龐大水軍則就毫無必要了。但是即便如此,中國的水軍力量在工業革命的時代之前依然在整個東亞世界甚至整個世界占據著領先的地位。
因為正如上一段所說的,只要有戰爭,尤其是南北對峙的戰爭中,水軍的力量就是必要的,很容易得到快速的發展。假若說之前的兩漢統一的太快,那三國形成的相當長的南北對峙的局面使得水軍得以更加強大的發展起來,(當然,兩漢在船只上的發展也是很快的,櫓,舵和中國式硬帆便是此時的發明。)東吳甚至有余暇派遣水軍由海路到遼東和臺灣等地了。而在西晉統一后不過幾十年,東晉南遷,再加上漫長的南北朝,中國水軍力量從速發展,南方固然是保持著水軍的強勢,北方政權也在不斷趕上。等到重新一統的隋唐時代,因為對外征伐的需要,中國水軍也一度在海上與外國作戰,如白江口一戰,不過在政權重心向西面和北面之后,中國水軍的身影就不多見了。而到了兩宋尤其是南宋,中國水軍再度得到了快速發展,偏安的南宋政權為了防御,極大程度的發展了水軍,尤其羅盤等技術的運用,使得宋朝的船只業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朝的水軍力量也前所未有的增強,這種發展態勢一直持續到明朝,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是中國古代最大規模的水戰,而鄭和下西洋也是中國古代最大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此時的中國古代性水軍達到了頂峰。中國古代水軍的作用主要為兩種:一為運輸:水運的便利使得軍隊能夠快速的從一地機動到另一地,這對于軍事上是相當有利的,畢竟大部分情況下陸戰占據著主要地位,而陸戰中軍隊的集中和快速機動最為重要,就拿古代戰爭中極其重要的騎兵來說,在最早的時刻,馬匹很多情況下是用于軍隊的轉移,一旦作戰時士兵依舊是要下馬作戰的。而由于水運的便利,能更多的運輸大量軍隊和物質到達前線,這使得在陸戰中便占有優勢,北方入侵南方時很多時刻往往便是因為水軍的不足,使得在兵力集結上比不過水軍強大的南方而退卻的。但是這也有明顯的缺陷,水運固然便利,但是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河流,一旦沒有河流的地區,水運則無法前進,則也是南方北伐時后繼不振的一大原因。水運對戰爭的影響有很多例子,如東晉時期桓溫的枋頭之敗,很大程度便是因為豫州刺史袁真未能開通石門的水運,糧食補給不上,倉促退兵的關系。劉裕之后第一次北伐南燕也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南燕朝廷舉措失當和百姓支持下才得以繼續,而第二次北伐后秦也是得益于能自黃河而上的關系。在經濟重心日漸向南方傾斜,而大多數政權建立在北方的情況下,水運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京杭大運河和海道漕運,使得南方的物質能夠便利的到達北方,尤其在北方遭遇重大戰亂如安史之亂時,南方的漕運更加突出。
后勤補給運輸說完,那便是作戰了,誰都知道后勤補給的重要性,那便很容易任憑一方都會想到擊潰擊沉這些運輸船只,而另一方則要保護這些船只,如此一來,水戰便無可避免,尤其是在相比海洋狹小得多的江河之上,船只幾乎無處遁形。而且,只是用于運輸的的船只也不能稱之為水軍了,否則最早的中國水軍便不是春秋時期,而是商周時代了。中外水戰幾乎都沒什么區別,基本上以投射,沖撞,接舷,拍竿,還有并非是常規的火攻幾種。沖撞或許可說是除了投射外最早出現的水戰武器了,不同于古代陸戰戰斗單位多為以人構成的個體,水戰的戰斗單位是以船的形式出現,一旦船被擊毀,無論船上有再多的人,也就沒有戰斗力了,而擊毀體積龐大的船撞擊則是一個很好用的武器。尤其在處于上流的船只,動能要遠遠高于下流的船只,所以在早期的船只中,艦艏沖角是最主要的武器,而也有專門為了沖撞而制作的船只如“蒙沖”等。