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看東北打的一些仗。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打了三次攻勢,就是三個戰役。夏季打了夏季攻勢,秋天打了秋季攻勢,冬天打了冬季攻勢。在這幾次攻勢中消滅的敵人并不少,夏季攻勢八萬多人,秋季攻勢近六萬人,冬季攻勢十五萬人。
但是,東北的仗有一個特點,就是消滅的敵人多數是師以下的部隊和地方部隊,而消滅正規軍整軍,在遼沈戰役之前一個也沒有,冬季攻勢中消滅的敵人新五軍,但還少了一個師。這說明有兩個方面問題:一個問題,東北部隊的干部戰士確實能打仗,能積極主動地尋找敵人作戰,消滅敵人;但另外又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林彪指揮上存在著右傾錯誤。
其他各大野戰軍,都依據客觀條件及時地集中主力于一個戰場上,如華東野戰軍戰爭一開始就在蘇中戰場上,兩個月消滅敵人七個旅,后來把敵人的一個整編師(就是軍),兩個整編師一起消滅。這樣消滅敵人,對敵人打擊最大,因為敵人不容易恢復。
象晉冀魯豫野戰軍也是這樣,戰爭一開始,就消滅了敵人的整編第三師(就是原來的第十軍),在魯西南一仗還消滅了敵人四個軍九個半旅。西北和華北也打過一些大仗。而東北野戰軍那幾次攻勢,為什么不能整軍的消滅敵人呢?原因就在于林彪的指揮錯誤。林彪不敢集中更多的兵力打擊敵人。林彪長期住在哈爾濱指揮前方作戰,而把二、三個縱隊集中在一個方向上,各打各的。
這樣,各縱隊就只能積極尋求自己當面敵人作戰,因此能消滅大量師以下敵人,但要消滅更多的敵人,兵力就不夠了。因為要消滅敵人一個軍,至少要集中五、六、七個縱隊在一起,用三、四個縱隊主攻敵人一個軍,由三、四個縱隊阻援,才能消滅敵人一個軍。
此外,林彪在指揮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打一仗后一定要進行大休整。
所以陳?同志在一九四七年的十二月九日,有一份電報給中央,對林彪提出了批評。陳賡在電報里邊講:目前對敵作戰,必須有全國性的配合,不要你來我不來,給敵人以空隙,全國是一盤棋,應該有配合。不要我這里打了,你那個方向不打。要反對大休息。比如說,某些地區一年只發動兩次攻勢(指東北地區,因為東北跟其它戰場不一樣,其它野戰軍都叫什么戰役,東北都叫一次攻勢,兩次攻勢,叫秋季攻勢,冬季攻勢)。
陳賡同志講,如某些地區一年只發動兩次攻勢,其余時間都用在休整,這使敵人有機會補充,鞏固陣地。他說,東北第二次攻勢,戰果不及第一次之大,不知是否為此原因。也就是說,林彪消極避戰是原因。后來中央轉發了這份電報,實際上批評了林彪,冬季攻勢打得比較好,殲敵十五萬人,中央轉發了這份電報,是個重要原因。所以從作戰指導思想上來說,林彪是消極的,是不愿積極打仗的,不愿逐步擴大殲滅戰的范圍的。這是林彪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在東北戰場上的一個表現。
第二個方面問題,就是“六個戰術原則”。
林彪的“六個戰術原則”,在戰術思想上,表現為戰爭的機械論和保守主義。比如說,他的“一點兩面”只講把自己的兵力集中在一點上面,完全拋開了毛主席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思想。在戰場上要三倍、四倍、五倍、六倍于敵人,這樣才能打殲滅戰。而林彪的一點兩面只是講我們把部隊集中在一點上。那么,如果失去了我們在戰場上的優勢這樣一個前提,實際上就不能包圍敵人,就不能殲滅敵人,可見,林彪的兩面是空的,實際上是打消耗戰、擊潰戰,是林彪戰術思想的右傾、保守。
林彪在東北一再強調要打硬拚仗,他說,我們用半個縱隊拚掉敵人半個軍,就是勝利,這和他的什么“一點兩面”在戰術思想上講是一致的。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的核心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林彪的“一點兩面”,“硬拚仗”,是完全違背了毛主席的殲滅戰的思想的。
又比如說,林彪要搞“四組一隊”,實際上就是把我軍行之有效的戰斗編組固定化,公式化。我們知道,我們的戰斗編組是要根據地形、敵情、我們部隊的裝備、我們部隊的任務來決定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的。而林彪搞的“四組一隊”就是把它固定下來,是軍事上機械論、模式化的表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3025.html
相關閱讀: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