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古代史,恐怕沒有一個人像冉閔這樣會引起歷史愛好者之間對立的爭論,恐怕也沒有一個人像冉閔這樣,使草根的熱情和官方的冷漠變得如此滑稽。一個生活在五胡十六國時代的歷史人物,以他短短三十年的生命,卻如流星般閃耀十六國史的夜空,卻也如流星般焚盡于十六國史的邊際,留下的是后人的唏噓、贊嘆、謾罵和疑惑。
一、冉閔的身世之謎
冉閔能考證出來的祖先,只有他的祖父冉隆,是永嘉年間活躍在陳留一帶,乞活軍頭領陳午手下的小將領。
說到冉閔,不能不說乞活軍這個頗負西晉末年特色的組織。在當時五胡亂華的歷史背景下,西晉的公侯將相尚不能自保,根本沒有人會理會這些難民的死活,為了求生,這些難民自發組織起來對抗五胡和西晉潰軍的侵擾,并逐漸規;、組織化、根據地化,最終這股難民潮就形成“半兵半民”的乞活軍。
而冉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入了乞活軍陳午的部隊。歷史上沒有人為冉隆做傳,我們不知道冉隆何時參戰又何時死去,只知道,陳午的部隊一直在同石勒的軍隊打仗,大概在公元310年的黎陽之戰中,冉隆十一歲的兒子冉良在河內與劉聰、石勒作戰,“臨弓矢不退”,令交戰兩軍肅然。之后,陳午戰敗,冉良被石勒俘獲。冉良被石勒俘獲后,石勒讓他的侄子石虎收養他為養子,從此改名石瞻,成為石虎手下得力的戰將。仿佛從此,那個乞活軍小將冉良在世上再也不存在,存在的是后趙皇帝石勒的養孫“石瞻”,并深受石養父虎器重,最后官至左積射將軍、西華侯,也算是“封侯拜將”了。
公元319年,匈奴劉曜在長安稱帝,改“漢”為“趙”,是為“前趙”。隨后,羯族人石勒和劉曜公開對立,成立“后趙”。隨后,雙方在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區開展了廣泛的爭戰。后趙軍的主力就是石勒的侄子石虎,石瞻此時作為石虎的養子自然也是活躍在各個戰場之上。公元328年,劉曜親帥大軍十萬會攻石虎,兩軍在高侯會戰,石虎大敗,也就是在這一戰,石瞻被劉曜俘殺,死時連三十歲都不到,留下6歲大的兒子石閔。
石瞻一生大部分時候都在替石虎賣命,戰場上驍勇異常,石虎自己也是個殺伐無數的屠夫,對自己這個養子肯定是格外欣賞。石瞻死后,石虎把石閔收在身邊引為孫兒輩,可以想見石虎對石閔也是非常疼愛的。雖然是個漢人,冉閔非但沒有受到羯族貴族的歧視,相反,作為養孫還被石虎一直悉心教導,甚至石家人都沒有把他當外人來看。除了人生最后的兩三年,他一直都是叫“石閔”而不是“冉閔”。因此在說冉閔之前,我們就不得不再來說一說,后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政權。
二、不得不提的后趙王朝
后趙的開國皇帝石勒,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佃農出生,在西晉末年的動亂中,被賣做過奴隸、當過山賊,在西晉王朝即將全線崩盤的關鍵時期,石勒毅然加入匈奴“漢國”,成為劉淵手下的得力干將。最出名的是,公元311年,石勒率軍在平城、洧倉兩地,逮住了西晉王朝的由王公大臣組成的南逃隊伍,可以說把西晉朝廷一鍋端。同年,和后來的前趙皇帝劉曜一起攻克洛陽,俘虜晉懷帝司馬熾。憑借卓著的戰功和多年的經營,石勒終于建立起以襄國(地名,今河北邢臺)為中心的根據地,并在同劉曜翻臉后,建立后趙。
石勒這個人戎馬一生,可以說一輩子都是不識字的大老粗,但不識字不代表沒文化。相反,石勒非常傾心漢族文明,雖然自己看不懂書,但常常讓漢族士大夫說史給他聽,最崇拜和他一樣出生草莽的漢高祖劉邦,并從各種各樣的歷史故事中總結出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刪定律令,減百姓田租,嚴禁胡族兵士欺侮衣冠華族士人,并在襄國都城內立小學十余所,崇文敬教,還鑄造趙國自己的錢幣,鼓勵商業發展?梢哉f石勒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少有的英明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后趙最終戰勝前趙,使得后趙國土“南逾淮海,東濱于海,西至河西,北至燕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3037.html
相關閱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竟然是她!陳碩真簡介
永樂大帝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領是誰教的
明英宗朱祁鎮:成蒙古人的俘虜卻感動了蒙古人
漢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漢代年齡最小的皇后
段祺瑞的傳奇一生:他怎樣從炮兵之王做到總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