而為了船只的安全,船也日益向大型化發展,在漢朝便出現了三層的樓船,到了三國時期東吳更是擁有了五層高的樓船,可載士兵三千余人。唐朝還發明了水密隔艙,使部分漏水的艙室不會影響整個船只。而隨著發展,另一種攻擊方式出現了,便是接舷,靠近的船只然后沖上武裝士兵作戰,這樣有時甚至可以俘虜整艘船,而對應著接舷便是鉤拒與烏鴉式戰船的出現,鉤拒相傳是公輸班所造,主要用于將要逃走的船只鉤住,楚軍據說用此物戰勝了越軍。而烏鴉式戰船則是古羅馬的發明,是為了彌補他們水軍的不足,而用船頭烏鴉嘴一般的小橋聯結上敵船,再接舷作戰,據說在用了烏鴉式戰船后,羅馬一躍成為海上強國。這兩種武器都是建立在接舷戰的基礎之上,這就意味著自己的船上擁有大量善于在搖晃的船上作戰的武裝士兵。拍竿其實也是兩者的進化品,拍竿是一種巨型大錘般的武器,利用杠桿原理砸擊靠近想進行撞擊或接舷戰的船只,威力巨大,自然這樣的武器只能裝在樓船之類的巨型船只之上。實際上以上這些戰斗方式都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有投射武器依然在水戰中發揮著作用。投射武器,顧名思義,便是以弓箭,投石,火炮為主的武器,這是水戰中最早出現的武器。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答周瑜話中稱大江之上,弓箭為先,便是說在水戰中弓箭是最主要的武器,用于射殺對方的士兵和水手,陳友諒便是在與朱元璋水戰中被箭射殺。而樓船之所以成為戰斗主力,便是因為樓船高,所謂“站的高,也射的遠”嘛,而且弓箭也可帶火箭以燃燒對方的船只。到了東晉,更是裝備了能把船只擊碎的巨弩,日后又將投石機裝備在船只上,如此一來威力便更大了。到了火器時代,隨著火炮威力的加強,水戰便漸漸成為了火炮互射的舞臺,所謂的巨艦大炮時代。
除了以上幾種,火攻也是水戰中的一種手段,不過火戰船只是戰斗中的一種輔助方式,畢竟這是一種自殺性站船,不過到是常出現于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中,比如三國中赤壁大戰,再比如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七艘火船火燒陳友諒幾百艘巨艦。都是如此,但是畢竟只是輔助方式,不能常用。水戰之中速度因素極為重要,三國時期的“蒙沖”,“走舸”,“赤馬”無不是講究速度的船只。順流而下的船只往往在速度上占優,但是只依賴水流也會受到限制,所以船漿和風帆相繼出現,尤其是前者,使得水軍可以逆流而上展開攻擊,而南北朝祖沖之發明的車船,可說是輪船的前驅,日后在宋朝水戰中發揮了不少的作用。水戰和陸戰截然不同,北方屢次對南方用兵不利,往往便是在水戰上吃了虧,戰船技術不如人,(如劉裕攻后秦時,因為晉軍進攻的艨艟包裹,看不到里面的人,秦軍便以為神仙下凡,而到了隋朝攻陳時,隋朝的造船技術已經不亞于陳朝。)水軍素養不如人,(古代水戰中且不說其他,便說和陸戰最接近的接舷戰,若是沒有長期的練習,在船上只怕都戰不穩,何況交戰。)不過,水軍并非機密。長江天險也并非難以逾越,只要給幾年的時間,鍛煉出一支水軍并非難事,尤其赤壁之戰曹操雖然初期失利,但是依然擁有了相當大量的船只,還保有著荊州水軍的部分,假若曹操耐下心來,緩戰練兵,則劉孫聯軍絕對不是曹軍的對手,所以對周瑜來說,擊敗曹操水軍,速戰速決,這是絕對必要的。沉睡的天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2162.html

相關閱讀:三國演義中最為心狠手快的美女:孫翊的妻子徐氏!
張飛死因何在?手足相殘是真是假?
三國隨章侃 第十二章 兗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機
三國歷史上殺害關羽的幕后兇手居然是司馬懿?
淺談袁術和孫家三代世交:孫吳崛起離不開袁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