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始皇佩劍鑄造之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秦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今天的陜西咸陽附近,咸陽宮曾是秦帝國的心臟。然而兩千多年過去了,咸陽宮變成了黃土堆,秦軍這支曾經最強大的軍隊,卻包藏著太多令人費解的謎團,這究竟是一支什么樣的軍隊?秦軍強大的根源在哪兒?他靠什么建立了歷史奇跡?

  197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發現大量兵器,這些兵器讓人們看到了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面。

  在河南省西平縣,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大量古人煉鐵的遺跡。2000多年前,這一帶是韓國的冶鐵中心,鐵器生產在當時已有一定規模。令人費解的是,處于同一時期的秦人,似乎沒有跟上時代,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中國秦軍是一支裝備落后的軍隊嗎?

歷史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一次著名的謀殺事件。在秦統一中國前一年,強悍的秦軍正準備消滅燕國時,一個叫荊軻的使者帶著燕國地圖來到秦國,獻圖投降是假,刺殺秦始皇才是真。史記上這樣描述:刺客荊軻手持匕首,繞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圖拔劍還擊,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

  司馬遷解釋說,秦始皇的配劍太長了,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它無法做長的原因是青銅材料易折斷。春秋戰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越王勾踐劍,全長不過55.6厘米。青銅劍普遍寬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銅劍的極限。這種長度的配劍隨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為劍太長而拔不出來呢?對于這個解釋,歷史學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考古人員在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令專家吃驚的是,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厘米!可以推測,當年秦始皇佩帶的很可能就是這種加長青銅劍。在刺客緊逼奔跑中,要拔出將近一米的長劍,確實不容易。

  專家很迷惑:秦人將劍加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紀英國古兵器學者理查伯頓認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優勢,因為它更逼近對手。比對手的劍長出約30厘米的秦劍,在格斗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么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歷史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歷史

  在消滅了中原六國之后,如何對付剽悍的匈奴騎兵就擺到了秦始皇面前。

  當匈奴騎手高速沖鋒時,傳統的步兵很難抵擋。從歷史記錄來看,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很可能在當時的戰斗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在兵馬俑坑,由于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制部分已經朽爛,但完整的遺跡仍可以復原當初的秦弩。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

  在弩腐爛后留下的痕跡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青銅制作的小機械,這些小小的青銅構件就是弩用來發射的扳機。它的設計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簡單一些呢?

  假設一種最簡單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緊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氣,在擊發瞬間,弩肯定會抖動。今天的射擊訓練,擊發瞬間連呼吸調整不好都有可能影響射擊的準確性。

歷史

  秦軍的弩機通過一套靈巧的機械傳遞,讓勾牙在放箭瞬間突然下沉,扣動扳機變得異常輕巧。這恰恰是弩對弓的優勢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時間越長,越難控制瞄準的穩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5182.html

相關閱讀: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
百里奚
千古不解之謎: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過秦論-賈誼
秦朝使用什么文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